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之四【聚焦辉县市"64915"战友】纪念建团暨参军60周年和欢庆80寿诞大会(线上)

挚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会主持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来平,河南省辉县市黄水乡朱凹村人。1964年9月15日参军,在某军区通信团先后任战士报务员、电台台长、政治处干事、宣教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后调第二通信总站先后任政治处主任、副政委。转业回原籍,先后任市人大财经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局长,从分管到主管,先后干信访工作14年。退休后又先后任市老龄委副主任、市老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期间,还连续任新乡市老年学会常务理事8年。2010年10月,在浙江省长兴市召开的中国老年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其光荣地当选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1994年9月15日成立辉县市"64915"战友联谊会战友们推举其为会长以后,至今30年来,先后任会长、名誉会长和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辉县市"64915"战友联谊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组委会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届班子成员:名誉会长:张振贵;会长:王来平;副会长:侯建华、李清海、吴克希、 崔海山、李世福;秘书长:马运奎;副秘书长:李清泉、郎文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届班子成员:名誉会长:张振贵、王来平;会长;茹祥群;副会长;侯建华、李清海、吴克希、崔海山、李世福;副会长兼秘书长:马运奎;副秘书长:李清泉、郎文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届班子成员:名誉会长:李世福;会长:王来平;副会长:李清海、牛玉森;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珍;副秘书长:冯全德、方忠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届班子成员:名誉会长:李世福;会长:王来平;副会长;李清海、牛玉森、赵彬玉、冯全德;副会长兼秘书长:方忠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活动实况联播第四部分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会进行第九项,</b><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信团有感。拜读通信团政治处宣教股干事、《解放军报》政治部主任张弛(曾用名张宝丰)同志的佳作《乌拉泊——我的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乌拉泊——我的“大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 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乌拉泊,是乌鲁木齐一个很有名的地方,位于西南市郊十公里处。既然名为“泊”,历史上应该是一片湖泽,后来却成为干涸的沙滩。一条狭窄的小河,在乱石间流淌。附近,有一个很小的火车站,还有一座不高的山头,沿着陡峭的台阶爬上去,有一座水库的闸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乌拉泊有名,由于它是乌鲁木齐的门户,还由于它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丝绸之路通道上驻军屯守的地方,附近还有乌拉泊古城的遗址,曾有老兵在残墙断垣中捡到过古币。从这里向北两站地,就是著名的燕儿窝烈士陵园,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等烈士安葬在这里;再向北,就进入了乌鲁木齐市区,依次是著名的新疆大学、二道桥“大巴扎”市场、南门的人民剧场、新华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乌拉泊有名,还因为这里驻守着一支著名的部队——新疆军区通信团(最初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通信团)。从1964年建团起,这支部队就驻扎在这里。民间有言:“乌拉泊的风,通信团的兵。”意思是,乌拉泊是一个大风口,通信团的兵也不一般。遍布新疆天山南北、大漠戈壁,通信线路都是这支部队架设的。我从当兵第一天,就知道了毛主席给通信兵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支部队的传统和作风常常是由最初的领导人奠定的。我入伍不久,就听到许多关于老团长郭瑞年的传说:他敢于脱掉棉袄和战士比赛挖树根;有战士向窗外泼尿正好浇了他一头,他回头批评干部,却不让找战士的麻烦。他最有名的口头禅是:“你这个中国人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在入伍第二年调入团机关的。第一年在呼图壁农场,当了一年穿军装的农民,我曾写过一篇散文《1973年在呼图壁》记述那段生活。1974年初,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被调入了团政治处宣教股,担任战士报道员。从1974年到1977年,我的士兵生活有四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我从高中肄业入伍后跨入的第一所“大学”。在这里学到的,甚至比我后来在正规大学里学到的还要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乌拉泊是我的“大学”,宣教股长王来平就是我的“班主任”。他是我奉命到团里报到见的第一位领导,后来又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多年。他是1964年入伍的老兵,河南辉县人,矮胖的身材,一见人笑眯眯的神态。我还记得他的第一次谈话,很郑重其事地告诫我:“我们的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自己的第一个本事就是要善于学习。” 王来平股长是我见过的学习最认真的人。他读书时,要用一根尺子在书上整整齐齐地划红线,这个方法一度影响了我。1974年,他在团部老礼堂里给全团讲儒法斗争,一讲就是八个小时。尽管难免那个时代的政治痕迹,但他的记忆力实在是惊人。他写每月的部队政治教育安排,写团党委工作总结,写得很快,而且文字清秀整齐,一气呵成。后来我写机关材料,就是从他的文稿中照猫画虎模仿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的军营生活,没有多少军事训练,主要是政治学习,但却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文革运动把国民知识体系打得落花流水,1974年“四人帮”又发动了“批林批孔”。这一场别有用心的运动,反而让我们这些对历史文化一无所知的青年人,有一个机会阅读经典。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相反相成。宣教股留给我的最深记忆,就是两个大书柜里满满摆放着的“二十四史”。那是王股长想办法托人从乌鲁木齐新华书店买到,再一套一套亲自背回来的。在通信团政治处那四年,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充裕的时光。读的第一篇古文,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当时看到毛泽东读《封建论》致郭沫若的一首诗:“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据说,毛泽东还有一首五言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这两首诗,在“批林批孔”中流传甚广。现在看,毛泽东对儒家、对孔子确有反感,但林彪对孔孟之道只是语录式的应用,并没有在思想深处将自己与孔子联系起来,并没有多少文化自觉。“四人帮”不过是别有用心地借毛反周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层斗争的内幕我当年作为一个小兵当然不可能知晓。倒是在这个运动促使下,读了一些古文,开始接触历史,成天翻阅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周一良的《世界通史》,还有《历史研究》《学习与批判》之类杂志。1975年以后,政治斗争转为评“水浒”批宋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按要求通读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反杜林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书籍。尽管许多内容当时并不懂,浑浑噩噩,但是也激发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理论的兴趣,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爱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这段时间最喜欢的是读闲书,而且读得很杂。《水浒传》《红楼梦》《中国小说史略》《十日谈》《政协文史资料选辑》《苏修短篇小说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在这段时间阅读的。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让我受益匪浅。一本内部发行的《辞海》试排本被我翻得散了页。我曾经用一天时间看完《茶花女》,连午饭也没有吃。我还对《青春之歌》遭到批评后,杨沫所作的修改做过版本比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正课时间里读这些闲书,王股长从来没有批评我。他还同意我在俗称“乌拉泊白宫”的礼堂里,开办了通信团的第一个阅览室。可惜开办时间不长,很快我被调到军区《战胜报》社工作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乌拉泊这所军营大学里,除了“班主任”王来平,我还幸运地遇到几位好“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入伍的新闻干事李贵生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并没有新闻方面的教科书,我对新闻写作的感觉主要是从给他抄稿中悟出来的。那时发稿也很少个人署名,我们团的报道用的是一个集体笔名“红信兵”,主要是靠他发稿。因为是集体笔名,让我可以沾光偷懒,团领导从未发现我写稿写得少。李干事待人宽厚,看我当年很笨,也不急于求成,让我有大量时间看书。只是每周让我坐公交车进一次城,到《战胜报》《新疆日报》送送稿。我那时可能是通信团最自由的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我聊读书写作最多的是青年干事朱明德。他是1968年的兵,和我们这批兵年龄差距不大,所以更容易聊在一起。毛泽东读《封建论》的诗就是他抄给我的。他那时成天画速写,走到哪画到哪,没想到后来真成了画家。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奉命带着一连战士张金岭和我组成一个理论小组,到各营连作报告。最难忘一次是到农场,讲完课,放映组放电影,一次放三部,我们到瓜地替战士值班。当时我讲的就是柳宗元《封建论》。其实我也看不懂之乎者也,办法就是抄报纸。那时通行的做法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大批判组的笔名)”。我把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告诉大家,柳宗元是我的老乡,山西永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活了46岁,死在柳州。柳宗元处在唐代藩镇割据时代,写了《封建论》。毛主席读《封建论》写了一首诗,肯定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比较,以及唐朝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等议论,都是从报上抄来的。我当然联想不到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抄报纸不会受指责,说实话却要触霉头。新疆军区政治部一位领导到团里开座谈会,不知说到什么问题,我们理论小组的张金岭冒了一句:“‘文革’让人变得狡猾了。”当场受到几位理论骨干的批判。课间休息时,首长带的秘书对张金岭说,你的感觉不是没有道理,但在这个场合不宜说。他是宽慰,却也印证了张金岭的话。后来,金岭(张峰)成为中央党校的哲学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我们三人聚会,朱明德总会讲起在农场吃瓜,而我总会想起张金岭挨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团里写的稿子很少,几乎都忘记了,唯一留下记忆的,是一篇关于朱明德的通讯,发表在1977年年底的《战胜报》一版,登了一个整版,标题是《情同手足 了如指掌》,写他到连队当指导员的经历。当时,我正跟着团政委蔡文澜在连队蹲点。那天是蔡政委临时动议,把团的政工会搬到朱明德所在的五连开现场会。于是才有了我的这篇报道。朱明德后来转业到北京,先后担任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主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这一篇报道至今还被他收藏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乌拉泊这所军营大学里,带给我的不仅是学习的充实和激励,更多的还是怎样做人。我有时候想起来真是觉得幸运,在那个全国混乱到处内斗的“文革”时期,通信团依然保持着人民军队优良的传统,尤其我们政治处,是一个风气很正、温暖人心的集体。政治处主任王日升,副主任李玉山,还有后来的副主任周旭明、高明,待人都很真诚,很正派。我因为探家的事给高明副主任发了一句牢骚,他后来多次表示抱歉,其实和他没有一点关系。我获悉自己提干的消息,正在《战胜报》社学习,没有找过任何领导,没有花过一分钱,正想着和同批兵一起退伍呢。放映组长张文启,在宿舍里天天练琴,在我们外行听起来,那吱吱呀呀的京胡声很难听。但是处里的同志从未有人表示过厌烦,反而对他鼓励有加。组织股长王志安、副股长王维新,干部股长牛甲申,对年轻同志很关心,我在他们家里都吃过饭。尤其是文化干事郭玉才,1964年的老兵,没有一点儿架子,和我住一个房间,待我像兄长一样。在我们宣教股里,缺谁都行,唯独不能缺“郭子”。他是快乐之源,吹拉弹唱、放映摄像,样样在行。他几乎和所有认识的战士都是兄弟,电影组的、演出队的,很多人经常跑到他家里蹭饭,七嘴八舌地给即将出生的孩子起名字。我见过他和河南籍干部关起门来“偷”听当时禁放的豫剧《朝阳沟》,我也难忘他在中央台广播周恩来总理去世的那个早上,一个人在会议室里嚎啕大哭。他是我见过的最至善至纯的性情中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老部队虽然不过是一千多人的小团,却在直属队名声远扬。其中一个原因,我想是重视文化重视人才。老政委王立忠口才堪称一绝,人称“王铁嘴”,宣讲毛主席“五七指示”,把解放军办成一个大学校。他后来担任了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老团长李之久到五连当兵,与战士打成一片。我也写过一篇小通讯。后来,他担任了南疆军区副参谋长。我所在的那个不到20人的政治处,走出了窦清长、朱明德、韩珍明、胡建、李晓明、叶建伟等一批师(厅)级干部,团级干部就更多了。比我早调到军区的干事李留海、李好军,与我同期的老干事郭玉才、朱明德,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画家。天天拉二胡的放映组长张文启,后来成为作曲家,担任了保定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社会音乐研究会会长。电影放映员李晓明,后来是新疆军区后勤部副政委,乌鲁木齐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在书法作品集的后记中,回忆自己在乌拉泊练书法的经历,团里的礼堂、大门口还保留着他写的标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都是从乌拉泊这所“大学”走出来的。青年时期能够遇到这样一群正直热情的老同志和青年战友,耳濡目染,是我的幸运。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与什么人相处,对“三观”影响很大。回想起来,虽然乌拉泊的物质生活是单调的,一天三顿是白菜、土豆,吃一顿面条都要围着铁桶抢着捞。但是团队的精神生活是快乐的,昂扬的。至今,我常常想起1976年秋天蹲在食堂的地上吃饭的情景,广播里,播送着郭小川的诗篇《团泊洼的秋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11月13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会进行第十项,</b><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战友和军嫂向大会献字献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位献画的是通信团政治处宣教股干事、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留海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李留海艺术简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留海,1944年生于河南宝丰,深造于新疆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河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书画院院长,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传记被收录于《中国美术辞典》《美术辞林》《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大型辞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李留海同志献给大会的17幅山水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位献画的是在北京的原通信团五连报务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李好军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李好军艺术简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好军/号师竹,祖籍河南浚县,军旅画家。1961年在焦作参加工作,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世纪70年代师从著名画家秦岭云先生。2001年结业于中国美协首届山水画高研班。2013年参加北京凤凰岭美术馆何家安先生山水画课题班学习。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画展和提名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天安门、中南海、国务院事务管理局、毛主席纪念堂、博物馆、美术馆及海内外人士收藏。其艺术简历被《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 《中国美术年鉴》等收录。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文化部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李好军同志献给大会的11幅山水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位献画的是在洛阳的原通信团政治处宣教股长,洛阳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郭玉才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郭玉才艺术简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玉才,号天葆 (天保) ,祖籍河南卫辉市。自幼习画,中学时期因绘画专长,直接进入部队政治机关,多年从事美术和文化工作。转业后,曾先后任洛阳市文化局文化科长、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洛阳书画院副院长等职。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书画院名誉院长。郭玉才先生,早年临习《芥子园画谱》以及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几十年来,潜心绘事,心织笔耕,他的作品以形写神,意造景生,古今贯通,雅俗共赏,深受观者喜爱。作品《富寿图》《万古长青》《春酣》《绿宝》《长春图》《二乔迎风》《争春》等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河南省文史馆征集、收藏。多幅作品被国家、省、市领导人赠送外国政要。《牡丹白梅》《墨魁》《春艳》等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等国家和当地报刊杂志发表,其传略收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大辞典》《河南书画名家志》等辞书。出版有《郭玉才国画选》《郭玉才作品选》等个人专集。下面是郭玉才同志给大会献的10幅花鸟风景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位献字的是原通信团五连报务员,新疆乌鲁木齐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疆军区老战士大学军旅书画院副秘书长、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禹连正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欢庆入伍陆拾冬,一晃已成八轶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观辛往事眼前过,终身不忘战友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五位是第一通信总站辉县"64915"老战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海德同志向大会献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幅:刘邦《大风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六位是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军区第二招待所党委书记、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姚秀义同志献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弃笔从戎四十载,一心为国守边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毕生无愧当兵时,留取热情满是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七位是在北京的原通信团政治处干事,中国文联第八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七届理事,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北京市作协会员朱明德同志(可下看朱明德艺术简历。)献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德艺术简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德,中国文联第八届委员,中国美协七届理事,中国书协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联国兴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美协名誉主席,佛山东华慧美美术馆名誉馆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9月,北京市老干部局聘为老党员先锋队一一乡村振兴顾问团顾问。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徳原名曹运祥,出生在河南商丘,5岁过继姑父母,易名朱明德。青少年在古都洛阳凯小,三中学画。入伍后被部队培养成军旅画家。转业后不断求学学艺、坚持创作,基本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德受门采尔、叶浅予、黄镇、邵宇、董辰生、陈玉先影响,几十年坚持速写不缀。其速写形简神凝,线长力稳。先后出版《朱明德钢笔画选》《中央党校学习生活速写日记》《访日速写日记》《广东、福建速写日记》《德国、俄国速写日记》《朱明德走进奥运建设者速写》《朱明德速写选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德中学时即心尊齐白石为心师,入伍时携带《齐白石水墨艺术》一书,坚持研读,临摹学习中国画。转业在北京水产部门十三年中,注意学习鱼和渔文化,从独特视角画大写意的鱼。以水墨鱼为载体,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朱明德画鱼曾经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郑州、洛阳、合肥、马鞍山、芜湖、洛阳以及芝加哥、维也那、哥本哈拫、莫斯科等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出版过《朱明德生活感悟画》《朱明德画鱼》等画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德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工作八年,曾任区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政协主席。对口扶贫斋堂镇爨底下村,亲自为其发展创意策划,定位民俗文化古村落旅游。亲手创作以爨底下村为背景的电影剧本《京西寻根》,199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在央视和多省电视台播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德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向央视10频道创意策划《阎崇年正说清史十二帝》(提出正说而非戏说!)。阎崇年教授成为“百家讲坛”社会人文名家引领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明德退休后,2014年开始“落户”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的西河古镇,创办《朱明德画画的地方》乡村美术馆,十年来,深入人民大地,画人民,为人民画,创作、办展,丰富乡亲们文化生活,并对西河旅游开发增添文化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般人物素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一般人物速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军营生活速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国画“朱明德的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八位是在洛阳的原通信团五连报务员、政治处干事、第二通信总站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可下见证书)王彦洲同志给大会献画"国色天香洛阳牡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九位是原辉县市城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军嫂张全青同志给大会献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幅:天香润国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幅:鹤与寒梅共岁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位是在北京的原通信团政治处宣教股干事、中国五矿集团广告公司经理、北京市声像协会会员里慧凡同志给大会献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幅是1977年所画《我们宣教股的同志同毛主席和周总理永远在一起》(本人当时任股长,中间画的就是本人。见过我的人可仔细看看像不像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幅是维族大爷人物素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幅是战友人物素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编:王友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审:侯 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背景音乐:永恒的军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全集共八部分待续,敬请关注!请点下方查看原文观看完整内容!</b></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wO3T-pfTLT3DbbZZXbQ1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