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小天安门”的建水古城朝阳楼

王新民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境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古城最早为土城,后扩建为砖城,城周长六里,城墙高二丈七尺,四座城门上建有城楼,相映成趣,浑然对峙。清顺治丁亥年(1647年),南北西三座城楼均毁于战火,唯有东城门楼完好无损,这就是著名的朝阳楼。</p> <p class="ql-block">建水朝阳楼,原名迎晖门,亦称东门楼,是建水县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朝阳楼正面悬挂着清代书法家涂晫于1739年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每字大近两米,笔力刚劲,极有气魄,冠绝于世。</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为三重檐歇山顶,巍峨挺拔,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结构独特,由48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列各有8根,中间两列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列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仅支撑一楼屋檐。这种独特的木柱支撑结构和斗栱设计,俗称“螃蟹支撑”,其特点是重心稳固,支架结实,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此,朝阳楼虽经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据记载:“每震时地下雷呜,人们颠荡如载覆舟,见东城楼倾复起数次。”前人有《登东城楼》诗称赞道:“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上悬一口大钟,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铸造,高2米多,重3余吨,铜钟表面的纹样、花式古朴、简洁,钟声洪亮悠远,击之传遍全城。</p> <p class="ql-block">三层的朝阳楼,每层都覆以歇山式屋顶,檐高飞翘,画栋雕梁,巍峨耸峙,流云摩肩,飞霞浮顶,木雕精巧,生动细腻,充分展现了当地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西面悬挂着摹唐朝草圣张旭的“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笔法龙飞凤舞,潇洒飘逸。</p> <p class="ql-block">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实为南中之大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由于建水朝阳楼与北京天安门极为相似,而且修建年代又早上28年,建水当地便流传着一个说法:天安门的建造者是朝阳楼建造者的徒弟,将朝阳楼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北京,为了表示对师傅的敬畏,故把天安门建得比朝阳楼少了一层。这虽然无从考证,但从两楼的年代差距与形式相像看,倒也说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城楼上木雕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游客到了建水古城,一定是要登朝阳楼的,在那里不仅可以俯瞰全城,也可呤听铜铃叮咚,还可观赏燕子呢喃。说起燕子,在朝阳楼的飞檐翘角之处,有不少燕子筑起的巢穴。每当雄鸡待唱,万籁俱寂,古城还在沉睡中,巍峨的古楼上便已是万燕翻飞,乱眼迷目,六百余年的古楼亦为之灵动起来。而当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时,风铃叮当,燕子也归巢了,一时又是精灵点点,携声而至。这么多的燕子,被建水古城百姓幸福地呵护着。</p> <p class="ql-block">1998年,建水县委、县政府开展了“爱我名城,修我名楼”捐款活动,拟对朝阳楼再次进行维修,其方案之一是在屋檐下设置金属罩,阻止燕子衔草结窝,以消除火灾隐患。方案在社会征求意见时,却遭到古城百姓的反对,他们说装了防罩网,燕子到哪儿做窝?朝阳楼没了燕子,古城还有什么灵气?要知道在古城百姓心中,燕子是他们的儿女,朝阳楼是燕子温暖的家。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果断修改了维修方案,取消防燕罩,这种爱心之举赢得了古城百姓的赞许。如今,燕子依然在朝阳楼上筑巢为家,生儿育女,春来秋往,生生不息,成为建水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1954年,朝阳楼被云南省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朝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9日拍摄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古城(文字及部分照片选自网络,特向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