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唐第一国门——丹凤门(大明宫正南门,唯一复原性建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明宫,被誉为“千宫之宫”,又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圣殿”。</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总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占地面积相当于法国3个凡尔赛宫或13个卢浮宫,俄国12个克里姆林宫,英国15个白金汉宫,我国4.5个明清故宫。放眼全球,其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无疑是古典宫殿建筑群中的巅峰之作,其他宫殿均无可与之相比!唐代曾有诗人这样描写大明宫:“玉阶三重镇秦野,金殿四墉抚周原。平楼半入南山雾,飞阁旁临东野春”!</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的宫名,源自《诗经.大雅》,“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广大,故曰大明”。古典宫殿命名,引经据典,乃为传统。汉代未央宫之名,就来自《诗经.小雅》。</p> <p class="ql-block"> 驼铃声声唤旧梦 丝路起点再辉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太宗意为太上皇李渊离开权力中心,安享晚年,起初名为“永安宫”。太宗有心建宫,太上皇无福享用。在大明宫开建的第二年,太上皇仙游西归,宫殿也搁置停建长达27年。斗转星移,直到唐高宗执政,于龙朔三年(公元661年)大明宫重新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全面建成,成就“千宫之宫”。大明宫作为唐代皇权的象征,历史延续200余年,却毁于唐末战乱。公元901年强藩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长安城遭到毁灭,大明宫沦为废墟。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p><p class="ql-block"> 万般繁华,成为一帘残梦。千宫之宫,沉寂在历史的长河。1100多年后的今天,为了对大明宫遗址进行全域保护,于2007年启动,历经3年多建设,一座盛唐文化与现代时尚相映生辉、大气磅礴的超大型遗址公园,与全球游人见面啦!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再筑辉煌,201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将大明宫遗址纳入“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丹凤门遗址愽物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宫城共设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丹凤”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古代将青色为主的凤凰称为鸾,红色为主的凤凰称为丹凤。丹凤朝阳,气势恢宏,巍然祥和。其余8座宫城城门分别是:南面丹凤门东西分别是望仙门、建福门;北面正中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p><p class="ql-block"> 丹凤门是整个大明宫遗址公园内唯一依据史料与考古发掘成果,所建设的复原性建筑。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外观造型注重“复原”,内部空间则最大限度开发利用,设立了丹凤门遗址博物舘,既保护遗址的基本原貌,又充分展示丹凤门的历史风采与相关城门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主殿——含元殿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遗址公园,还原了历史上大明宫的布局,但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摒弃对殿堂楼阁、亭轩廊桥仿建复原的模式,在保护遗址真实性的基础上,采用原状展示和地面标识、象征性示意展示和仿制模型展示等方式,对于不同遗址,因地制宜,各有特点。</p><p class="ql-block"> 含元殿为大明宫主殿。殿名“含元”源自《易经》“含弘光大,元亨利贞”,寓意包含天地一切,国运昌盛。含元殿居高而建,可以俯瞰整个长安城,远眺终南山。盛唐时期的每年节庆,皇帝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朝贺仪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便是唐代诗人对朝贺最简明生动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原”的含元殿遗址,采用的是对“宫殿基台”进行整修,向人们展示其逐级而上的巍峨气势和包天容地的广阔胸怀。殿堂基台分为三层,高15米,东西宽77米,南北进深45米。从丹凤门到含元殿为纵深630米的殿前广场和御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含元殿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含元殿包括正中的正殿,正殿两侧前方分别为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的后面分别为钟鼓楼。这一组建筑群,通过连廊连成一体,坐落于高15米的三重基台之上,加上殿前纵深达600余米的宽阔的广场和御道衬托,更加显得宏伟庄严、大气磅礴,成为大唐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复原平面布局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之大,从复原平面布局图则一目了然。大明宫以丹凤门(南)——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北)为中轴线,其余殿堂楼阁、园林小品、御道紫陌,有序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成为后世宫殿建筑的基本模式。明、清紫禁城(故宫),其平面布局的原理,就是大明宫的“明清版”。</p><p class="ql-block"> 唐代自兴建大明宫始,宫殿的核心布局,除突出“中轴线”外,还实行“三朝对三殿”,即“前朝”对含元殿(前殿);“中朝”对宣政殿(中殿);“后朝”对紫宸殿(后殿)。这“三朝三殿”乃大唐皇权的“神经中枢”。</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缩微实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缩微实景,采用1:15比例,构建在含元殿遗址的东北方位。上图为由南向北拍摄,图片正中位置最耀眼的建筑,为丹凤门,远在其后的则是含元殿。</p><p class="ql-block"> 以缩微实景展示大明宫的历史恢弘,是古遗址保护的创新之举,既可让人们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又可节约资源,体现遗址保护的生态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缩为实景(由北向南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图正中的建筑,为大明宫北门——玄武门,玄武门内两侧的建筑,为御林军的军营。图片右侧的一组建筑,为大明宫麟德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愽物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愽物舘,布局于含元殿以北、宣政殿以南,采用地下建筑构建,既尽最大可能保护整个遗址的地面形态,又可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展示“千宫之宫”的历史辉煌。人们将游览遗址的实地展示与参观该博物舘相结合,一定会享受到一次关于大唐文化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愽物舘展示的大唐朝会的盛况(当代雕塑)</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博物舘内展示的女皇武则天在麟德殿宴请日本遣唐使的情景(当代雕塑)</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博物舘展示的修建大明宫的总设计师——阎立本画象。</p> <p class="ql-block"> 宣政殿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政殿为大明宫第二大主殿,位于含元殿北约300米处,用于新帝即位、日常朝会、科举殿试以及皇帝接见外国使节。</p><p class="ql-block"> 宣政殿遗址展示,采用修整砖石基台,在基台上按原殿柱网的间距栽种树木,形象地展示原柱网,体现当代绿色生态理念,给人们一种丰富的想象空间,乃大遗址保护的一种展示模式创新。</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博物舘内陈列的宣政殿模型</p> <p class="ql-block"> 紫宸殿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宸殿为大明宫中第三大主殿,位于宣政殿北约60米处,为皇帝日常起居之所。</p><p class="ql-block"> 紫宸殿遗址的展示,有别于含元殿与宣政殿,在整修砖石基台后,在基台上用现代钢结构,展示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榫卯结构,让人们“以今鉴古”,了解古典建筑的工艺技术及其所蕴含的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 紫宸殿复原模型(安放在遗址处)</p> <p class="ql-block"> 紫宸殿远视光影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 游人栈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含元殿到宣政殿再到紫宸殿,相距约400米,为了有效保护遗址,便于人们游览,东西各舗设一条钢构木栈道。当你站在栈道的最北端,还可远远望见丹凤门。</p> <p class="ql-block"> 佛光夕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唐时代,文化包容。李唐一朝,自尊老子为其始祖,尊道教为国教,但大明宫内既建有三清殿(道教宫观),又有昭德寺(佛教寺院)。治国理政,则沿袭汉制,以儒学为主流,儒、释、道和谐相处,各谋发展,各显其能。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唐代成为佛教的鼎盛时期,寺庙林立,佛像普造。在唐代先后形成了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其中六宗祖庭均在京城长安。</p> <p class="ql-block"> 延英殿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英殿位于紫宸殿西,为唐代后期朝庭核心所在。自唐肃宗始,延英殿成为皇帝召见宰相与重要官员议政之所。</p><p class="ql-block"> 延英殿遗址,采用在基台上树立钢柱,展示原殿的柱网,直观、逼真。对于基台的夯土层,还特意修整后向人们展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延英殿模型(安放在遗址处)</p> <p class="ql-block"> 麟德殿复原性展示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麟德殿位于太液池西,是大明宫中最大的宫殿建筑,始建于高宗麟德年间,用于接见外国使节,宴会乐舞,设立道场等。</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发掘成果,麟德殿建造在1万多平方米的砖石基台上,前中后三殿串联,以回廊与飞檐相连一体,总建筑面积6千多平方米,其建筑规模、规制在古建筑史上空前绝后。</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梨园(图片为当代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梨园位于大明宫东北部位,是唐玄宗用以培训宫庭歌舞人才的机构。据史料载,玄宗通晓音律,酷爱“法曲(用于法事的乐曲)”,曾亲选乐工子弟300人在梨园相教。因这300弟子与玄宗关係不一般,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后世则以“梨园弟子”称呼戏曲人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梨园弟子群舞(当代雕塑)</p> <p class="ql-block"> 梨园弟子舒广袖 霓裳羽衣舞一曲(当代彩色雕塑)</p> <p class="ql-block"> 粉黛乱子草 如云似雾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粉黛乱子草,草本多年生植物,适应性强,耐旱耐寒,叶绿,花絮粉色,成片种植,在9至11月花期内,犹如粉色的云雾海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太液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液池为大明宫内的人工湖,位于北部区域,水面面积约16万平方米(240亩),湖上有蓬来、赢洲、方丈三仙岛。蓬来仙岛上建有太液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湖光水色,人间仙境。皇帝常到此或休闲阅读,或与臣下吟诗唱和,或与嫔妃宴饮娱乐。</p><p class="ql-block"> 太液池之水,系由龙首渠引自城东的浐河,渠水流经含元殿前的一段,还称为“金水河”。“金水河”上架有三座“金水桥”,中为“御桥”,专供皇帝通行。</p> <p class="ql-block"> 太液池秋色</p> <p class="ql-block"> 太液池蓬来仙岛</p> <p class="ql-block"> “义竹”幽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太液池的湖畔“义竹”,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载,有一次唐玄宗与兄弟们在湖畔散步,见环湖竹林生机盎然,根根相连,枝枝不疏,联想到人间的父子兄弟,却往往离心离德,甚至兵刃相见,提议兄弟间当以竹为师,执手相携,并将宫内竹林命名为“义竹”!</p> <p class="ql-block"> 贵妃出浴——太液池畔的当代雕塑</p> <p class="ql-block"> 秋色渐浓大明宫</p> <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雕塑(当代)</p> <p class="ql-block"> 宫庭马球场 遗址绿化地</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遗址公园非核心区的交通大道</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遗址公园内大片大片的园林绿地,成为周围百姓休闲的好去处。在3.5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向公众开放的面积超过了三分之二。</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宫城的城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大明宫宫城的城墙近8公里。遗址公园用现代建筑技术“复原”的起于丹凤门一段宫城的城墙,以展示大明宫的宏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 夜色如昼的丹凤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咏大明宫</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9日)</p><p class="ql-block"> 彭吉新</p><p class="ql-block"> 丹凤朝阳鸣祥和 大唐盛世国运昌</p><p class="ql-block"> 霓裳羽衣舞翩跹 太液池水波荡漾</p><p class="ql-block"> 怎奈盛衰生更替 山河破碎朝庭亡</p><p class="ql-block"> 沉寂千年大明宫 丝路遗址再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