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特展一一金石华岳

高高兴兴

<p class="ql-block">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其父陈官俊(1782-1849)系嘉道间名臣。陈介祺自幼聪慧,绍承家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罹父丧、逼捐,遂参透官场险恶,咸丰四年(1854)以病乞归故里,倾其余生潜心金石收藏与研究。其所藏集古今之大成,其所论发前人所未发,被当时学者“奉为山斗”,被后世专家尊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金石学大师,对中国现代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印学等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陈介祺不仅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收藏宏富的书画鉴赏家,他的交游对象不单是一时政要,更多为识见广博的饱学之士。其居京时交往密切者有吴式芬、李璋煜、刘喜海、李佐贤、许瀚、翟云升、张廷济、徐同柏、何绍基、叶志诜、张士保等。辞官归里后,陈介祺潜心于金石之学,二十年间少与外界通音问。直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他才恢复与各地金石故交的往来,开始与鲍康、吴云、潘祖荫、吴大澂、王懿荣等频繁的书札互通。他们在研讨金石学的同时,亦以翰墨结缘,书画传情,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由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金石学潮流,促进了晚清金石学的发展与兴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陈介祺自幼随父居京师受学,除问学经史子集外,书法亦受其父影响。学书从唐楷入手,尤以颜书为主,故其早期书法作品多为受馆阁体影响及临摹诸家的行楷书。</p> <p class="ql-block"> 陈介祺求取功名后,开始摆脱馆阁体的约束,追求更为自由的书法审美形式。其早年曾与何绍基同列阮元门下,二人均受阮元的学术思想影响,崇古尚理、鉴古释古,强调魏齐周隋碑版的临习价值,以期“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成为碑学理论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同时,又有意借鉴何绍基书风,遂使其中年时期多为以颜、何书风为基调,并参以北碑用笔方法与集众家之长的书作。</p> <p class="ql-block">  晚年时期的陈介祺,在“扬碑抑帖”书学主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的观点,力倡从钟鼎大篆、陶文碑版、镜鉴铭文、玺印钱币中取法,广取诸体,法中求变,形成了篆楷相间又糅合众家的新书风。</p> <p class="ql-block">  砖铭:富贵昌,宜宫堂,意气阳,宜弟兄,长相思,毋相忘,爵禄尊,寿万年。题跋:汉廿四字吉语砖。</p> <p class="ql-block">  陈介祺以富藏博纳、万象于斯的金石宏志,鉴古精审、学通天下的治学精神,奠定了承上启下的一代金石学宗师学术地位。</p><p class="ql-block">他学显桑梓、惠泽广被,为潍坊金石文化守正创新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源泉。而今盛世中国,文运恒通,山左万象,文脉赓续,金石之都之繁荣,无不折射着陈介祺为金石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为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潍坊市博物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的指示精神,秉承簠斋金石笃志,萃取陈氏相关藏品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成此展,希冀为国内外金石文化学者、爱好者搭建起学习、交流、互进的新平台,以此推动金石文化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