邦妮和克莱德的快意江湖梦

畸零钓客

<p class="ql-block">一般把这部电影叫《雌雄大盗》,觉得还是叫《邦妮和克莱德》更好,虽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名《我俩不要明天》。</p><p class="ql-block">很多人有一个快意江湖梦,像许巍唱的《曾经的你》里唱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 如今你四海为家……”就连河南那个女老师,也潇洒地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b>更别说无数的过着循规蹈矩生活,而内心狂野的人们。倒也不是去抢银行,而是向往一种秩序之外,无拘无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刚刚邦妮跟着克莱德走时,他俩开车在野外狂奔,配的乐太好玩了,令人想到儿时小伙伴们去不远处郊游的情景,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自由自在,心里充满阳光,有个美美的风景在前方……</p><p class="ql-block">公路片,如果说有源头的话,是不是得回溯到《荷马史诗》还有《埃涅阿斯记》。我们中国的话,就得看《西游记》了。对未知旅途的向往,自由,探索,成长和自我发现是主题。</p><p class="ql-block">模仿《邦妮和克莱德》的太多,记得看香港电影《纵横四海》时,发哥和张国荣还有正红的钟楚红,觉得真好啊!</p><p class="ql-block">当然,日本片里《菊次郎的夏天》也算吧。还有《人在囧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基底虽然是典型强盗警匪片,但轻快愉悦的音乐配以人物残暴却又滑稽的举动,使作品深深浸染黑色幽默气息。<br></p><p class="ql-block">《邦妮和克莱德》可以当做故事,但是故事内部的精神,是真实而且现实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阿瑟佩恩自己说:“我并不在谈论真实的邦妮或者是克莱德,我是在谈论青年人的反叛精神。”</b>邦妮和克莱德,在那之后几乎成为了反叛的象征;邦妮的嘲笑也许被大多数人记住了,但是邦妮的笑之后的绝望,才是最深最真实的邦妮。</p><p class="ql-block">至于克莱德,他的孩子气和羞怯很好玩。第一次偷车不成被邦妮发现时,他居然有点羞怯。</p> 1967年,《邦妮和克莱德》上映,美国电影史家将其描述为一个电影事件,本片与同年上映的《毕业生》一道,成为新好莱坞时代的开端。<div>该片导演阿瑟·佩恩被誉为“后古典好莱坞时期导演”和“新好莱坞导演”。<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导演技巧,六十年代自身就像是一部节奏凌厉,情节跌宕,撼人心魄且综合了所有可能元素的先锋影片:民权运动、自由、垮掉的一代、在路上、摇滚、披头士、文革、五月风暴、嬉皮运动、冷战、马丁路德金、肯尼迪、核战阴云、切·格瓦拉、鲍勃·迪伦、反战、朋克、LSD、伍德斯托克、爱之夏、狂飙突进、法国巴黎“五月风暴”、中国文化大革命、捷克“布拉格之春”、日本安保运动……不断地交替上演,理想与反叛、光荣与颓废,无比华丽的铺展开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六十年代,的确改变了这个世界。</font></b>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