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用典与抄袭

理瑜

<p class="ql-block">  喜读辛弃疾词的人,对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这阙词,应该不陌生吧,其上片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细细品味一番,是不是感觉有种很熟悉的味道?没错,这阙词的词义,其实更早的来源是杜甫《登高》诗的一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还没完,下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句来源于《三国志.刘备传》中,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诗词歌赋之中,象此类的句子,俯拾皆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句金句,让他闪亮了文坛千余年,然而我要告诉你的却是,这金句并非王勃的原创,它的最早出处是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一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会不会让你感觉有点失落或者不可思议?不仅如此,整篇的《滕王阁序》中,类似的句子可不止一两条,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李白的《将进酒》有名吧,那洒脱的情怀,磅礴的气势,如黄河之水,裹挟着诗人汹涌澎湃的激情,一泻千里,“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句诗的原创作者,却是三国时期曹植《名都篇》中的一句:“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p><p class="ql-block"> 不仅仅如此——</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一幕。一提及写梅、咏梅的诗词,你脑子里第一闪现而过的是哪句?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是伟人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估计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心这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因为这一联律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用词,实在都太过惊艳了,说它是千古绝唱,也并非那么言过其实。它的作者林逋,也就是北宋那位“梅妻鹤子”在杭州孤山隐居的高士,因写下两首《山园小梅》律诗,一时风头无两。欧阳修评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苏轼说:“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它“曲尽梅之体态。”许𫖮《彦周诗话》云:“大凡《和靖集》中,梅诗最好,梅花诗中此两句尤奇丽。”周紫芝《竹坡诗话》云:“脍炙天下殆二百年。”不仅中国,就连日本的汉家大家前野道彬、石川忠久在其《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里,不无钦佩地说:“此诗独特之处是,意在咏梅而全诗无一梅字,却无处不见梅……表现出作者不染尘俗,孤高幽逸,终生隐居的思想情趣。”林逋的这一联律句,被拔到如此高的境地,是否是他的真正原创呢?答案是——非也。这联的真正原创作者,是生活在五代南唐时一个诗名微弱、名叫江为的诗人,原句是“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据说这还是一句残诗,没有写完,便搁笔扔在了一边,而林逋仅仅在原诗基础上只将“竹影”改成了“疏影”、“桂香”改成了“暗香”,于是造就了自己一番盛名。</p><p class="ql-block"> 那么问题来了,以上所列的例典,属不属于剽窃或者抄袭呢?要知道,文人的剽窃和抄袭行为,历来都被人鄙视和不耻,与日常生活当中的小偷别无二致。所以,一般有格调的作家,都会很自觉地避开这道禁区。但是,以上所举的例典,毫无疑问并不属此范畴,它只是属于文学创作当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名叫“化用”。那么,什么叫“化用”呢?“化用”也可称作“借用”、“套用”,即是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分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解释,其实还是相当概念化的,如果要深入细致点来分析,可从“师”、“造”、“新”三个层面上展开,所谓“师”,即是认真地学习别人的东西,以人为师;所谓的“造”,即是在弄懂弄透了他人词句的同时,加以自己的改造,包括词句和意境,最后一个“新”字,就是必须有自己的创新意识,推陈出新,打破前人固有的格局和认识,赋予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以上所举的两阙《卜算子.咏梅》词,伟人就把“化用”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同题而不同境,同调而不同情,两词放在一起稍作比较,一阙格调不高,幽怨颓靡,而另一阙则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意境旷达,两两相较,高下立判。</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又是用典呢?它与化用的区别又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对“用典”是这样诠释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话在今天听来,或许有点诘聱,通俗点说,就是指在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思想。一句大明白话或意思,为何非要搞得这样晦涩难懂、弯弯绕绕呢?这就牵涉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国民性格与文化传统习惯,大抵上来讲,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主要有四点:一是节省文字,二是有力依据,三是厚重典雅,四是引发联想。尤其是在诗词创作当中,用典的作用与效果显得特别重要。古典诗词一般都有定式,字句有限,最短的如五绝,区区四句二十字,如何才能最大化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让读者感觉意韵隽永,后味无穷,除了逐字逐句精炼文句之外,用典就不失为一种上佳的创作手法。站在今天的角度,读当代人创作的古体律诗,无论选取哪个角度,总感觉象个古代美女身着比基尼,太过通透了,缺乏了律诗由生俱来的朦胧之美、韵味之美。用典的手法其实也还有很多,常见的是明典、暗典、翻典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