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一国两制”的辽朝比宋朝更纯粹的传承了唐超的文化正统(中)

云霄

<p class="ql-block">2、辽朝“一国两制”制度“含唐量”比宋朝高</p><p class="ql-block"> 自唐朝、五代以降,周边一圈政权,“含唐量”都比宋朝高,到底谁是正统还有待商榷。宋朝本来就不是大一统政权,还被开除大一统政权,《新版中华文明地图》的作者华林甫早就把挫宋定义为割据政权分裂时期。延续五代的宋朝就是个加强版六代,不但作死搞的西夏独立,打契丹、安南没有收复失地还被对方锤。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把从唐末开始乱世一直延续到元朝灭南宋统一中原,这期间都可以算作如汉末到隋朝统一这期间的乱世,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第二个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宋朝有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说法。隋唐及以前的取士极其重视出身、门第。加上民间识字率极低,于是朝廷取士被掌控在贵族、军事功臣等阶层手中。然而这种方式不利于社会及皇权的稳定,于是在隋唐两朝开始出现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这个制度发源于隋朝,经过唐朝的改革,最终在宋朝时期趋于成熟,成为国家取士的主要方式。又在后期的明清两朝达到巅峰。</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士绅阶层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皇权不下县,这在皇权高度强化的明清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朝廷只能通过笼络士绅才可以调动社会基层的资源,而另一方面,士绅的特权和地位也需要皇权的庇护,只有拥有皇权的支持,士绅才可以“合法”的对民众进行支配和掠夺。因此,士绅阶层的存在,对于稳定王朝基层社会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朝廷和国家而言,士绅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可以代表民众,而对于民众而言,士绅又扮演着“官之在民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明清士绅阶层是与前代西汉豪强地主,东汉世家大族,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乃至唐宋之形势户截然不同的基层支配力量。士绅阶层的实力之强,群体之庞大都远非前代某一特殊阶层所能比拟。除明清两代外,其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因此,自明朝以后,士绅阶层在我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弱宋的文明基本是个笑话,士大夫钻儒家经典抠字眼,搞出来又软弱又僵硬的文化风气,鸟用没有,对四周称臣纳贡,只能算个割据势力,对外影响力基本为零,所谓软实力基本为零,比不上逃到新疆的辽朝。</p><p class="ql-block"> 中文圈有很多很多只适用于内循环的逻辑话语,虽然反智,却能自洽。在编户齐民后的吏治帝国时代,借助制度化后的儒家营造了“全民帝王”的想象,所谓“独尊儒术”,不过是沦落为歌颂圣主明君的当权者化妆师而已。</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个朝代刚刚建立后都要造神,不造神不足以稳定人心。只有让老百姓都相信你是多么多么的英明神武,你的江山才会稳固,那些残余的敌对势力才翻不起什么大浪。</p><p class="ql-block"> 儒家的入世传统,让文人们都期盼货卖帝王家。名士才华横溢,却总抗拒不了丰富的禄米,以行为艺术终其一生。并不是那种读死书的人,不信忠君爱国那一套,要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者刘仲敬在《内亚海洋与帝国秩序》(2015年10月30日在领教工坊前沿沙龙的演讲)一文中讲:“王朝政治有一个秘诀:京师是首善之区,穷人住在京师比其他地方要好。……同样是一个人,照汉儒的说法就叫做“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东方朔《答客难》:“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用我的说法就是,你在秩序中心,就像是猪站在风口一样,即使你是猪,站在风口上你也会飞,如果你站在秩序中心的话,即使你是笨蛋,你也会非常能干;如果你不在秩序中心的话,即使你是天才你也显得非常笨。” </p><p class="ql-block"> 宋廷是宋朝士大夫的朝廷,不是宋朝人民的朝廷。在政治上,宋朝是一个士大夫主导的社会,在太平世界,寒门子弟,基本上是要种一辈子地的。在经济上,由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金钱魅力的增大,婚姻上便嫁娶论钱财。甚至发展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宋朝文人有个普遍的通病,就是明明事实摆在眼前,非要去找记载用来印证。哪怕是要将大宋朝廷的昭文馆、集贤馆、史馆三馆和秘阁的藏书查个遍,也一定要查到这方面的记载不可。</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以为门阀世家把持朝政一定也阻断文化知识的传播,这是不对的,中国从汉朝开始儒家兴盛,知识份子往往都有一个他们祖师爷的毛病那就是好为人师,或者说是要传他的道。读一辈圣贤书,从来都是认为自己永远都是正确。如果从不没采纳过他的谏言,所以就心里认为你的所作所为部都是错的,为什么错呢,被邪魔附体了。</p><p class="ql-block"> 《梦溪笔谈》里谈“回回”既指高昌的“回鹘”,当然非伊斯兰教徒。因高昌“回鹘”在元时称“畏兀儿”,是佛教信徒。在《黑鞑事略》里“回回”一词既是泛称新疆至葱岭以西的民族,它的涵义也就不确定。我们尚不能断定“回回”即指伊斯兰教而言。《梦溪笔谈》作于北宋神宗熙宁元丰间,《黑鞑事略》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即蒙古太宗窝阔台汗的第九年,二书相距约一百六十年。因此我们可提出第二个结论,即自这名词初现于文籍到蒙古的初年,“回回”一词除为“回纥”“回鹘一声之转外,和伊斯兰教并无多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伴随唐宋王朝消亡,“回纥”“回鹘”等古董字眼在社会上虽已匿迹,但在文人笔下却能苟延残喘。文人学者凭着历史上的智识,知道“回回”“畏兀儿”都是“回纥”和“回鹘”的转声,于是作文时仍多沿用“回纥”和“回鹘”等古雅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宋朝社会文化畸变,风气恶化,做学问也越来越不求真务实,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例如,宋朝之前,各朝代已经发展出了非常先进的冶炼钢铁技术。 而宋朝自己走上邪路,官员贪了冶炼的大部分钱,为了降低成本到了不顾产品质量的地步,到街上随便拘留不会冶炼钢铁的人来冶炼钢铁,用便宜的含有大量杂质的煤炭代替木炭,导致宋朝只能冶炼出含有大量杂质、脆弱的铁,导致宋朝兵器普遍脆弱,“衣甲皆脆弱,不足当矢石”。</p><p class="ql-block"> 谁是文明,谁是野蛮人?辽朝看不起宋朝是全面看不起,不仅是军事上,文化上也看不起,实际上辽国汉化程度很高,在北人的幽云汉人看来,他们才是中国正朔。</p><p class="ql-block"> 在辽代,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外,汉族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随着辽朝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的地盘上。</p><p class="ql-block"> 其实比起两宋,辽金服饰跟唐朝更近。在服饰设计方面,辽代的文化和时尚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中原汉族文化、西域文化、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等。这些汉族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了辽朝的服饰设计中。比如,辽朝时期流行的直裰,就是从唐朝的汉族服饰演变而来的。另外,辽朝时期的女性褶裙,也受到了唐朝时期女性服饰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辽国,天天喊宋朝异端,自己是正统,另外辽金元宋和西夏算起来都是一家人,全部是唐朝麾下的子民,唐朝内战而已。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继迁脱离宋朝独立时不忘李唐恩德,以李唐子民自居。《西夏书事》记载,李继迁曾言:</p><p class="ql-block">“吾祖宗食兹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奈何?”</p><p class="ql-block">"(李氏)世泽长存,人心思旧",以及羌人"宗贵种"的心理状态,"出其祖彝兴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西夏书事》</p><p class="ql-block">李继迁同时对士族豪强们说道: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众曰:诺。《宋史.西夏传》</p><p class="ql-block"> 所以,李继迁最初在"地斤泽地区"建立起"背宋自立"的大旗之后,就运用了,"戎人不忘李氏"(《西夏书事》)。</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在宋朝统治者的眼中,汉人都被儒家驯化的差不多了,真没啥统战价值,大宋那些官老爷很清楚这一点。宋国的存在,让辽国汉人的统战价值极高。这一点类似现如今,中国的存在让华人的统战价值极高,所以海外华人还不好好感恩。</p><p class="ql-block"> 金朝统治集团把普通汉人当二等人看,但是宋朝的统治集团不把普通汉人不当人看。在辽金下面普通汉人还有些统战价值,并且辽金对于基层的控制力没有大宋强,你可以做“黑户”。但是嘛,在大宋底下,苛捐杂税走起,能干出非战争时代“生子不育反杀”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稀罕事。宋朝开国没多少年头已经土地兼并到王朝末年的水准,能存在那么久已经是祖坟烧高香了。某种程度上,辽金蒙古与宋朝的战争反而转移了国内阶级矛盾,延长了宋王朝的国祚。</p><p class="ql-block"> 随着汉唐世家大族的消亡、皇权没有约束,是以,自宋以后,再无禅让/篡位式的改朝换代。从此,君主任命的科举流官开始正式入主郡县。君主以儒教教义和行政技术为框架,制定科举这场游戏的游戏规则。官僚通过这场游戏,从君主那里获取被赐予的权力,然后宣誓效忠于权力的来源。那么,“宣誓”之后呢?相爱相杀、讨价还价的博弈继续存在。相对于君主、大族,流官官僚的安全感更低、更弱势,体现为权力的朝不保夕、过期作废。他们赖以与君主、与地方残存豪族讨价还价的砝码,为数不多,大致只有两种:行政技术和儒教教义。更多仰赖于技术的,变成技术官僚;更多仰仗于教义的,则是清流言官。那么,如何在被赐予的权力的时效之内,使用自己手中的砝码,来保障自己安全感、扩大自己的站队价值,乃至攫取自己的身后利益,就成为一千年来,以流官为主角的官场的最大学问,或者说最重要政治主题。</p><p class="ql-block"> 在户籍制度与民生方面,汉唐时期绝大部分人口是平民,并且实际有平民的权利,不是贱民。汉、唐都在努力减少贱籍、奴婢数量,而且汉、唐都多次把贱籍、奴婢放免、转变为平民。宋明有奴隶制、奴婢贱籍制度,宋明的奴隶制、奴婢贱籍制度远比其他朝代严重的多。宋明不仅有贱籍奴婢,而且宋明奴婢大部分是贱籍奴婢,不是雇佣奴婢。宋明把大部分平民降低到实际只有贱籍奴婢的权利,把绝大部分人口降低成了只有贱民奴婢奴隶的待遇,宋明平民在实际待遇上与贱民、奴婢奴隶一样。</p><p class="ql-block"> 古代实际情况与法律条文是两回事。在实际执行里,唐代奴婢主杀奴婢,是会被判死罪的。例如鱼玄机杀了自己的奴婢,因此被判死罪了。而在宋、明时期,有很多奴婢主杀死奴婢、却没有被判死罪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些人向往宋明,想穿越到宋明生活。然而事实上,宋明的奴婢贱籍制度的远比其他朝代严重,你要是一不小心生在奴婢贱口之家,那不但你这辈子完了,而且子子孙孙都是奴婢贱口。所谓奴婢贱口,是指宋明的一部分人口,是被划入贱籍,他们在宋明比畜产还惨,法律地位比牛马猪羊还低……而且,宋明把平民的降低到只有奴婢贱籍的权利。宋明的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只有奴婢贱籍的权利。所以,你要是穿越到大宋,那你大概率是奴婢贱籍,并且只能永远当奴婢奴隶了。另外,汉唐的绝大部分人口是平民、而且享有平民权利,你要是穿越到汉唐,那你大概率享有平民权利,不会是奴婢贱籍。即使你穿越到奴婢贱籍,你在汉唐也有很多机会被放免、转变为平民。</p><p class="ql-block"> 汉、唐、宋、明的人口都是由贵族、平民、奴婢组成。但是,汉、唐的绝大部分人口是平民,极少量人口是奴婢,在汉、唐,平民有平民的权利,贵族有贵族的权利,奴婢有奴婢的权利。 而宋、明是把大部分人口的权利降低到了奴婢,甚至比奴婢还低,宋、明的绝大部分人口比“律比畜产”还差,宋把平民权利降低的比畜产还低。宋、明的贵族有贵族权利,而宋、明的平民与奴婢都只有奴婢的权利,甚至更低。</p><p class="ql-block"> 从先秦到现代社会,其演化过程大致为:先秦卿大夫~西汉豪强地主~东汉世家大族~魏晋南北朝隋唐士族门阀~宋元明清士绅</p><p class="ql-block"> 金国的包容性显然比不上辽朝,所以不提,这里只说辽国。辽人一直以擅治理而著称;对于俘获、投奔而来的汉人,辽国的政策是将其安插到各州县,由国家发给田宅、农具、牲畜,令其自行耕种。最初免税,三到五年后开始征税,所发之物除土地外,皆视为农户私产,可以继承或交易;田地为国家所有,子孙后代可以继续耕种,但不准交易。</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原正值战乱,军阀暴虐,民不聊生;这一政策很受欢迎,不但被辽国俘获的汉人很少逃跑,汉地的百姓还成批的往北方逃亡: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滦州古无之,唐末天下乱,阿保机攻陷平、营,刘守光据幽州,暴虐,民不堪命,多逃亡依阿保机为主,筑此以居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