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黄正,山区贫困村,距县城饶平30多公里,离浮滨镇区10多公里,穷乡僻壤,辖五个自然村,共77户,301人,其中贫困户16户,贫困人口57人。经济结构单一,收入低,无保障,青壮人员流失,大多在外打工。种植茶叶、柑桔、青梅、荔枝、龙眼等作物,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五个自然村,分散零落, 管理难,村民平时难得见上一面,更谈不上集体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采访“黄正”这个省定精准扶贫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邢华龙跟我约定,就5月10日,雷打不动!</p><p class="ql-block">为何选定5月10日?</p><p class="ql-block">邢华龙“透露”了小秘密,这天刚好跟第二批扶贫工作队进行交接。他们完成第一期扶贫使命,要在今天交出接力棒。也许,在这一天采访,会有别样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带我前往黄正村的是扶贫工作队队员陈杰烽,一上车,他就说,邢局跟另一名扶贫队员陈雄彬提前一天到黄正村了。因为今天扶贫工作交接,不少事需要拾掇拾掇,妥当处理。</p><p class="ql-block">从潮州市区到黄正村,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般情况下,双休日,扶贫人员在星期五下午下班后回市区,星期日下午就要坐车返回。</p><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费用,他们仨大多时候需要“拼车”。</p><p class="ql-block">车子出了市区,陈杰烽问我,去黄正村,有两条路子,上高速,还是抄近路?上高速,远点,但平坦好走,坐着舒服;抄近路,自然近点,但,有时路窄,有些路况不好,会颠。</p><p class="ql-block">我说,上高速吧。</p><p class="ql-block">车子上了高速。陈杰烽说,大多时候,我们还是选择抄近路。高速上,虽然平稳舒服,但没有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我禁不住好奇,抄近路有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接地气!陈杰烽说,像黄正那种四面环山的山窝窝,一路不颠簸颠簸,三年扶贫,这身骨子怕经不起苦。</p><p class="ql-block">看来,还没进入黄正村,还没真正看到扶贫成果,我却先领教了扶贫工作的艰辛,见识了扶贫工作队员的“硬骨头”!</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约莫一个小时过去,车子还在平坦的公路上不疾不徐地开着。我忍不住问,黄正,还没到?</p><p class="ql-block">快了。陈杰烽说着,车子拐进了一条不到三米宽、只有单车道的山路。虽然已铺上水泥,平坦是平坦,就是窄。</p><p class="ql-block">陈科说,如果碰上逆向而来的车子,就得避让,有时倒车,得倒百几十米,才有回旋的余地。</p><p class="ql-block">幸好,一路畅通。</p><p class="ql-block">“这是荆山村,过了这个村,黄正村就到了。黄正村的村道好走,两车道,宽敞!”陈杰烽打开话匣子,“刚来的时候,这村道只有两米多。山村的干部群众也懂‘路通财通’,就是没钱修。扶贫工作队进驻后,才动员干部群众,帮扶、出资,齐心合力把路拓宽了两米多。今年,就是我们刚拐进来的荆山村,也计划把村道拓宽,跟黄正村的村道连接成宽敞的两车道。那时,去黄正参观的,路就好走了。”</p><p class="ql-block">陈杰烽难抑内心的兴奋和激动,我却心生疑惑,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能有多大诱惑力,吸引山外“眼高”的游客?</p><p class="ql-block">我刚微瞌养神,陈杰烽说了声:“到了!”车停在宽敞的旷埕上,还没下车,透过车窗,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下鳞次栉比的一幢幢扇形粉白楼房。</p><p class="ql-block">下车,站在黄正村村委会办公楼前,视野开阔,眼前豁然开朗,以村委办公楼为中心,一排排齐整划一,规格统一的两层楼房鳞次栉比,有序排开,外观优美,独具一格。加上周边绿树红花环绕,真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意盎然。眼之所及,村前旷埕彩旗招展,白墙配以多彩壁画,门口灯笼高挂,谁相信这是传说中的贫困山村,简直是书中描述的“世外桃源”了!</p><p class="ql-block">走进村委,第二批扶贫工作队人员刚刚入驻。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邢华龙热情接待,一番寒暄,办事干练的邢华龙直言不讳:“我们快要进行工作交接。先请一位村干部带你到处走走。随便参观,走访一些村民。你是作家,比我们更懂,这扶贫工作,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的心声,就是对我们三年扶贫工作的最真实评价!”</p><p class="ql-block">这次采访,虽说有备而来,但一天了解三年的扶贫工作,实在匆促,不见针插缝,掌握不到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就有辱使命,有负重望了!</p><p class="ql-block">走出村委,村干部杨东南步履矫健,我却如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小步慢踱,左右流盼。</p><p class="ql-block">时值仲夏,几天阴雨的洗礼,给山村带来了一股清新透彻的气息。今天,难得逢上好天气,阳光普照,绿荫蔽日,花草怡人,鸡犬相闻,更使这个被称为“幸福新村”的小山村气象万千,如步仙境。</p><p class="ql-block">屋旁,浓阴下,一对青年夫妇模样的正细语呢喃。我想随机采访,不想闹出小笑话。这对青年人不是黄正村人,是县城慕名而来的参观游客。</p><p class="ql-block">村干部杨东南折回来,笑着说,现在黄正村年轻一点的都出外打工、做生意了。虽然幸福新村落成,经济这一块还有待发展。今天来的第二批扶贫工作队,接手的任务就是帮扶我们“黄正”人彻底走出经济困境,实现真正的富裕小康生活。再过些日子吧,肯定会有不少年轻人返村。那时,村里再没那么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了。</p><p class="ql-block">杨东南说得眉飞色舞,我的心思却放在游客身上:“你们整村搬迁才多久?就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杨东南还说了一个小插曲:村前排水沟渠建成那天,村里一位老赤脚医生情不自禁,连声高呼“共产党万岁”!言出肺腑,毫不矫情。这位老医师还别出心裁,在自己诊所横挂一副条幅,上面写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字一句,出自老人亲笔手写,饱醮真情,溢满敬意!</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村民杨党如家,几个老人正在围在一起喝工夫茶。</p><p class="ql-block">杨党如住的是两间两层的楼房,居住面积80平方米。在 “幸福新村”中,属于最小的套型。“幸福新村”17栋95套,分“大、中、小”三种套型,满足村民的经济实力和实际需求。</p><p class="ql-block">幸福新村采用“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结算”的方式进行建设。新村宅基地按一户一宅自愿申报,实行“以旧换新、等额置换、多退少补、差额结算”的原则,旧宅基地由村集体统一收回。</p><p class="ql-block">杨党如说,女儿出嫁,在广州也有自己的房子。他以前在广州带外孙子,两年前回来。一是,外孙子大了,在校读书,不用老人带了;二是,村干部给他打了电话,说明村里“重建新村,整体搬迁”的情况,让他回来。他回来后,就不想再到城里了。那时候,幸福新村还没建起来,他隐约看到了村里旧貌换新颜的希望,感觉扶贫工作队驻村,不是走过场,做做样子的,而是脚踏实地,做实事,是真正的“惠民”。</p><p class="ql-block">从广州回来后的杨党如,再没到广州住过。</p><p class="ql-block">“幸福新村”建成后,杨党如选购了最小的套型。</p><p class="ql-block">“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杨党如热情又难抑兴奋的介绍下,我参观了他的新房子,真正体会到扶贫工作队对“幸福新村”建设事无巨细,用心之至。从墙壁、地板砖到门框,无一不精心设计,连楼梯扶手的材质都经过多次比对,村民房内的厨房、厕所均配备基本设施。一句话,一交房,村民就可以拎包入住。</p><p class="ql-block">像杨党如的经济实力,在村里算是较好的,却挑选最小的套型。</p><p class="ql-block">淳朴的老人,憨厚地笑着说,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在外工作,事业小有发展,每年不过回来几次,选择最小的套型,经济适用,没多少压力。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购置新村楼房,压力不大;三分之二的村民,且需要大套型的,压力自然大点。</p><p class="ql-block">村里16户精准扶贫户,选置房子有政策扶持,除了自筹,向亲戚借一点,银行贷一点,年利息只有几百块,除此,六个帮扶单位和公司设在饶平的宋凰生态茶叶公司联合捐助65万,用于扶持16户精准扶贫户搬迁新居。</p><p class="ql-block">村民杨凤娇,是精准扶贫对象。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子和儿媳妇带着孩子在汕头打工。杨凤娇的丈夫多年患病,下不了田干活,上不得山种茶;而且,年过花甲的杨凤娇自己身体状况也不乐观,腿脚因骨质增生,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年轻时,杨凤娇夫妻手脚勤快,但穷乡僻壤,交通闭塞,拼死拼活,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儿子以前也在家帮忙种田摘茶,靠几亩薄田,低山茶价格又低,解决不了生活出路。后来,村干部说服开导杨凤娇的儿媳参加就业培训,靠一技之长,走出山村,解决了就业出路。每年,儿子的务工补助3000元,两年前,杨凤娇新增一亩茶地,年补贴3000元,加上老茶园年收入5000元,村集体投保分红4000元,对于克勤克俭大半生的杨凤娇夫妇来说,日子像是拨开了阴霾,透出生活的曙光。</p><p class="ql-block">这次申报新房子,杨凤娇选择了居住面积最大的套型,160平方米,自筹20万元,虽说开始压力大点,但因为是精准扶贫对象,得到了3.5万元的扶持款,加上分期付款,缓解了压力。</p><p class="ql-block">“不说别的,最开心的就是孙子了。现在孙子一回来,就往他的小房间跑。”杨凤娇脸上洋溢笑意。</p><p class="ql-block">儿子在汕头打工,租房,房子狭小,逼仄,容不下孙子一张小床子。孙子童言无忌,说了一句话,让她隐隐心疼。孙子跟儿子说,爸爸,我不要变形金刚,我只要一张小床。</p><p class="ql-block">拥有自己一个小天地,成了孩子遥不可及的奢望。</p><p class="ql-block">老人最易怀旧,也常会忆苦思甜,顿一下说:“不过,现在好了。在自己家里,孙子有了自己的小房间,也有了自己的小床子。”</p><p class="ql-block">现在,孙子时不时叨念着回家,只有回到“黄正”,家里才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p><p class="ql-block">村民杨美敬,年过古稀,言谈之余,不时把玩手中智能手机,比年轻人更像“手机控”。凑近一看,原来,他正翻着手机看“头条新闻”。未进黄正村,以为这里的村民都是“未进过城”的陈焕生。杨美敬把玩手中“智能”,畅谈天下奇闻,当前时事。这些,你想象不出,这里曾经与世隔绝,村民与世无“争”。当下的黄正山村,改变的已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悄悄发生变化。</p> <p class="ql-block">杨美敬说,这手机是儿子给买的。扶贫队驻村之前,他们也用手机,是那种只用于接听的“老人机”。加上山高路远,供电、通信设施缺乏、落后,经常停电。一停电,手机就没了信号,与外界失联。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逢年过节,难得回家一趟,窝在家里,电视没得看,手机玩不了。特别是孙子辈们,回到山村,他们的“童话世界”里,能看到的除了头顶与山外世界一样的蓝天白云,就是那隔绝外界的绵延山峦,错落山坳里破旧简陋的房子。可以想见,畅通无阻的信息社会,这样的山村生活,重复而无趣,单调而无味,真的,挽留不了有志者跋涉的脚步,也割断了孩子们充满憧憬的想象。</p><p class="ql-block">2016年的一个春天,黄正村迎来了扶贫队。驻村三年,当务之急,除了修路挖沟、建房安家;刻不容缓,就是帮村民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扶贫工作队六个扶贫单位之一的中国电信潮州分公司为他们建起了信号塔基座,通信畅通无阻,连老年人也玩上了微信。山外有的,这山坳里也有了。三年前,忍受不了山村贫困落后的境地,一些村民把自家负责的田地茶园交给村里亲戚管理,想方设法把户口迁出,就是要改变处境,彻底摆脱这种“窝囊废”般的生活状态。现在,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长远计,大多又把户口迁回来。毕竟,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就算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还是故土温暖,家乡情浓。叶落终须归根!</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连续几天阴雨,难得天朗气清,“黄正”不少村民趁早吃了午饭,准备上山摘茶。</p><p class="ql-block">中午,在驻村工作队办公处用餐。</p><p class="ql-block">幸福新村建成后,驻村工作队也搬到办公新址。</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新办公处,宽敞明亮,各种配套,焕然一新,宿舍纤尘不染,被褥折叠齐整。压根就像没人住过。</p><p class="ql-block">驻村工作队队长邢华龙说,新址除了办公、用餐,住宿依然在以前的办公宿舍。</p><p class="ql-block">一旁的陈杰烽插科打诨,就住过一夜,而且,只有邢局才够格。</p><p class="ql-block">邢华龙笑着说,对,昨晚住了一宿。其实,也没怎么睡过。今天工作队交接嘛,昨晚跟村支部书记杨伟民畅谈一夜。</p><p class="ql-block">我也打趣说,能说说谈话的内容吗?</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这种聊天式的采访,不肯放过每一个可以成为采写内容的亮点。</p><p class="ql-block">“当然了,我和伟民书记没啥隐私。”邢华龙爽朗笑开了,“不过呢,谈得也很随意,不少话题是关于黄正以后的发展。虽然,今天工作交接了,黄正以后的发展,还得靠二期扶贫工作队。这三年,总觉得还有好多没做好,有好多想法还没变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有一个细节,我可以透露。” 村支书杨伟民笑着说,“昨晚,邢局最关心的是‘蚊子’。夏天一到,山里蚊子特别多。邢局老嘱咐,这几天要多喷药除蚊。”</p><p class="ql-block">说到蚊子,陈杰烽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三年前刚到黄正,这里可以说一片空白。连村委会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村两委干部在家办公。工作队驻村后,村委才收拾了原村小学的几间简陋教室,当成办公地点。这时候,村委才搬进来。仅有的几间办公室,狭小,逼仄,还要腾出两间当宿舍,显得更拥挤。这依山而建的老房子,阴暗,潮湿。夏天,蚊子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幸福新村建成到现在也快半年了,怎么你们不搬到这里住呢?”</p><p class="ql-block">“新村建成,办公处搬过来,这合情合理,方便工作,至于住宿问题,其实也很简单。习惯了,睡得安稳,搬过来睡,怕‘醒铺’。”</p><p class="ql-block">邢华龙这话把大家逗乐了。</p><p class="ql-block">“开始,我们也劝邢局他们搬过来。”村书记杨伟民说,“但邢局他们就是不肯,说,反正不久,新老工作队就要交接了,那边也住习惯了,就给新工作队一个全新的面貌。新房子,就不住了。”</p><p class="ql-block">这时,一个强烈的想法盘桓在心头:幸福新村都看过了,老村子,特别是邢华龙他们住的房子究竟何等“尊容”?</p><p class="ql-block">在邢华龙几人的陪同下,沿着一条山坡小路,我来到了他们的办公地点。</p><p class="ql-block">像他们描述的,由围墙大门而入,几间办公室连宿舍低矮、破旧、简陋,可以看出,邢华龙他们早已把该收拾的都拾掇了,剩下的还没来得及收拾,显得有点凌乱。没遮没掩的房子斑斑驳驳,显得更破烂、简陋,目不忍睹!</p><p class="ql-block">在这几间房子的前面,各种色彩斑斓的宣传栏,成为唯一一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站在围墙大门,眼之所及,有一搭没一搭零散的老房子,低矮、破落,跟整齐划一、青春蓬勃、充满生机的新村一比较,更显破败、落寞、寂寥。</p><p class="ql-block">村书记杨伟民介绍,这些老房子,几十年的房龄,有的甚至住过祖孙几代,不少房子的墙壁已经倒塌过一次,汛期时,屋里曾经浸水将近一米高。每逢汛期,黄正村的村民们总是提心吊胆,如果降雨量过大,雨水会从山上冲刷而下,对村里的房屋构成威胁,造成危害。扶贫队驻村后,动员干部群众在村前新建了排洪沟,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村民的汛期排洪问题。现在,除了排洪的基本功能,在非汛期,环绕新村的排洪沟既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设施,又成为幸福新村特色风景。</p><p class="ql-block">邢华龙接过话茬,现在的幸福新村,成了浮滨镇一处亮丽的景致,几经媒体宣传后,产生了轰动效应,附近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以后,随着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将吸引更多游客。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依托幸福新村,打造“黄正”,利用有利的旅游资源,为黄正村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这些散落在新村周边的老房子,将来改建成民居客栈,‘变废为宝’,更有‘钱途’!不过,这应该是二期扶贫队的工作了。”</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这时的邢华龙,以及他带领的扶贫队,都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不舍依依。</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驻村工作队办公处门口还有另一块牌子——黄正碧桂园幸福新村项目部。</p><p class="ql-block">确切地说,现在的“新”黄正,应称之“黄正碧桂园幸福新村”。</p><p class="ql-block">幸福新村的建成,与“碧桂园”的慷慨解囊、无偿援助分不开。</p><p class="ql-block">碧桂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2010年起,老总杨国强就派驻扶贫工作人员驻扎帮扶点,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p><p class="ql-block">幸福新村建设,碧桂园捐建的项目总额达到1300万元。</p><p class="ql-block">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碧桂园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品尝别样的酸甜苦乐,只为取得带领群众脱贫的“真经”。他们见证了农村的华丽蜕变,收获扶贫成果带来的快乐,也收获不少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幸福新村奠基当天。碧桂园老总杨国强亲自参加开工仪式。陪同人员说,杨总对新村建设寄予极大的希望,给予充分的重视。在生意上,就是几个亿的项目启动,他都没参加。</p><p class="ql-block">杨国强捐助的1300万元建设项目,是纯粹的扶贫公益。他是房地产起家的,除了黄正村的幸福新村,2017年,碧桂园更是捐资近5亿元帮扶清远英德市78个贫困村,助力实现新农村建设。他手下的专业建筑队,从没插手任何建筑项目。</p><p class="ql-block">碧桂园派驻黄正村的扶贫工作人员陈伟佳也是潮汕人,2011年起加入碧桂园,现在主要负责潮汕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p><p class="ql-block">在黄正村,陈伟佳有一间自己驻村的屋子,里边一铺床、一张书桌,简朴,但整洁。在这里,这样的生活条件,已经很优越了。他很满足!</p><p class="ql-block">驻村后,陈伟佳在新修好的水泥结构上来回走着,用潮州话和看护的村民聊着施工进度,然后穿过茂密的草丛荆棘,立于山头,俯瞰着整个工程。那个伫立的姿势,那个凝眸的神情,久久的,久久的……</p><p class="ql-block">新村建设,不仅是黄正人的愿景,也是扶贫工作队、碧桂园人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山下的电箱上贴着两个标语,一个是“黄正人衷心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另一个是“黄正碧桂园幸福新村”。</p><p class="ql-block">“村民们盼着能住在一起已经很久了,之前也有过机会,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现在国家政策倾斜,加上碧桂园很大的资金支持,我们总算是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村支书杨伟民望着已搬进去住了快半年的幸福新村,不胜感慨。</p> <p class="ql-block">政府,碧桂园,村民,三方凝心聚力,都在鼓着一股强劲。</p><p class="ql-block">三年前,也就是2016年4月25日,扶贫工作队进驻黄正村。开始,几名扶贫工作队员心里没底。陈杰烽和陈雄彬两位较年轻的队员,刚接到单位领导的通知,第二天就到黄正村“报到”。他们到黄正村参加扶贫工作,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来了之后,对这个贫困村进行地毯式的调查摸底,通过精准识别,筛选出16个贫困户进行帮扶。有两户不愿列入,说自己有手有脚的,能自力更生。时任潮州市委书记的李水华得知,大为赞赏,并嘱咐扶贫工作队,今后这两户村民若遇到困难,仍是帮扶对象。</p><p class="ql-block">村民杨晓东,原在澄海打工,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于是打起包袱回家。回来后,得知被列入扶贫对象,年轻力壮的杨晓东思想有抵制,对扶贫政策不理解,认为自己回来,父母还可以帮忙干点活,自己通过种植茶叶,自力更生,摆脱困境。原来,此次回乡,杨晓东有自己的“创业蓝图”。之前,他看到村里有人办制茶作坊,趋势良好,心中腾升着创业致富的希望。扶贫队员了解到杨晓东的想法,鼓励他“撸起袖子加油干”,有困难,可以找村委,找扶贫工作队。后来,杨晓东的制茶作坊做的逐渐风生水起,还了大部分的债款。这期间,他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真诚地向村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p><p class="ql-block">对扶贫工作人员来说,真正使黄正村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大事,就是“重建黄正,整村搬迁”。</p><p class="ql-block">当时,由市领导挂钩扶贫黄正村的是李水华书记。2016年,黄正被列入省定精准扶贫村,李水华书记多次亲临黄正村调研,听取了干部群众的意见,认为几个自然村过于分散,当务之急是重建新村。</p><p class="ql-block">“重建新村,是件天大的事呢,谈何容易?”这是当时黄正村不少干部群众共同的忧虑。</p><p class="ql-block">后来,通过李水华书记等市领导的努力,争取到碧桂园的扶贫款项,让黄正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也真正理解了扶贫工作不是走过场,耍嘴皮子。</p><p class="ql-block">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生不息的希望,也维系着每个人融于血管里的乡愁。</p><p class="ql-block">重建新村,面临第一个问题就是——征地。</p><p class="ql-block">在征地问题上,黄正村民几乎没有一丝犹豫!</p><p class="ql-block">破旧而散落的居住环境,贫困而落后的生存状态,使所有年轻人不忍又无奈地丢下老人孩子,走出山村,背井离乡,到外面寻求一线生机。不是他们不眷恋故土,生活所迫啊!</p><p class="ql-block">重建新村,每个黄正村民都看到了政府扶贫的决心,也坚定了他们创造未来生活蓝图的信心。</p><p class="ql-block">谁依恋那种老老相守的贫困日子,谁愿意看到村里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p><p class="ql-block">外面再精彩,终不如故园温馨!</p><p class="ql-block">黄正村是革命老村,质朴的村民,在征地问题上,有着纯正而一致的认识。不仅如此,村民还自发组建了监工小组,每天轮班,看守那片开发中的建设用地,就像看守一个梦想!</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村支书杨振有和副书记杨伟民,为了新村建设,不知开了多少场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殚精竭虑,煞费苦心。</p><p class="ql-block">征地问题上,还出了一点“小插曲”。一户村民因担心果园被征,断了生活出路。杨振有和杨伟民为打消该村民的顾虑,都提出以自己的田地与之置换。该村民深受感动,思想有了转变,积极配合征地。</p><p class="ql-block">杨振有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加上日夜操劳,身体累垮。生病期间,仍放下不下新村建设。后来,杨振有病情日益严重,脑血管阻塞,晕倒不省人事,被送进医院。住院期间,精神状态好点,开口闭口新村建设怎么样?病情有了好转时,杨振有马上出院,在家休养。虽不能像过去那样亲力亲为,战斗在新村建设第一线,但杨振有每天都会到建设工地看看,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上级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而黄正碧桂园幸福新村的建设不能少了主心骨,就任命杨伟民为支部书记,担负起村的主要工作。杨振有也支持杨伟民的工作,认为他年富力强,新村建设少不了他。</p><p class="ql-block">于是,杨伟民接过杨振有的担子,与村民,与扶贫队,与碧桂园,齐心合力,日夜奔赴在幸福新村建设的工地上……</p><p class="ql-block">2018年农历十二月十九,一个值得所有黄正村民共同记忆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这一天,黄正村民整村搬迁,住进了“黄正碧桂园幸福新村”!</p><p class="ql-block">五个自然村合并,农用地更集中,大面积种植茶叶和蔬菜,实现村民的“就地就业”,让年轻人在面对乡愁时,也能看到致富的希望。</p><p class="ql-block">现在,黄正村采用“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把村的茶叶生产作为主要产业,从人员培训、生态茶园开垦、茶叶加工厂建设、茶叶品牌打造等方面规划完整产业链。</p><p class="ql-block">黄正村,正以翘首的姿态,欢迎着黄正新一代青年人的归来!</p><p class="ql-block">午后,和煦的阳光下,环抱着“幸福新村”的茶山青绿蔓延……</p><p class="ql-block">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终会留得住人心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