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8日,历时八年筹备,《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终于在《罗丹(上海)艺术中心》开馆首展,诸多罗丹代表作品集结在同一展览,此举尚属国内首次。</p><p class="ql-block"> 罗丹(上海)艺术中心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园原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此馆也是法国罗丹博物馆全球唯一授权的姐妹馆,其藏品来自法国罗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7日,笔者欣然赴馆参观。虽说120元1人的参观券,对于普通企退老人有点小贵,但听说这批展品从法国运到上海,单航空运费就化了700多万,细想还是可以理解,加上能亲眼目睹大师原作,想想还是值得。边走、边看、边琢磨、边用镜头记下了这批雕塑大师作品的“大聚会”,整整半天时间,其乐不疲,辑成本篇馈赠亲友分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开馆大展涵盖包括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汇集雕塑、绘画、陶瓷、影像等百余件展品,均为真迹。其中包括来自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p><p class="ql-block"> 参展自上而下,从四层序厅开始沿着参观路线随步而下,“法国馆”良好的光照,逐层而下的空间,简直就像专为雕塑大展而建。</p><p class="ql-block"> 图为地面层雕塑“思想者”。</p> <p class="ql-block">序厅:罗丹石碑像</p> <p class="ql-block">路易-马西特:罗丹石碑像</p><p class="ql-block">1919年,石膏(36x18.5x14厘米)</p> <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在巴黎近郊的默东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新时代,新形态</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中约有30件作品来自17位于罗丹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例如罗丹的老师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以及他的好友、学生、助手、情人和追随者,共同成就了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让我们得以一窥19世纪和20世纪初雕塑艺术繁荣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酒神女祭司</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54x35x30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75x42x22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女半身像</p><p class="ql-block">1870年,汉白玉(64x25x30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女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女半身像</p><p class="ql-block">约1870年,汉白玉(高73.5厘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作的虚构女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田中归来</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93x50x35厘米)</p> <p class="ql-block">雕塑:田中归来</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苏醒</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65x35x25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爱</p><p class="ql-block">1865年,陶土(55x60x35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座钟装饰</p><p class="ql-block">1869年,陶土(54x49x16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水泽仙女</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72x45x25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秋</p><p class="ql-block">1880年,汉白玉(82x25x24厘米)</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雕塑:秋</p> <p class="ql-block">安托万-克内布:双层陈列柜</p><p class="ql-block">1875一1880年,橡木、黑木、乌木;饰有镀金铜,彩绘珐琅,青金石(350x238x66厘米)</p> <p class="ql-block">陈列柜雕塑饰件</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拿破仑皇帝三世全身肖像</p> <p class="ql-block">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味觉</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115x8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听觉</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115x8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触觉</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115x8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视觉</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115x8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嗅觉</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115x8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秋》1870年</p><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夏</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65x35x32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女半身像</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65x20x28厘米)</p> <p class="ql-block">路易-罗贝尔-卡里耶-贝勒斯:两只花瓶(自求生活主题)</p><p class="ql-block">1898年,釉面陶瓷(50.8x20x20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生命之爱,发于天然</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我只是重新发现”一一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 罗丹遵从自然,亦是自然的再发现者。自称为“真理的猎手和生命的守望者"。他总是从真人模特开始创作,从裸体研究开始将生命和真理赋予雕塑。罗丹在1875年至1876年间完成了他的意大利学习之旅。这次旅行给罗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对人体自然和真理的表达,给罗丹带来了重要且持续的启发和影响,体现在他对古典和近代神话题材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诠释中。古今神话中的人物在罗丹手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酒神节</p><p class="ql-block">约1890一190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41x48.8x41.8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p><p class="ql-block">1904年,青铜(60x44.8x48.4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青铜时代(大尺寸版本)</p><p class="ql-block">1877年,石膏(181.5x66.5x63厘米)</p> <p class="ql-block"> 《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当时罗丹为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因工作需要生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青铜时代》正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青铜时代》的造型灵敏且充满活力,是对模特的所有角度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模特原型是一名年轻的比利时士兵一一奥古斯特-涅特。罗丹不偏重任何视角,甚至去掉了所有外部属性以释放姿态,使雕塑得以在空间中展开。</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夏娃(大尺寸版)</p><p class="ql-block">1881年,彩色石膏(175x50x65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从1881年开始构思到最终向公众展示中间间隔了数年之久。为罗丹摆姿势的年轻意大利女模特其间失踪且再未回过工作室,于是罗丹将这件作品一直搁置一旁直到1899年。在这一年,一个罗丹于1883年创作的该作品的小尺寸版本获得成功,罗丹因此决定以此作品当时的状态在比利时和荷兰展出。作品某些部分未完全完成,“表面粗糙不平”,但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件强烈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表现出热情。</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罗密欧与朱丽叶</p><p class="ql-block">1902年,青铜(68.5x51.4x36.6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梳头的女人</p><p class="ql-block">早于1900年,青铜(24x14.5x13.7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美狄亚</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波吕斐摩斯</p><p class="ql-block">1888年,彩色石膏(25.4x13.5x16.2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浴女坐像</p><p class="ql-block">1888年,石膏(36.5x27.5x21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 表达始于现实,超乎现实</p><p class="ql-block"> 罗丹塑造的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时代,有《圣经》人物施洗者圣约翰、17世纪的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家乔治-莱格斯、以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的妻子玛利安娜-拉塞尔为原型创作的智慧女神,罗丹自己的两位学生、助理和情人格温-约翰和卡米耶-克洛岱尔以及模特吉甘蒂等。罗丹对真理的追求和表达不止停留于表现,而是通过适度的夸张和进一步的诠释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更加深层次的表达、呈现人物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特-罗丹:施洗者圣约翰胸像</p><p class="ql-block">1906年,青铜(55.4x50x37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乔治-莱格斯半身像</p><p class="ql-block">1906年,青铜(38.9x35.8x24.3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p><p class="ql-block">1893年,青铜(82.5x54.5x34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巴尔扎克</p><p class="ql-block">约1894年,青铜(25.4x26x25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克劳德-洛兰头像</p><p class="ql-block">1890一1891年,青铜(40x35x32.5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影子(头像)</p><p class="ql-block">1902一1904年,青铜(31.5x28x33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戴头盔的智慧女神</p><p class="ql-block">1905年,青铜(57x50x40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巴尔扎克纪念像</p><p class="ql-block">1898年,石膏(275x121.5x132厘米)</p> <p class="ql-block"> 1891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一1850)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下了《山谷中的百合》等名篇。罗丹化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1897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费纳耶夫人头像</p><p class="ql-block">1907一1911年,石膏(32.9x24.8x23.7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费纳耶夫人柱上半身像 1898一1900年,青铜(162.5x50.5x35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吉甘蒂</p><p class="ql-block">1885年,青铜(61.2x18.2x16.2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阿芙罗狄忒</p><p class="ql-block">1889一1913年,青铜(170x45x35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惠斯勒缪斯女神断臂裸像</p><p class="ql-block">1908年,青铜(223.5x90x10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 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p><p class="ql-block"> 罗丹同时代的艺木群像”集中展现了十余名活跃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艺术家作品,这其中有与罗丹互相欣赏的同龄好友和忘年之交,也有他的学生、助手、情人,以及深受他影响的追随者和后辈艺术家,还有罗丹同时代的一些与之私人交集不甚密切的艺术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艺术创作中看到他们彼此的联系和影响。此外,本章节还展现了“被艺术呈现的”、在那个时期的法国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这些艺术家以及资助和支持艺术家的人,共同绘就了这幅“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初繁荣的艺术图景。</p> <p class="ql-block">朱利安-迪兰斯:跪女像</p><p class="ql-block">1885年,青铜(48x22.5x30.5厘米)</p> <p class="ql-block">朱利安-迪兰斯:跪女像</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阿德里安-达尔佩拉德:花瓶</p><p class="ql-block">19世纪,釉面粗陶器(26x25x20厘米)</p> <p class="ql-block">儒勒-德布瓦:吻</p><p class="ql-block">约1915年,釉面粗陶器(14.5x20.5x10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马约尔夫人头像</p><p class="ql-block">约1905年,石膏(26X19.5x11.5厘米)</p> <p class="ql-block">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女人头像</p><p class="ql-block">1899年,彩色石膏(30x27x26厘米)</p> <p class="ql-block">珍-巴尔德:女儿头像</p><p class="ql-block">1920年,陶土(高24厘米)</p> <p class="ql-block">珍-巴尔德:母亲头像</p><p class="ql-block">1920年,陶土(高23厘米)</p> <p class="ql-block">艾梅-儒靹-达鲁:夏尔-奥祖半身像</p><p class="ql-block">1902年,汉白玉(高76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亚森特-德贝:最初的摇篮</p><p class="ql-block">1845年,汉白玉(64x17x28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多-皮纳:吻</p><p class="ql-block">约1915年,汉白玉(48x56x33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巴尔托洛梅:哭泣的女孩(也称为:掩面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904年,彩色石膏(24.5x42x25.5厘米)</p> <p class="ql-block">菲立克斯-苏莱斯:梦</p><p class="ql-block">1894年,彩色石膏(56x60x36厘米)</p> <p class="ql-block">儒勒-德布瓦:持弓女神</p><p class="ql-block">1902年,彩色石膏(56x35x23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 人类命运的剧场</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有时会刻意享受折磨,而比痛苦更强烈的是,他体会到理解和表达的苦涩、快乐。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中,他清晰地领会了命运的意图……艺术向人民展示了他们存在的理由,向他们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启发他们去了解自己的命运,从而为他们的存在引导方向。”</p><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 罗丹热爱并擅长处理悲剧主题,比如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地狱之门》。1880年,罗丹受邀为未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设计一扇青铜大门,其灵感来自佛罗伦萨诗人、“语大利语之父”但丁(1265一1321)的《神曲》,犬其是“地狱”篇的内容。罗丹充满激情地投入了近10年的时间设计《地狱之门》,他并未在1889年的世博会展出《地狱之门》,而是等到1900年才在巴黎阿尔玛展馆中展出,即便如此,1900年的《地狱之门》仍然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p><p class="ql-block">1887年,彩色石膏(217x100x125厘米)</p><p class="ql-block"> 1884年,法国加莱市长德瓦佛兰邀请罗丹为加莱制作一座题为《加莱义民》的忠魂碑,来纪念发生在14世纪的义民赴难事件。14世纪30年代到15世纪中叶的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的条件极为残酷,加莱城必须自愿走出六个高贵而有声望的市民任他们处死。这样才可保全城市。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身披麻布丧服,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消息经传出,加莱富有而德高望重的厄斯塔什率领让-德尔、安德里厄、皮埃尔、雅克、让-菲埃纳六位市民大义挺身决定以自已的生命来挽救全城。后来,英国王后动了恻隐之心,向英王求情,特赦了这六位义民,加莱城也避免了屠城厄运。这一事件成为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加莱人民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六位义民的壮烈之举,罗丹也深深地为这种勇于献身的义举所打动。他万分激动地接受了加莱市长的委托,认为有幸制作这个他喜欢的题材。今天,《加莱义民》作为加莱市的标志,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不朽的丰碑。和以往创作一样,罗丹对《加莱义民》中每个人物都进行了真人大小的人体雕塑研究,然后再设计其披上外衣的版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加莱义民(让-德-艾尔巨型头像)</p><p class="ql-block">1908一1909,石膏(66.5x48.5x57厘米)</p><p class="ql-block"> 加莱城持匙者让-德-艾尔的头像构思于1886年,表现了人物内在的压力,除了脸部尤其是下颌的紧张之外,作品还展现出他必须将城市钥匙交给征服者这一举动的抗拒。1908年,罗丹对头像进行了放大处理,从正面展示了这张不朽的面孔,就像特写镜头一样,让观众无法回避的这一对质。</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思想者(中尺寸版本)</p><p class="ql-block">1880年,彩色石膏(72x37x57.5厘米)</p> <p class="ql-block"> 《地狱之门》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造型来源,罗丹经常将大型雕塑作品中的人物或人物组合单独拿出来作为作品展出。他最重要的题材都来于此,如《思想者》《乌戈林》《吻》(也称: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等。这次展览展示的是《思想者》作品的原始尺寸版本,高度为72厘米。这个尺寸的版本的《思想者》出现在《地狱之门”的楣板中央。《思想者》是在1903年大尺寸版本被制作之后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强大的人物作品,是有普遍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地狱之门(第三版青铜稿)</p><p class="ql-block">1880一1881,青铜(109.8x73.7x28.5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顶着瓦罐的女像柱</p><p class="ql-block">约1883年,青铜(124.5x91.6x93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惩罚</p><p class="ql-block">1904一1906年,青铜(30.5x18.8x19.4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皮埃尔-德-维桑(无头无手)</p><p class="ql-block">1886年,青铜(190x110x79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女像柱</p><p class="ql-block">1886年,石膏(40x32x30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创世纪</p><p class="ql-block">1890一1900年,青铜(20x25.5x11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悲剧缪斯</p><p class="ql-block">1890年,青铜(78x117x125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乌戈林</p><p class="ql-block">1882年,青铜(43x36x36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吻(男性躯体)</p><p class="ql-block">1882一1888年</p><p class="ql-block">青铜(51x41.8x34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惠斯勒缪斯女神躯干</p><p class="ql-block">约1905一1906,青铜(137x68x62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费纳耶泉边的男人(无双臂,躯干倾斜)</p><p class="ql-block">1887年,青铜(87.6x53.1x77.3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组合雕塑(女半人马和女性半身像)</p><p class="ql-block">约1910年,青铜(21.7x14.5x13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组合雕塑(女半人马和绝望的少年)</p><p class="ql-block">约1910年,青铜(31.2x24x13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组合雕塑(女半人马和彩虹女神半身像)</p><p class="ql-block">约1910年,青铜(23x11.5x13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阿波罗大战巨蟒</p><p class="ql-block">1898年,青铜(122x87x52厘米)</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中国情</p><p class="ql-block"> 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深厚兴趣的收藏家,此次展览特别呈现难得一见的16件罗丹本人生前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例如明代青铜观音像、隋唐陶俑、清代青铜器和瓷器等,这展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反映出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也体现了艺术无国界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观音抱子坐像》</p><p class="ql-block">(明前中期-铁、青铜、木)</p> <p class="ql-block">清-珐琅彩瓷器:花瓶(端午庆祝图)</p><p class="ql-block">高38厘米;直径26.7厘米</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带盖瓷瓶(左)</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一对带盖花瓶(右)</p> <p class="ql-block">隋代:骑士俑(左)陶土</p><p class="ql-block">唐代:生肖俑(中)陶土</p><p class="ql-block">唐代:立人像(右)陶土</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p><p class="ql-block">走向现代一一局部化、组合和放大</p><p class="ql-block"> 巴黎正是在罗丹生活的时期成为艺术之都,1878年、1889年和1900年三届巴黎世博会期间,这座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为1900年世博会建造的第一条地铁线、大皇宫和小皇宫,而罗丹也在这一届世博会上设立了自已的展馆。</p><p class="ql-block"> 1900年世界博览会之后,罗丹在晚年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给自已以前的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罗舟像造物主一样,通过放大、缩小、分割、重复或组合等处理手法,重拾旧作品将其改变。这些极是现代主义品质的新作品从最初的创作语境中抽离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作品,其艺术价值获得了更新。</p> <p class="ql-block">走向现代综合装置</p> <p class="ql-block">灯光照射下的“思想者”原始版影子</p> <p class="ql-block">巴黎世博会街景(一)</p> <p class="ql-block">巴黎世博会街景(二)</p> <p class="ql-block">巴黎世博会街景(三)</p> <p class="ql-block">巴黎世博会街景(四)</p> <p class="ql-block"> 谢谢收看,再见!</p><p class="ql-block"> 2024.10.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