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促均衡 名师引领共成长——钱炳祥名师工作室送教活动

五小教务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之美,在于含蓄与深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追一程心灵之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赴一场温暖之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路携手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为凝聚更好的教育能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本无光,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10月18日下午,钱炳祥名师工作室来到画桥镇中心小学开展送教研讨活动。</p> 教师展风采  课堂来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舟老师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绘本故事《买卖国的乘法队长》为情境,串联起整堂课。课伊始,观察绘本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此引出几个相同加数和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买100挂香蕉怎样写算式更加简便,体会产生乘法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介绍乘号的数学史。然后分层练习,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得出一般乘法模型,最后总结提升,引领孩子们谈整节课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淑娟老师执教《倍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老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五彩园秋收为真实情境,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讲授过程中她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语言去带动孩子们。以玉米和西红柿的数量关系为起点,带着孩子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认识了倍,在圈一圈和判一判中发现了标准量的重要性,借助估一估、调一调使学生感受到倍受数量的影响而改变,更深刻地认识到倍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p> 课后说评课  教学齐研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两位老师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说课的要求,分别从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预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说课,让老师们再一次明白了授课老师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策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两节生动有趣的课程之后,钱炳祥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对这两节课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课活动。此次评课,不仅展现了工作室成员们对教育的严谨态度,更是一次教育智慧的碰撞与交融。</p> <p class="ql-block">王雅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摆一摆、圈一圈,把几份与几个几联系起来,突破对于倍的理解,初步体会3个2根和3倍之间的关系。判一判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现一份量变化,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印象最深的是画一画的活动,通过图形直观类比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经历对倍的深入认识,在比较中不断加深对标准量的认识,又在不断的素材变化中理解倍、抽象出倍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官若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中,吴老师立足本课时的生长点,就是相同加数的连加,她借助绘本故事中的情境图,让生先寻找数学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体现了转化思想方法的渗透。即第一次将生活问题“高帽子客人共买了多少根香蕉”、“一共买了多少条鱼”、“一共买了多少个包菜”转化为数学问题(几个几是多少)。第二次将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连加)。围绕数学算式,当相同加数个数增加后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出乘法,让学生思维转折处通过“小精灵”介绍乘法产生变通,促进了学生认知、行为、情感的参与,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最终实现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金雅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吴舟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她利用有效的激励方式较好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通过“用掌声给自己赞一个”、“你真的善于思考”、“老师喜欢你敢想、敢说、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等激励语言,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并在一次次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刘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乘号、乘法意义等内容探索过程的经历。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乘号的创造过程,并直观的理解了乘法所表示的意义和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尤其是在创造乘号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00个4相加写起来太麻烦了,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得到了可以用100✖️4来表示。吴老师善于让学生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和掌握数学知识结论的有机统一。</p> <p class="ql-block">蒋智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倍”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让学生充分经历实物操作、语言描述等过程把抽象的新知“倍”与已掌握的旧知“几个几”建立起联系,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倍”的概念。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精炼、精准。</p> <p class="ql-block">黄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概念类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老师为走出枯燥灌输的模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绘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情景中快乐的学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通过沟通、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在本节课中最喜欢的是吴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她能及时利用有效的激励语言,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并在一次次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汤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老师的都非常有特色,采用了适合孩子的情景贯穿整个课堂,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在孙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她淡化了机械的句式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断加深对“倍”的本质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倍”的模型,即“谁是1份,另一个量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巩固提升”环节也是紧扣“倍”的本质进行设计,比如“辨一辨”通过辨析让学生头脑中“倍”的表象更加清晰;“摆一摆”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把第一行的圆片个数看成1份,只要第二行有这样的3份,那么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的3倍;“想一想”让学生在想的过程中明确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变化,那么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会改变。通过一系列凸显概念本质的教学,学生对“倍”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化学习也悄然发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我们今天的“手拉手,陪伴式”教研活动也圆满地结束了。在这场活动中,我们共同见证了教育的力量,感受到了教育者之间的真诚合作与分享。</p> 教研明方向  潜心再出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点评总结环节,导师钱炳祥对两位执教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充分肯定这次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紧接着导师钱炳祥从教材分析、学情调研、课题研究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钱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我们会在教研之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深化课程主题意义、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为教育赋能。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教育之花会愈发灿烂!</p>

学生

老师

乘法

数学

教学

过程

活动

钱炳祥

学习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