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送走漫长难熬的酷暑,终于迎来了金秋十月。恰逢上海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 金字塔之巅,全面介绍古埃及文明。这对于文史哲感兴趣的我们,正是难得一遇的好机会。和老同学一拍即合,相约前往观展。需要事先网上预约,几乎场场约满,可见人气爆棚。60岁以上还可以享受半价(74元)。</p><p class="ql-block">2024-10-10是个秋风送爽,阳光明媚的日子。上午九点,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到位于人民广场附近的上海博物馆,那里等候的观众早已排起了长龙。</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展将持续到2025-8-17号,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实属难得。毕竟这种规模的大展,举办一次付出的代价可以想象。听说展品大大小小有778件,多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藏。</p><p class="ql-block">因时间紧,展品丰富,观众甚多,我们也只能大致浏览一下。现将所拍图片和一些说明文字集中在此,愿与大家分享,共同了解古埃及文明。其中有不少缺漏,只能抱歉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正门入口处,布展看上去相当高大上。</p> <p class="ql-block">大厅内人头攒动,观众甚多。</p> <p class="ql-block">大厅一侧有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为大展写出的前言</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其经久不衰的文明遗产,以丰富的成就为标志。这些成就让世界看到了历代埃及人民多么富有才知,多么善于创造。长期以来,埃及的历史一直与人类文明更广泛的叙事交织在一起。宏伟的金字塔与神庙,还有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陵墓,都是埃及人在各个领域变革创新的明证。</p><p class="ql-block">埃及文化在全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就反映在各国无数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中。这些地方收藏了宏富的埃及文物。这些地方开办的展览,吸引了无数参观者。他们为胡夫、图坦卡蒙等标志性人物所吸引。胡夫大金字塔是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世界奇观;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宝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p><p class="ql-block">本次"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所示藏品丰富多彩,代表了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展品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灵的画像。此外,还展示了来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宝物。展览还突出了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这些名贵的文物,让观众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另一类不同寻常的文物,包括石刀、重要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化妆用的调色板。这些文物揭示了早期人类历史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社会生活。其丰富多彩,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家庭、宗教、墓葬等语境,正折射出埃及社会的多面性。</p><p class="ql-block">我身为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对我国能在文明厚重的中华大地,参与举办本次高规格展览,深感荣幸。希望所有展品都能化身为我们埃及的文化使者,盛情邀请广大中国人民来访我国,亲身体验埃及文明的壮丽。</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博士</p><p class="ql-block">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埃及开罗</p> <p class="ql-block">整个大展分为三个部分:1.法老的国度,2.萨卡拉之谜,3.图坦卡蒙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靠右,摆放着一座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235厘米的花</span>岗岩雕塑,引起很多人围观。他是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米特拉希纳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法老的国度</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展厅亦将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 <p class="ql-block">投射在幕墙上的古埃及人,他们主要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等,服饰已经非常考究。</p> <p class="ql-block">观众们在细细打量着展品</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塑像(公元前1303年2月21日一公元前1213年7月)塞提一世之子,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筑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被历史学家称为拉美西斯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花岗岩质地</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件方雕的主人是神庙书吏帕卡赫孔苏。从新王国时期开始,古埃及的贵族和官员就热衷于在神庙中放置自己的方雕,这种做法能确保他们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都长伴神的左右,分享神的供品。目前发现的方雕大多出自底比斯。仅卡纳克神庙窖藏就出土了350多件方雕,占窖藏中发现的雕像总数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其他法老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主题在后期埃及时期盛行,并延续至希腊罗马时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这一主题的灵感来源。这一时期,伊西斯不断吸纳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头饰的融合,如两侧牛角与太阳圆盘的造型来自哈托尔女神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她是神话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也是赫里奥波里斯﹣九柱神之一。她是古埃及神话中最重要的一位女神,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古埃及,还扩展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伊西斯被视为完美女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配饰及殉葬品</p> <p class="ql-block">叉铃是哈托尔崇拜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用于舞蹈或仪式唱诵,在神像的巡游中,女祭司也使用叉铃来演奏音乐。叉铃的声音由上半部分的金属片发出,在古埃及人眼中,这种声音能使神灵感到愉悦,也能召唤死者前来加入欢庆的行列,同时也能驱逐邪恶,带来神的祝福和庇佑。</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的一大特征:来世宇宙观。古埃及人相信来世,永恒回归,这是他们宗教信仰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萨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孟菲斯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都城。</p><p class="ql-block">萨卡拉墓区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国王乔赛尔的梯形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作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记忆的圣地,萨卡拉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p><p class="ql-block">自2018年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萨卡拉地区目前所见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同时,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的木乃伊。萨卡拉成为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并于2020年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复古之都</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有着悠久的"朝圣"传统。古老的宗教中心既是他们前往朝拜、参加宗教仪式的目的地,也是他们选择墓地或者建造神庙之处,因此古墓常被再次利用。萨卡拉就是这样的圣地,在古埃及三千年的历史中,萨卡拉的造墓活动没有停歇,出现过三次高峰,分别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新王国后期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后、以及26王朝到希腊罗马时期,而每次造墓高峰的出现都是出于回归传统的复古之举。</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将定都孟菲斯作为其历史的开端。它是一个圣地,也是一段回忆,更是在这二者基础上一段真实的思想史。作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记忆的圣地,孟菲斯的核心墓区萨卡拉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给人们带来相同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是中王国晚期以来最为常见的棺椁形制,这件萨卡拉地区新近出土的"绿脸"棺即其中之一。死者脸部呈现的绿色象征着传说中死而复活的奥赛里斯,同时也代表泛滥的尼罗河,是将神话元素以具象化的方式予以展现。除了绿色皮肤和假胡须外,死者还佩戴了尼美斯头巾和宽项圈,均是有意将其刻画为奥赛里斯神,象征其死后成神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青铜质地</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出土</p> <p class="ql-block">各种木乃伊面罩</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最早的木乃伊面具出现在中王国早期。面具上刻画的并非死者本人的肖像,而是代表"脸"这个词的象形文字符号。无论死者去世时年龄有多大,面具上的"脸"都是年轻的,充满生机的,这样的面具覆盖在木乃伊皱缩的脸上,表达了古埃及人对复活后恢复青春的期望。这组展品显示出,在传统的木乃伊面具中,人物的面部通常为正面,没有过多的个性化表达,而采用了一种程式化的、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猫神与猫神庙</p><p class="ql-block">在萨卡拉巴斯泰特祭祀区,自公元前500年以后开始大量埋葬猫木乃伊。与别处不同的是,萨卡拉的猫木乃伊是埋在千年之前的新王国时期的古墓里。古墓中的猫木乃伊与其他动物木乃伊混杂埋葬,这是动物木乃伊的常规掩埋方式。</p> <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集狮子与猫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险与温和两面。和其他母狮女神一样,巴斯泰特被看作太阳神"拉"的女儿、"拉神之眼"的化身,也是与月亮相关的"月之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图坦卡蒙的时代</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后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他精心隐藏王室成员的木乃伊,率领阿玛尔纳的居民走上回传统的道路,并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时代的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创性意义。它不仅继承了父辈埃赫纳吞的"阿玛尔纳风格",还复兴了古埃及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了属于帝国中期的"图坦卡蒙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一直影响着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室贵族艺术。</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 帝国之神~阿蒙</p><p class="ql-block">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最初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员。从第11王朝起(公元前2055﹣前1985年),阿蒙就成为了底比斯的地方神,被称为"阿蒙﹣卡穆特夫"。新王国18王朝开始(公元前1550﹣前1295年),与太阳神拉融合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了"国神"的地位。他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王权之神。随着古埃及帝国的发展,阿蒙神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宇宙之神。</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由于扩张的需要,一批军事新贵崛起,埃及扩张过程中得到的丰厚物质财富,一部分被法老用来拉拢新贵,又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安抚旧贵族,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祭司阶层的力量不断膨胀。帝国经济的繁荣,军事集团的崛起,官僚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也促使王权不断强化,使之与阿蒙神庙集团的利益产生冲突。</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石灰岩材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span></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泥砖很少被用作书写材料,但它却是魔法咒语的常见载体。古埃及人的所谓"魔法",有的与他们的神圣信仰互为表里,如通过《亡灵书》中的指引说出祷文,前往来世等;有的则源自一些更朴素的民间传统。魔法是知识的重要传播途径,早期的医学和天文学知识正是通过魔法才得到传承。当然,其中也含有不少超自然的巫术内容。</p> <p class="ql-block">"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穿过千里沙漠,注入地中海,是古代最发达的高速通道。它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年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秩序与混乱对立共生的宇宙观,贯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终。</p><p class="ql-block">为战胜混乱带来的恐惧,古埃及人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衹的形象,供奉众神以维护宇宙秩序。这种根植<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span>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凝聚力,并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希腊罗马文明遇到埃及文明,他们对后者的本土神衹进行对号入座式地辨认,继而进行选择,并把其中一些神与自己的神融合到一起,打造出了一批新神。在宗教融合的进程中,伊西斯综合了埃及本土和地中海各地众神的职司,被赋予创世神、救世主、家庭保护神等特质,最终成为古希腊罗马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普世女神。</p> <p class="ql-block">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神创造世界及其秩序,人以维持秩序的方式对神表示感激,而国王是维护秩序的核心。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又是人间的法官,还是死者的保护人。他们相信国王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这种特殊关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古王国和中王国(公元前2686﹣前1650年)是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时代,国王是秩序与完美的化身,追求永恒来世的金字塔工程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管理体系和稳定的等级社会。经过第一中间期的混乱,中王国时期的国王以重建秩序为己任,文化领域进入繁荣的古典时代。新王国(公元前1550﹣前1069年)是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转型期,经历了发展帝国、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三个阶段,宏伟的神庙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符号,国王被尊称为法老,他们在神庙和大型纪念物上记载战功、塑造巨像。</p> <p class="ql-block">埃及人最初使用了12位神祗的名字,这些名字后来被希腊人采用了。他们是最先给诸神设坛、造像、建庙者,也是首先把各种动物的图案镌刻到石头上去的。任何人只要亲自来埃及看看,即使他从未听人提起过埃及,只要他具有一般的观察力,也必定会察觉到,希腊人乘船前来的埃及是埃及人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国度,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p> <p class="ql-block"> 仪式生活,等级社会</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他们试图用神话去解释自然万物的变化,用各类仪式、魔法和巫术与神明沟通,以达到趋吉避祸的目的。这些仪式往往配合着自然的节律和星象的变化。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以这种方式化无常为恒常。</p><p class="ql-block">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贵族精英阶层在各种仪式中扮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彰显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我们了解最多的也是这部分人的生活。今天所见的古埃及贵族雕像,多用于墓主死后的供奉仪式,因此也和国王雕像一样具有程式化、标准化的特点。除此之外,雕像也是古埃及精英阶层身份的表达,上面通常刻有人名、头衔和祈祷文,确保墓主在现世和来世都获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阿蒙,两地王座之主,拉﹣荷拉克提,原初之造物神,你是赐予鼻子的空气,只有你许可,人才能呼吸!我来到你面前,崇拜你的完美,从你出现在东方天空之时,直至你沉入西方的群山。愿你允许我追随你的生命之力,让我的口中充满来自你祭坛的供养。</p><p class="ql-block">——太阳神颂歌(新王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交融再造~埃及与地中海世界</p><p class="ql-block">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经历了多元起源、在冲突和交融中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历程。铁器时代世界帝国的出现,使得地中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进入了一个世界体系,伴随着货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青铜时代晚期中断的贸易网络重新恢复。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发展,使原来独立发展的文明地区渐趋一体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传统再造的过程。古埃及文明最终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滋养着后世的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