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归来话电影

半个乡村人

虽然已经好多年不看电影,但也没有想看电影的欲望,因为如今在家就能看到很多影视作品,根本不愿意去电影院花钱和浪费时间。前两天,女儿突然送来两张29号的电影票,让我和老婆去看。并且告之:他们家三口去外地婆婆家过节,29号就走。对于女儿这种孝顺的“文化绑架”,我们毫无办法,只能无条件接受,几十块钱的一张电影票,不去看会觉得是一种极大的浪费。<br> 现在的电影院不再是孤立的建筑,大多是深藏在大商场之中,因为一站式消费是当代潮流。如今的人们也不再是我们那一代因为文化饥渴才来电影院的。我和老婆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华润万家商场,闲逛了一段时间后来到四楼电影院的位置。门口只有一个20岁左右小伙负责检票,检票口旁边摆放着各种小食品,供看电影的人们消费享用,销售最好的是爆米花,一桶大概二十多块钱。看电影的一般都是情侣、小青年、小学生等,均为四十岁以下,很难找到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除了我老婆之外再没有看到一个中国大妈。<br> <div> 电影放映厅检票口</div> 多年没有看电影了,来这里除了欣赏电影之外,更是想享受一下当代电影院的环境和氛围。这个商场里的电影院由几个电影放映厅组成,每个放映厅的座位大概不超过二百个,干净整洁,有着良好的秩序。放映开始后,除了引人发笑的镜头出现时可听到观众的笑声之外,再听不到其他声音。我们看的这部电影叫《断片之险途夺宝》,由葛优、岳云鹏、杜淳、蔡卓然等主演,片长114分钟。这电影是一个胡乱编写的故事,看后很快就会被忘掉的。老婆看得津津有味,可我对这电影的故事情节一点都不感兴趣,头脑中一直在回味着从小到大看电影的各个场景。<br> 小时候家在农村,不知道电影院是啥,看的都是露天电影。每当得知电影队要来放映电影的消息,兴奋的不得了,人人奔走相告。胡乱的吃过晚饭就来到小学校操场,占好位置期待着电影的开演。最初有点印象能叫上名字的一部电影叫《风雪大别山》,那是在我们村上演的。而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邻村演的。那是一个夏天,在放映《三打白骨精》之前放映了一部《女篮五号》,我看不懂也不爱看,困得不行,又不敢睡,可还是没有坚持住,坐着就睡着了,没有看到《三打白骨精》的开头。因为还没有通电,那时候看电影是两个放映员,一个负责电影放映,另一个负责用小型发电机发电,以保证电影正常放映。那时看电影最害怕的是冬天电影放映到半路时发电机坏了,往往是人们在寒冷中漫长的等待之后,放映员却说修不好了,大家只能扫兴而归。这种情况在本村尚可,如果是在邻村,那就苦了那些远道而来看电影的人们。<br> <div>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div><div> 文革期间看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去离我们村有五里路远的邻村,除了电影队每年能放映几场之外,驻扎在邻村一个解放军的后勤部队,有时也给几个村子的老百姓放映一场电影,以加深军民鱼水之情。部队放映的电影都很前卫,很多都是新片,所以,人们都盼望着后勤部队能够多放映几场电影。记得《列宁在1918》那部电影放映时,人们第一次看到外国影片,感到特别新鲜。当看到瓦西里和他的妻子接吻拥抱时,人们发出了阵阵唏嘘吱声。特别是看到影片中芭蕾《舞天鹅湖》片段中女演员的身段和大腿时,人们的兴奋点达到了最高值。放映队放映的电影大都是样板戏,还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那些多次重复的老片子,人们对那几部片子的台词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人们特别希望放映对也能有新片给人们观看。有时候尽管是大冬天,虽然放映的仍然是老片子,可耐不住文化饥渴的人们,还是站在露天地里冒着严寒认真的坚持看完。<br></div> <div>《 列宁在1918》剧照</div> 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后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自然有了去城里电影院看电影的条件和机会。初次进电影院看电影时心情是激动的、好奇的、甚至有些忐忑不安。尤其是那电影放映前的铃声,曾让我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小心翼翼的拿出电影票再次核对电影票上的排次、座位是否正确。直到反复看了几次之后,才觉得自如心安。我已记不得第一次看的那部片子的名字了,却记得那电影院检票员的认真、还有管理员对那些没买票而混进来的孩子们的呵斥之声。我做了村里团支部书记之后,会经常要参加一些区里的会议,大会之后一定是要放电影的,而且是新片子。记忆最深刻的是1974年12月末区革委会和武装部召开年终总结和表彰会,会议要开两天时间。区革委会没有能力解决好几百人的住宿问题,干脆就把租用做会场的电影院当成旅店,整夜放映电影,让开会的人们边看电影边在座位上睡觉。不知道这一高明的招法是谁想出来的,只是苦了那些开会的人们。那天夜里看了好几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闪闪的红星》,祝新运扮演的潘东子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好印象,而李双江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曲更是沁人肺腑。 <div> 《闪闪的红星》剧照</div> 上了师院读书之后看电影的机会就多了,学校大礼堂有专门的电影放映队,定期放映新片,记得我们入学时放映的第一个电影是《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和《第二个春天》。前者是一个纪录片,由国家登山队拍摄的国家登山队不畏艰险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后者是一个讲述我国科研人员不畏困苦,研究海鹰号潜水艇的故事,很令人感动。因为当地电影院没有我们学校的片源充足,新片上映也没有我们学校早,所以惹来了好多社会上的人来蹭片看。我们物理系的男生多,学校保卫科就让我们系各班轮流看门收票。那时候真乱,有一次该我值班收票,学校的一个女职工带着孩子看电影,我根本就不认识她,跟她要票她不但不给也不说明自己是学校职工,却骂了我,至今难忘暮色中那个悍妇的丑恶嘴脸。<br> 到了1978年,大部分老电影都开始解禁,电影院的新片也开始多了起来。看电影也不光局限在学校礼堂,还经常去街里的电影院看。记忆最深的是在锦州工人文化宫看由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买票看了好几遍,对“沁芳桥畔读西厢”、”葬花吟“、”黛玉焚稿“、“宝玉哭灵”等唱段听的看的如醉如痴。<br><br> <div> 越剧电影《红楼梦》剧照</div><div> 毕业分配到中学参加工作后几乎没有看电影的机会。我所工作的那个镇上倒是有一家电影院,可那是一家省直单位的内部影院,像我这样的新人谁都不认识,根本买不到票。为了踢开“头三脚"整天忙于备课上课带班,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 。后来与我老婆相识了,她是那家省直单位的回城知青,我开始有了看电影的条件,当然电影票都是她买的,至今感觉心里不安。看的那些电影记忆最深的是《庐山恋》,由张瑜和郭凯敏主演,这部风光旅游片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捧。当然,我和老婆看了之后,也是赞不绝口。<br></div> 《庐山恋》剧照 《天云山传奇》剧照 <div> 《牧马人》剧照</div><div> 后来在这电影院看的很受感动的电影一个是1981年上映,由施建岚、王馥荔、石维坚主演的《天云山传奇》,还有1982年由朱时茂和丛珊主演的电影《牧马人》,这两部电影看后心里久久难以平静,多年后我和老婆议论看过的电影时,始终认为这部电影对我们是影响最深的。《牧马人》中郭碥子的经典台词:“老许你要老婆不?”和《天云山传奇》中冯青岚的经典台词:“五块钱结婚也够了”,时至今日仍在耳边环绕。<br></div>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我们就再没有一起走进电影院看电影。那时的文化开始多元发展,电视机已经普及,加之人到中年,工作事、家中事、事事闹心。有点时间除了看看电视之外,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去看电影更是从来都没想过。<br> 多年过去,不论是放映电影的场地、电影内容、还是看电影的人,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应出了时代的发展进步。文化饥渴的时代早已结束,各种不同的文化娱乐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缤纷呈现,当代人在工作之余,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进步,抽空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享受一下精神愉悦和文化熏陶,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以提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