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七律·长征》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伟大的红军长征壮举,从小学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休后有了时间,心想一定要从红军走过的几个重要节点去走一走、看一看,近年来到今年10月总算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今年10月是红军开始长征出发90周年了,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重走长征路,按我所走过的地方,特编辑制作成美篇,与朋友们分享。其路线是从长征的起点江西瑞金,到终点的陕北吴起。主要路线是:瑞金→突破敌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等地点(雪山草地没有深入进去,只是在边沿走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为了保存革命火种,红军被迫退出苏区,踏上了漫漫长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一)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这就是长征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红军长征的出发时间是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是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从这些地点出发,开始了长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参加红军长征的共有四支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二)血战湘江,突破四道封锁线</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兴安红军突破湘江纪念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全州红军湘江战役纪念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是:第一道封锁线,是赣南安远、信丰间的粤军防线;第二道封锁线,是湘南汝城、粤北仁化之间的湘军、粤军防线;第三道封锁线,是湘南良田、宜章间的湘军防线;第四道封锁线,是桂北全州、兴安间的湘江防线。蒋介石发布命令: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湘军与中央军16个师77个团“追剿”中央红军。国民党军队五路大军近25万兵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向中央红军实施四面合围,于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能否突破湘江防线,红军生死存亡在此一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三)突破乌江</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突破乌江是指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去娄山关的路上</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四)娄山关大捷</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35年,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贵州遵义,红军先后于1月6日到1月22日2月24日到28日两次打响娄山关之战,余战直至3月5日,总共29天时间。第一次娄山关战斗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第二次娄山关战斗是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的胜利实践,是四渡赤水关键之战,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转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娄山关诗词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五)遵义会议大转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这是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遵义会议后,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人疲于奔命。随后,红军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的彝族地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原来活动在川陕苏区的红军第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开始,向西北地区进行战略转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六)红军长征过茅台镇</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贵州仁怀不仅以国酒茅台酒的故乡驰名,也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茅台镇,三渡赤水河,红军将士用茅台酒洗脚疗伤,周恩来总理说: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茅台酒的功劳。酒香浓郁的仁怀,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也因而发挥了特殊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七)土城不土红色小镇</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土城镇,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和两百多位将军都在土城镇的青杠坡与国民党川军展开过殊死鏖战,揭开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光辉篇章。其中,四渡赤水战役的三渡发生地均在土城镇。为了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传承好红军长征精神,土城先后建立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长征红九军团陈列馆、毛泽东四渡赤水陈列室等场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八)红七军攻战溶江</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30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等率领下,由荔波板寨长途奔袭黔军后勤重镇榕江古州城。4月30日,红七军勇夺南门,攻占古州城,将军部设此。此役,红七军完成在黔桂边开展游击战、开辟游击区域、扩大政治影响、解决军需供给问题等艰巨任务,提高了士气,锻炼和壮大了革命队伍。5月5日,红七军离开榕江回师百色,在广西武篆,与邓小平同志会合,一举击败桂军各部,收复百色及右江沿岸各县,扩大了右江红色根据地。后来红七军参加了长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在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最先出发的是红七军团——1934年7月6日,从中央苏区的江西瑞金出发东征,到闽浙赣苏区去会合新的红十军,再整编为红十军团,担负起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任。可惜的是,红十军团遭到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最终失利,未能完成长征。完成长征的部队为“三大主力红军”(即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这四支队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红七军团攻打溶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榕江烈士陵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九)佯攻贵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之后,上演了长征途中最精彩的一计:佯攻贵阳要活捉委员长,成功调出滇军,跳出敌人重兵设置的包围圈。1935年3月15日,红军在鲁班场对周浑元带领的国民党中央军发起歼灭战,由于敌我力量接近,且敌人依据工事坚守不出,歼灭战未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红军更改计划,由茅台镇附近渡过赤水河,这是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过河之后,红军主力立即停止了前进,派出一个团向北急行军100多公里到达古兰,又转向镇龙山,一路上虚张声势,吸引人们的注意。此举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搞得晕头转向,他们无法判断红军到底要干什么,去哪里。第二天,红军做了两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一、由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二、密令红一军团组建先遣队于3月26日前渡过乌江,直逼贵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贵阳城里有一个名叫“红飘带”的建筑,它主要是以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作为灵感来设计的。红飘带馆内分为序章,无名英雄;第一篇章血火洗礼、第二篇章伟大转折、第三篇章砥砺征途、第四篇章胜利丰碑、第五篇章新时代新长征等內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十)六盘水红军盘县会议旧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六盘水盘州会议,1936年2月前后,红二、红六军团在地广人稀的乌蒙山区开展了近3个月的千里回旋战,于1936年3月28日由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从云南宣威田坝腊家冲进入贵州盘县境内,占领盘县。29日,红六军团在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率领下摆脱滇军孙渡纵队追截后,从云南宣威阴角沟出发,经平彝后所,过云贵交界的胜境关进入盘县,与先期占领盘县的红二军团遥相呼应。红二、红六军团占领盘县后,总指挥部设在双凤镇的九间楼。30日晚,军团领导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张子意等在九间楼内召开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会议(盘县会议),会议研究北上或南留的问题,最后作出了放弃原定在南、北盘江之间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十一)云南东川树桔渡</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树桔渡自古就是滇川两省交通往来的重要渡口,是红军长征过云南时渡金沙江的三大波口之一。1935年5月红九军团在占领会泽后,于5月3日下午派侦察连和七团组成先头部队,在参谋长郭天民的率领下,直奔金沙江边的东川拖布卡树桔渡口搜寻船只。先头部队于第二天下午赶到树桔,但敌人早有防备,将沿江船只全部封禁销毁,只有金沙江对岸的汪家坪盐井场务所将所属盐务所树桔、盐井一带盐船全部沉于金沙江中。先头部队到达树桔渡江边寻找船只时,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从江边打捞起一只破船,进行紧急抢修,连夜过江消灭了国民党税警队和靖卫团,占领北岸高地,控制两岸渡口,当地群众积极向红军报告船只藏匿的地点,帮助红军打捞出被敌人沉在江里的40余只盐船,并自告奋勇划船送红军渡江。全军团3400多人马于6日上午全部渡过金沙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树桔踱江指挥所和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指挥所位于金沙江树桔渡口北岸,距渡口约500米,是一座独家石 板顶土墙四合院,原是老船工饶树清、饶树标家居住, 1935年5月初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渡金沙江指挥所就设在这里。因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蓄水后将淹没现指挥所,因而2020年4月选址重建于树桔村田尾巴小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树桔红军渡纪念馆纪念馆由5个部分内容组成:序言厅、红军长征全国概况、红军长征过云南、红军长征过昆明、红军长征过东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十二)红军长征过巧家</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云南省巧家县作为革命老区县、云南省境内入党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李国柱的故乡,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1935年5月红军长征经过巧家,红九军团于云南东川树桔渡口巧渡金沙江,为掩护“会理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巧家境内行军作战14天,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工农大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十三)会理红军巧渡金沙江</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巧渡金沙江是长征中的一个成功战例,发生在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这一战例不仅展示了红军的智慧和勇气,也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探子的船,并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随后,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了皎平渡两岸的渡口。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会理会议,1935年5月12日,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中共中央在会理的铁厂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史称的“会理会议”。综合文献史料记载,此次会议的主旨是总结执行遵义会议精神,特别是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以来作战行动的经验教训,重点讨论关于林彪提出更换军事领导的来信以及刘少奇、杨尚昆二渡赤水后发报给中央电文提出的相关问题,解决党内对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等右倾思想,并研究确定中央红军下一步战略。会理会议对巩固遵义会议成果,确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胜利会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十四)乌蒙山回旋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乌蒙山回旋战是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36年2月前后,红二、红六军团在地广人稀的乌蒙山区开展了近3个月的千里回旋战。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利用乌蒙山复杂的地形,采取了机动作战的策略,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这场战斗不仅展示了红军的智慧和勇气,也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遗址,当地进行了多项保护和展示工作,建设了乌蒙山回旋战遗址、遗迹保护展示园,将其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中。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存历史遗迹,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红军长征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十五)礼州会议首提长征一词</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35年5月,红军长征经过礼州,在礼州土官庄(今田坝村)边家祠堂内召开了著名的礼州会议,做出了行军路线的重大调整,正式确定了北上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并首次正式提出“长征”一词。礼州会议的正确决策成就了“彝海结盟”的佳话,为抢渡大渡河的壮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影响深远。而红军长征过礼州留下的革命历史文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成为了礼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光辉的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十六)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35年5月工农红军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据资料介绍,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十七)飞夺泸定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斗。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9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二郎山隧道</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红军桥隧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红军中革军委负责人于5月26日在安顺场渡口召集刘伯承、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等开了一个小会,研究全军渡过大渡河的问题。由于渡船太少,水流很急,架桥又不可能,架了无数次,被冲塌无数次。红军在岸边越聚越多,而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五十三师,其时已经到达西昌北部,正向红军赶来。杨森的二十军和“川康边防军”的追击部队,离红军也只有几天路程。如果几万红军仅仅在安顺场一船一船地渡,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据此情况,中革军委作出了迅速夺取泸定桥的决定,部署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由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主力为右纵队,仍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后,沿东岸北进赶向泸定桥,万一和主力红军会合不了,则由刘、聂带着部队到川西开创局面。由林彪带红二师,一军团团部和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赶向泸定桥。安顺场到泸定桥三百二十里,限定三日内到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十八)爬雪山过草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是长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1934年10月,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在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其中爬雪山和过草地是尤为艰巨的任务。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翻越了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包括夹金山、梦笔山、垭口山、仓德山和打鼓山等。这些雪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给红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红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凭借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严明的纪律,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翻越了这些雪山。除了雪山,红军还穿越了茫茫草地。草地气候多变,草甸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行走极为困难。红军在草地上行军时面临着食物和水源的严重缺乏,许多战士在饥饿和寒冷中牺牲。尽管条件艰苦,但红军战士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革命精神,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不仅是军事上的壮举,更是对人类意志和毅力的考验。这段历史充满了牺牲和奋斗,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和坚韧。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段传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十九)激战腊子口</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激战腊子口,1935年9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从甘肃省俄界地区出发,继续长征北上。16日,先头部队红4团在前进中击溃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第6团的阻截,当日下午逼近甘肃省南部要隘腊子口的战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腊子口素称“天险”,口子宽约30米,两边绝壁峭立,中间是腊子沟,沟上有座木桥,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以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红4团决定,以第6连从正面强攻,夺取木桥;第1、第2连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两面夹击,夺占隘口。入夜,攻击开始。团政治委员杨成武指挥第6连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桥头猛冲,国民党军居高临下,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固守桥头堡,第6连几次猛攻均未奏效。17日凌晨,第6连又由15名战士组成3个突击小组轮番向桥头突击。此时团长黄开湘率领的第1、第2连,从守军左侧攀上峭壁悬崖,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守军腹背受击,一部被歼,其余溃逃。拂晓,红4团占领腊子口,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了通路。</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二十)岷州会议</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位于定西市岷县十里镇三十里铺小学。中国工农红军两次途经岷县,在岷县作战、休整近两个月,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一笔宝贵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1936年7月1日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7月27日,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由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朱德、陈昌浩、关向应、贺龙、徐向前、王震等为委员的中共中央西北局。8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西北局)率领二、四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抵达岷县,司令部机关设在这座院子里,直至9月30日才撤离北上。当时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就在这里办公、住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36年9月13日,党中央制定了《静会战役计划》,决定集中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在静宁、会宁地区打击胡宗南部,巩固和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但张国焘却公然违反中央电令,坚持在甘南建立根据地或由临潭西进青海,而后向甘西和新疆进军,对党中央北上方针借故推迟,拒不执行。针对张国焘对党中央方针动摇、迟疑的态度,为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36年9月16日至18日在司令部驻地即这座子北屋正厅中召开了“岷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张国焘、徐向前、贺龙、关向应、陈昌浩、李卓然以及五军军长董振堂、九军军长孙玉清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会议最后说服了张国焘,接受了中央方针,制定了实施中央《静会战役计划》的《通庄静会战役计划》。9月18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联名致电党中央,报告了西北局岷州会议决定和《通庄静会战役计划》,直至10月4日拂晓前红军全部撤离岷县,迅速北上。西北局“岷州会议”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甘南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及制定的正确作战方针,不仅对四方面军北上,粉碎敌人“围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有着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二十一)会宁大会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会宁会师,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这里实现胜利大会师。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二十二)六盘山战役</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六盘山,在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可谓比较出名,它位于宁夏南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的交汇处,其地势之险峻,在军事上具有一定的战略位置,所以一直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为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围剿,我党决定长征。长征的红军将士们踏过千山万水,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来到了六盘山。我军在六盘山和当地的蒋介石部队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其将领何炷国带领的第七师十九团被我军打得落荒而逃。此战中,我军共歼灭了敌军上百人,俘虏了一部分,并且缴获了总计150多匹的战马,可谓大丰收。毛主席在闻听我军连连胜利的喜讯之后,看着六盘山这风景旖旎的自然环境,顿时心中大悦,当即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清平乐 六盘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二十三)长征到达吴起镇</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吴起胜利大会师,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吴起县的中部,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守,因此而得名。红军经过长征途中的长途跋涉和艰苦斗争,1935年9月13日,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与直属部队组成的陕甘支队,从俄界继续北上,攻占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边缘的吴起镇,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胜利会师,随后又同十五军团红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长征中的各路红军经受住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付出重大代价后,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长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红军长征途中一共有五次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永坪会师、吴起镇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吴起镇会师是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共中央终于找到红军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顺利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大转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伟大的长征精神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跨越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其中红一方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这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胜利前进的强大动力。</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转战两年,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了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性转移行动,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谢谢朋友们的观看和关注,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如有不妥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以修改完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