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的秋天很短,短到有人夸张地说北京没有秋季,每年都是从夏天直接入冬的。以前我不太相信,现在终于有了切身体会:10月18日我们从浙江衢州出发,穿件短袖还热出一身汗;今天早上看见王府井大街的行人穿上羽绒服还勾头缩背,凉凉的冷风让我觉得仿佛进入了深冬。后来打车,我们奇怪网约车司机怎么开了暖气,司机却理所当然地说,过了十一,该冷啦!</p> <p class="ql-block"> 今天虽然是周六,女儿却在加班没有时间陪我们游玩。早上她在家庭群转发了“北京赏秋攻略”,推荐了18个赏秋宝地,让我们自己选择。其中的老舍纪念馆柿子树排在首位,引起我们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地铁7号线转5号线,在灯市口站出站,经柏树胡同拐入丰富胡同,找到了老舍故居。</p> <p class="ql-block"> 丰富胡同位于王府井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草厂胡同,南止灯市口西街。全长178米,宽3米。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风筝胡同,当因原来居民多以制作风筝为业,故名。宣统时称丰盛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丰盛胡同同名,改称丰富胡同。1977建成,2007年重修。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两棵柿子树,这个院子有“丹柿小院”的美名;因为有两棵柿子树,老舍故居成为北京赏秋宝地,而且是首选。联想到我的老家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不禁为之抱屈:村子没有因柿而贵,柿子树更未因村而红。看来,即使是一棵树,选对出生地也非常重要,更何况是人呢?</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老舍故居,位于胡同19号,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宅院约建于清代后期。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国后购买并修缮,于1950年合家迁入居住。此院原由老舍亲属居住,后由老舍夫人胡絮青捐献给国家。1996年,政府拨专款对此院修缮,建成老舍纪念馆,并于1999年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在老舍纪念馆,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从长长的等候参观的队伍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老舍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世纪的北京社会变迁。</p> <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记住老舍,是因为高中时期读过《骆驼祥子》和《茶馆》,那时候考试很有可能考到相关的内容,所以老师要求死记硬背也要把知识点背下来。</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寒潮来袭,老百姓热情依旧。今天虽然加了外套,虽然走在王府井大街上冻出了清鼻涕,却通过现场学习,对老舍先生加深了了解,感到非常值得,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