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曾子文化的美篇

厦门曾子文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暨宁化客家曾子纪念馆封顶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满载收获的深秋时节,迎来了第三十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暨宁化客家曾子纪念馆封顶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宁化石壁,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开阔盆地,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受中国历史上战乱、兵灾、饥荒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技术的引渗等原因、在以石壁村为中心的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在这里垦荒拓土,繁衍生息,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如今,1亿2千多万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客家人大多称其世祖来自宁化石壁,因此,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宁化县人民政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石壁建起了客家公祠,并于九五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祭祖大典,至今已历三十载。我们广东省会的百友宗长在九十年代初担任广东大埔县委书记时,力荐大浦籍侨商姚美良先生来石壁祖地参观考察,并斥巨资投建客家公祠,百友宗长本人也先后三次到祖地,所题的“客家精神,蜚声四海”刻字石碑,耸立于客家公祠后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宁化曾氏和其他一百多个客家兄弟姓氏一样,自唐宋以来由北向南迁至宁化,在以石壁为中心及周边地区定居繁衍,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不断地迁入与迁出,至今祖居宁化的曾氏后裔达两百多万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布于我国的南部西南部数省和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现居宁化的曾氏有近一万人,我们于二00九年成立曾氏宗亲联谊会,二0 一六年成立曾子文化研究会。两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修谱。建祠作为两大硬件工作来抓,经六年时间的努力,首部全县统修族谱于二0一六年春编撰成册,圆满出谱。十五年来本着“倡行善积德,行孝敬之道,重培育人才,树和睦之风”为宗旨,开展宗亲联谊活动。评选了两届好媳妇“孝敬之星”,十五年未间断地每年召开鼓励助学的高考学子“金榜题名”座谈会,参加了多次的山东、江西祖地庆典及兄弟省市县联谊活动,还参加了全国曾氏宗亲联谊总会原会长宪梓博士百年追悼会和仙逝周年追思会。通过开展这些工作和活动,对外加深了宗亲联谊,对内增强了亲和力和凝聚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曾氏南迁宁化,至南宋时期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为弘扬祖德,凝聚族力,在宁化城关修建了首座曾氏总祠曾子祠,历经六百年风雨,因水、火灾害几建几毁。直至清朝嘉庆年间,适逢时任知县的江苏籍宗亲勉耘公,鼎力支持在原址上重建新祠,并于嘉庆十五年完工,沿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被视作“文革破四旧”产物拆除。为顺应新形势,我们将新祠定名为曾子纪念馆向政府申报。纪念馆的开工建设,一是得益于党和政府倡导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始祖公作为儒学创立传承的历史名人,建馆纪念无可厚非;二是宗哲名人为建馆发力,宪梓公九年前为宁化曾子祠“慎终追远”的题词,现藏挂于石壁客家公祠,全国总会会长文仲宗长和以万钦宗贤为代表的省、市、县几位退休、在任的厅、处级领导,在建馆用地规划、行政审批过程,先后和两任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沟通、协商,因此减少了阻碍,疏畅了批建渠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纪念馆主体工程封顶,是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后续的工作依然艰巨,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宁化县内近万人口,考虑到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因素,定每人收取建馆费200元,全部收上来也不足200万元,而建馆的拍地,审批相关费用,加上建设、装饰、布馆,预计总费用需 500 万元。资金缺口300多万元,主要靠捐款为资金筹措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求本县公职单位的在职、退休人员,自主创业小有成就者必须带头捐款;对于兄弟省市县宗亲团体和个人的捐赠,我们将不胜感激,铭记于心;特别希望祖上源自宁化,现居他乡的宗亲,视祖地建祠事业为己任,献策出力,共襄盛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虽然我们的建馆工作还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上下一心,通力协作,一定能使纪念馆早日落成而展世重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天下一曾无二曾,全球曾氏一家亲。祝普天之下的800 万曾氏子孙枝繁叶茂、永世隆昌!愿我们的宗亲之谊世世代代历久弥新、地久天长!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厦门曾子文化委员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4年10月1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