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原变迁

鷹揚

<p class="ql-block">  山西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太原”,一个是晋南的古太原,一个是今天的太原,而今天的地名“太原”又源自古太原。</p><p class="ql-block"> 古太原又称“大原”,本指今运城市西北部的峨眉台地。台地面积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北界汾河河谷,西界黄河,东、南有涑水环绕。原上平坦开阔,一望无垠,华夏先民很早就生活在这里,并称之为“大原”。《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左传》:“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禹贡》:“既修大原,至于岳阳”;《国语》:“宣王料民于大原”等等,皆指广阔的峨眉台地。与古大原相邻的地方是“大卤”。《广韵》:“卤,盐泽也。”所谓大卤即今运城盐池。古大原和大卤密迩相连,实为一地,所以《谷梁传》在解释“大原”地名时说:“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p><p class="ql-block"> 前514年,晋国大夫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这个“大原”才是今天的太原盆地。晋国人进入太原盆地后,以其地形平阔,也称之为“大原”。而这个地名的文化源头实际是在晋西南,它反映的是晋国人的习惯称谓,也饱含着他们浓浓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今太原兴起后,古太原的名称逐渐消失,以致后人把《诗经》等文献中的“大原”附会在今天的太原。更有甚者把“至于大原”附会到甘肃的镇原。其根源都在于没有了解到这两个太原的源流。从太原地名的北徙,我们可以感受到华夏文化南来北渐的历史脉络。可以说晋阳文化是在晋国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两千年前,发端于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华夏文化,以迁徙、移民、开发、战争等形式,不断向其北部的太原盆地传播、渗透,经过春秋至战国时期三晋先民的开疆拓土,华戎交汇,形成了新的一片唐风晋韵的文化天地,这就是今天的太原市晋源区及周边地区,古称晋阳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