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锦鲤在唐朝有这样崇高的“地位”

渔堂

<p class="ql-block">  在民间话语中,鲤代表“利”,鱼代表“有余”,而红色代表兴旺,金色代表富贵,在这一连串的置换之下,加之传统总的鱼文化沉淀,在网络上,锦鲤日益成为一种俗不可耐的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  唐朝国力昌盛,经济富裕,生活水平高,唐人在闲暇之余,也赏鱼消遣,特别是在皇宫里,观赏鱼更为普遍,唐玄宗曾在盆中养数头鱼,供人观赏,五颜六色的鲤鱼,色彩斑斓,生命力顽强,深受人们喜爱,这大概是锦鲤的来源。</p><p class="ql-block">这不由让人想起宋代白玉对锦鲤的赞美诗“玉萍掩映壶中月,锦鲤浮沉镜里天”,其实早在唐朝锦鲤就已经成为观赏鱼了,并且被尊为“国鱼”。此外还有,《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于西宫,见鱼跃焉!”《帝王部》“唐敬宗幸凝碧池,令兵士千余人于池中取大鱼,送入新池。”由此可知,唐朝后宫观赏鱼还是很普遍的。</p><p class="ql-block"> 唐朝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鲤鱼的地位崇高,禁止食用鲤鱼,甚至野外误捕的鲤鱼也要立即放掉,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唐朝特殊的鲤鱼文化。</p><p class="ql-block"> 唐人爱食鱼,爱观赏鱼,但有一种鱼是特殊的,不仅不能食用,食用是违法的,是要受到处罚的,这种鱼备受唐室推崇,这种鱼就是鲤鱼。其实,鲤鱼的地位在鱼类中一直是很高的,在很早的时候,鲤鱼被视为鱼类之首。到了唐朝鲤鱼备受皇室青睐,地位达到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 唐朝王室为了保护鲤鱼,唐玄宗曾两次下令禁止捕杀鲤鱼,此外,为了避讳谐音“李”,甚至不能直呼鲤鱼之名,鲤鱼被唐室尊称为“赤鯶公”,从此鲤鱼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王室的圣物,为了鲤鱼,唐王室甚至专门下了一个法令,那就是“禁鲤令”。</p><p class="ql-block"> 唐律规定,鲤鱼不能被食用,意外被捕捉必须立即放生,如有人非法买卖鲤鱼的,要处以六十杖的惩罚。</p><p class="ql-block">唐朝王室之所以崇拜鲤鱼,除了谐音相似外,还与道教有关,我们都知道唐室李氏含有游牧民族血统,是鲜卑族的后裔,为了能够更名正言顺地统治中原地区,为了得到汉族门阀士族的支持,李唐王室开始与道教创始人,与自己同姓的老子李耳攀上了关系,他们尊老子为始祖。</p> <p class="ql-block">  李唐王室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攀上门第关系,得到中原地区门阀士族和大贵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神化道教,进而神化“君权神授”思想,为自己正本溯源,巩固统治地位;同时,鲤鱼身上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例如“琴高骑鲤”和“子英骑鲤”得道成仙的典故,更为唐朝李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在道教中,鲤鱼是圣物,乘鲤得道成仙是道士的毕生追求,唐朝王室在推崇道教的同时,鲤鱼的地位愈加崇高,在唐朝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就拿军事信符来说,汉代能调动军队的是虎符,而唐朝则变成了鱼符。得到成仙的典故影响之后,鲤鱼更是成了道教门徒信仰的圣物,在道教中乘鲤得道飞天就是成仙的标志,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时,更加强了对鲤鱼的保护和推崇。《朝野佥载》记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唐初,为银兔符,以兔为符瑞故也,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p><p class="ql-block"> 由以上资料可知,汉朝发兵用虎符,唐朝初年为兔符,后来又改为鱼符,并特意制成鲤鱼的形状,鲤鱼由此成为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天下即为“李家天下”。</p> <p class="ql-block"> 鲤鱼在民间也备受推崇,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王室推崇鲤鱼,老百姓更是钟爱有加,我们在唐诗中能看到很多赞美鲤鱼的诗句,例如章孝标的“眼似真珠鳞似金”,方干的“鲤鱼纵是凡鳞鬣,得在膺门合作龙”,还有那著名的“得名当是鲤,无点可成龙”等等;鲤鱼由于其光彩夺目的外形,端庄的体态,被视为信使、爱情、朋友、情人等象征,常用来当馈赠礼物。</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之所以崇尚鲤鱼,还源于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王朝中,龙是天子的象征,而龙为鲤(李)化,鲤鱼被认为是龙子,因此,常常用来形容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中榜者;鲤鱼寄托着老百姓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记载“鲤也,出空穴,三月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p><p class="ql-block">由以上的史料可知,我国古代老百姓,对鲤鱼能跃龙门,甚至化鲤为龙是深信不疑的,但必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如果跃不过龙门,那依然还是一条普通的鱼,由此可知,鱼跃龙门竞争力很大的,机会很小的,这与隋朝创建的科举制度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创建后,普通的老百姓要想入仕为官员,除了沙场征战立功外,就剩下科举考试一条途径,但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三年考一回,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录取率也是极低的,有句谚语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由此可知,科举的难度之大,但是即使这样,考生也要拼一把,一旦成功了,命运就改变了,从此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p><p class="ql-block">有唐一朝,基于对鲤鱼的崇拜,鲤鱼已经是鱼文化的主要载体,被打上了神秘的烙印,在诗词歌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对鲤鱼的歌颂和描绘,不仅如此,民间关于鱼的故事也很丰富,有梦幻型,鲤鱼报恩型,鲤鱼化仙型,这些与鱼有关的事物和传说 ,流传已久,已经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鲤鱼在唐代以后,就成了吉祥物,象征着好运和快乐,鱼跃龙门更是代表着唐人不畏艰辛,最终苦尽甘来,事业有成之意,一直激励着劳动人民,奔向美好的前程。鱼文化能够在唐朝达到巅峰,除了鱼的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寓意。</p> <p class="ql-block">  “鲤鱼”的“鲤”与唐朝创立者的“李”谐音,这个巧合是的鲤鱼被唐室奉为神明,并且唐室还有养宠物的习惯,鲤鱼极具观赏性,在唐室的推崇下,以及民间流行的“鱼跃龙门”的典故,使得鲤鱼与“君权神授”思想相结合,进而融入到道教中去。</p><p class="ql-block"> 此外,唐朝极为推崇道教,几乎将其定为国教,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被唐室追封为先祖,而鲤鱼就是唐室和道教之间进行无缝衔接的桥梁,并且道教文化与鱼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太极图结构就是两条黑白鱼,其相互追逐,首尾相连,完美地诠释了道家思想。</p><p class="ql-block"> 鲤鱼化龙,乘鲤成仙的故事让道教教徒深信不疑,鲤鱼成为道教徒中敬仰的圣物,而龙代表天子,龙就是皇权的象征,鲤鱼化龙与李氏成帝寓意不谋而合,所以,李唐皇室需要推崇鲤鱼,而在民间,鲤鱼跃龙门意味着能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科举制度的成功率不高,但却是底层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上升渠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