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州桥及汴河遗址。位于开封市,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州桥及汴河遗址的考古发现确实只是开封城地下历史的一小部分。根据搜索结果,开封城因其地势低洼和历史上频繁的黄河水患,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现象。在地面至地下14米处,自下而上叠压着战国、五代、宋、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6座城池遗址,这种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开封,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以其独特的“城摞城”景观而闻名。根据考古发现,开封地下至少叠压着6座城池,这些城池依次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北宋的东京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的开封城以及清代的开封城。这种奇特的景观形成是因为黄河泛滥和水淹,使得历代的城池被泥沙掩埋,从而形成了一层层叠压的城市结构。加上现在的开封新城共七座城池。</p> <p class="ql-block">开封州桥。不仅是开封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也是大运河汴河段上一座重要的古桥梁。它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时任汴州(今开封)刺史的李勉在扩筑汴州城时将原位于汴州城南的汴河圈入了城内,并在汴河与汴州城南北中心大道的交叉处修建了该桥,当时因正对汴州城之南门,故称汴州桥。</p> <p class="ql-block">汴河遗址。位于开封市,是隋唐大运河的开封段河流。它在北宋时期被称为“国之命脉”,承载着北宋东京城内百万户人口的物资供应。</p> <p class="ql-block">一号探方。探方尺寸:开口面积5100cm(长)x2700cm(宽)运河河道及两侧堤岸解剖是为州桥本体发掘做的准备工作东西两侧的剖面上有一道道白色的地层线,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运河的层层淤积以及河道宽窄的变迁过程。下面河道底层距今地表深约12.5米左右的地方,出土的遗物多为唐代巩义白河客瓷器因比我们判断它就是唐代汴州城时期的汁河河道。五代和北宋时期河道淤积,出土遗物常见临汝窑青瓷磁州窑白地黑花、当阳峪窑仿定窑瓷器等。宋代河床看起来较为宽阔,这是因为北宋时期的汴河一一大运河,是当时京城最为重要的一条漕运河道,是北宋立国的生命线本次考古发掘揭露出自康宋至清代沐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的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造产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二号探坑州桥及汴河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州桥遗址位于开封市中山路,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后经多个朝代,至明末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考古发掘的成果:自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进行了持续性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掘出了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存,以及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遗存,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唐代至今开封城址叠压关系主要还是洪灾。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洪灾。黄河的泥沙淤积和频繁的决溢是造成开封水患不断的主要原因。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其河水泥沙含量高,极易淤塞抬高河床,一旦洪水来袭,黄河就会形成决溢,进而引发洪灾。</p> <p class="ql-block">很多朋友来到开封,都认为这个城市这么烂叽叽尤其是巷子里的马路老城区都目有看到高楼。因为开封城底下全是文物至少叠压着6座城池,(这张图片就是一座7搂的楼房 打桩差一点打倒州桥提岸石刻海马瑞兽图)</p> <p class="ql-block">州桥遗址考古公布重大发现,州桥东岸石壁重见天日。石壁由上下16层石块错缝垒砌而成,南壁存约23.2米,北壁存约21.2米,通高约3.3米,总长约30米。石壁雕镌海马飞鹤巨幅长卷,今南北壁各存海马3匹,每匹海马前后各一只飞鹤,祥云点缀其间。海马是水界精灵,能踏浪飞奔,堪称水界飞毛腿,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瑞兽,常用来祈佑楼宇、河渠、桥梁平安。这些海马欣赏过州桥明月,经历过宋金兵火,如今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端详这来自900多年前的神兽,有许多问题萦绕心头。</p> <p class="ql-block">明代州桥,砖石结构拱桥,因明初漕运之需要,于洪武初年改建。据《如梦录》记载:“其桥角北过县角,南至小纸桥以宋桥为基,拆除宋栀高水深,舟过皆不去坊街口,又名天汉桥,桥考古揭示,明代州桥下石柱,保留南北桥顶为拱顶,形成了砖石台及原有石岸,改平梁结构拱桥,提升了漕运通行能力。</p> <p class="ql-block">海马石壁与州桥的修造并不同时。州桥始建于唐建中年间(780-783),宋朝曾改名天汉桥。它北通御街,桥上是车驾御路,还是使节入朝的必经之路;桥下是漕运咽喉,江淮湖浙的粮米、东南的百物众宝、西山的薪炭,都仰赖这条漕运送往京师。汴河帆影点点,舟船如织,州桥雄踞汴河之上,面子里子都得做足。海马石壁的确切建造年代正史无载,据史料推断应在宋哲宗绍圣(1094-1097)初。督造官是清汴司贾种民,朋友章惇、宋用臣与此事也有关系。北宋都水监下设汴河堤岸司,元丰年间(1078-1085)引洛入汴,堤岸司改称清汴司,宦官宋用臣任提举官。元祐八年(1093)章惇拜相,宋用臣掌管京师营造,贾种民掌管汴河堤岸。</p> <p class="ql-block">州桥提岸石刻海马瑞兽图。宋人张知甫《可书》多记北宋旧事,备述州桥石壁的修造细节。章惇拜相之初,采纳贾种民的提议作州桥石岸。本来石岸已成,另用熔化的铁水浇注石缝,但求百年永固,里子的功夫是做足了。可惜从面子上看,光秃秃的石壁有些单调,显得上阔下狭,像一个硕大的广口瓮,宋用臣见了大笑而去。贾种民登门求教,宋用臣建议雕镌海马水兽等祥瑞图,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马石壁。</p> <p class="ql-block">州桥提岸石刻海马瑞兽图。宋人陈次升《谠论集》有一道弹劾贾种民督造天汉桥用人太多、耗费过巨的奏折,叶梦得《避暑录话》也载有贾种民绍圣初的修桥趣事,说他天天穿着官服、拿着棍子亲自到工地监工。这些记载,也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p> <p class="ql-block">州桥提岸石刻海马瑞兽图。有人认为,石壁上的海马形象“理论上应该是一只麒麟,而不是海马。其头顶有角,足是牛蹄,而非马蹄”麒麟?海马?这两种国人臆想的神兽,在造型上的确有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一层层叠压的城市民居生活用具结构。</p> <p class="ql-block">金龙四大王庙遗址。在明代州桥桥面上被发现,是明代以来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金龙四大王庙”的一处。金龙四大王并非指四个人或四条龙,而是一个人,即谢绪。谢绪是南宋末年的人,因其排行第四,读书于金龙山,所以被称为金龙四大王。</p> <p class="ql-block">这是金龙四大王庙遗址。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的说法,北宋开封州桥遗址内的金龙四大王庙是一座河神庙。不过,这座河神庙已经和周边的民房一起被明末的大洪水冲毁了。在明代的州桥桥面上,可以看到金龙四大王庙已经全部倒塌,但墙基还能显示出基本的格局,其中正门的石门条和侧门的木门条,经过数百年的掩埋,依然部分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者在对州桥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金龙四大王庙的残基,以及一些重要的文物,如金龙四大王铜像。这尊铜像有六条手臂,怒目圆睁,牙关紧咬,呈端坐状,是一尊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此外,还出土了文昌帝君和真武帝君的造像,这些造像与当时盛行的河神祭祀之风有关。</p> <p class="ql-block">铁水缸。金龙四大王庙遗址中的铁水缸被称为“镇水神器”,主要是因为它与金龙四大王庙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意义紧密相关。金龙四大王庙是明清时期黄河、运河沿线供奉最多的水神庙宇,原名谢绪,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为护国济运黄河之神,并兼管运河。因此,金龙四大王庙在当时的水运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清代道路摞叠压在明代洪水淤积层上。</p> <p class="ql-block">州桥桥面由方形青石铺筑,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30米。桥面设计为一途三道,中间高,两侧低,呈现出轻微的弧度。桥面中间用条石分隔,这种设计在古代象征着御路,即专供皇帝通行的道路。考古队通过地层关系、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出土文物的特征,初步确定出土的州桥为明代重建过的州桥。桥面下发现的白石灰的大量使用,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要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路面是明压在下面的是宋)</p> <p class="ql-block">州桥及汴河遗房屋倒塌堆积。</p> <p class="ql-block">州桥及汴河遗址宋金堤岸。清代的水井打到宋金堤岸上,金代河堤在清代水井残缺面上。</p> <p class="ql-block">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河流开封因此得名“汴州”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中通济渠段即由汴河疏浚而来。汴州位于大运河要冲,西通长安洛阳二京南达苏杭,北抵涿郡,唐代中期以后汴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运,迅速崛起,为五代及北宋建都开封奠定了基础。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是开封城市中轴线与汁河交汇处的一座桥梁,历经五代、北宋金、元、明六朝九百余年。北宋时期,州桥位于御街之上,南望朱雀门,北仰宣德楼,南北是天街东西是汴河,水运陆运交汇于此成为京城最繁华的中心区域:北宋晚期,州桥成为京师的象征,演化成为了国家的礼制建筑,对后世都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州桥及汴河遗址的发掘工作始于2018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市文物考古部门进行。截至2022年,考古发掘已经揭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和发展演变过程,出土了60000多件文物标本,包括瓷器、石刻壁画等,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大运河历史文化以及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发现仅仅是开封城深厚历史底蕴的冰山一角。开封城下还埋藏着更多未被发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它们等待着考古学家们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这些地下遗迹不仅见证了开封城的历史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