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也说诺奖

文学丛刊

<p dir="ltr">      作者:刘文华,男,江苏三强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州大学法律硕士,税务师,英语翻译,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写作爱好者。</h3></br> <p class="ql-block">  2024诺奖最近陆续公布,文学奖颁给韩国女作家韩江,获奖理由:“以表彰她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脆弱的激烈而富于诗意的散文”。韩江以前从没听说,其作品也从没读过。获诺奖后,从网上找到《素食者》,读后觉得诺奖委员会没有言过其实。</p><p class="ql-block"> 网上对诺奖的反应,大致有这么几种,不妨说说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说中国残雪应该获奖。诺奖保密做得天衣无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肯定谁能获奖。据说,韩江没有一点获奖前兆,听说自己获奖,颇感意外,完全出乎意料。倒是国内说残雪应该获奖说了好几年,最后以落空告终,今年仍以落空告终。有人说,明年残雪一定能获奖,我看未必。很多网友愤愤不平,觉得诺奖不公,这有什么可愤愤不平的?听说还有专门研究残雪的网站,为残雪进军诺奖助威,这就更不必要。诺奖不是申报非遗,多凑些人跑跑喊喊,壮大声势,诺奖就会给你?不可能。诺奖自有独到的评奖规则,鼓与呼没用。只要有实力,可以年复一年等,谁也不要志在必得。越是志在必得,越是可能得不到。全世界那么多作家,每年只有一位获奖,诺奖可遇不可求。诺奖不从众,谁喊得越凶,诺奖越不给你。记得很多年前,先说北岛能获奖,后说余华能获奖,最近几年又说残雪能获奖。倒是莫言,没有几个说他能获奖,但莫言偏偏就获奖了,非让众人的猜测落空,以保持诺奖的不可预知性。联想到国内某些文学奖,八字还没一撇,就山雨欲来风满楼,请客送礼打招呼,奖没公布,小道消息早已满天飞,而且一般八九不离十。国内文学评奖如果要学诺奖第一学保密,第二学不打招呼,第三学出其不意。</p><p class="ql-block"> 二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网上有人说诺奖文学奖都颁给了三流作家,也有人说韩江的诗不如我们三流诗人的水平。韩江在韩国绝对不是三流作家,作品早就走向世界,也早就走进我国。倒是我们这里,三流作家太多,有的甚至三流都不够,有的甚至还没有摸到写作门槛,但却作品满天飞,头衔一大串,不是作协理事,就是作协会员。如果认为诺奖文学奖都颁给三流作家,那我们这里应该获奖人数最多,因为我们这里三流作家最多。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诺奖是不是会看走眼,错发给不具备获奖条件的人?这是一个十分实际而又十分幼稚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任何一个奖项,是不是公平,看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程序。比如切蛋糕和分蛋糕,公平程序是切的不能先选,先选不能切分,分配结果肯定会有大有小,但大家都觉得公平合理。再比如,公务员招考,只要不暗箱操作,无论谁考上,大家都认为人选最合适,但这不能保证所选的人一定工作能力很强,一定比落选的人更能干,这是任何一个程序都不能保证的。诺奖的权威性首先在程序的公正性,而不是结果的适当性,诺奖看走眼的情况不能绝对排除,但程序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却保证了尽可能少的看走眼。</p><p class="ql-block"> 三是有人认为诺奖对中国有偏见。这倒是真的。特别是诺奖和平奖,我们这里真正爱好和平者那么多,但却从未有人获诺奖和平奖,而流亡印度的西藏分裂分子却反获诺奖和平奖,这就明显带有偏见和政治色彩。诺奖毕竟是资本主义奖,对社会主义有偏见,故意不让社会主义人获奖,这是能够感到和预见的。作为两种不同且对立的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路人,也永远合不到一块。这点不光从诺奖评奖表现出来,而且从各种制裁、限制、封锁、斗争中看出来。但这不是绝对的,或者说已有所松动。从我国莫言、屠呦呦获诺奖说明,诺奖对我们已从绝对排斥正在向逐步松动看好转变。只要我们这里有拿得出手的、货真价实的创作和科研成果,将来更多获奖不是没有可能。但有些奖项我们至今没有获奖,就不是偏见和排斥造成的,而是的确我们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比如,经济学奖。坦率地说,我们至今没有独立的经济学理论。我们有的只是图解政策的经济学。我们大学里教授的经济学,无论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是西方经济学。国内有些所谓经济学论文和著作,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观点,有的只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解释我们的经济现象而已。不光经济学,而且与经济学高度关联的会计学、审计学、货币银行学和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学等都是西方照抄照搬过来的,这样的经济学研究现状,拿什么获经济学诺奖?我参加注会考试,复习时心情特别沉重。注会教材中的会计、审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等科目全是抄的国外的,审计这门课然语言和表述都是英语模式,说得不客气一点,然中国话都不会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的经济学人本事不大,获不到诺奖,却十分不谦虚。今天早上,网上居然看到这么一篇文章。说:“一本被中国社科院批判过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经济学著作,在2024年竟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文的意思是,诺奖经济学奖正在变味并带有政治色彩。这就有点误判了。首先我要反问,被中国社科院批判过的经济学著作就不能获诺奖?这是什么逻辑?中国社科院经济专家有多大的本事,只要被你批过,就不能获诺奖经济学奖?如果你真有本事,你先拿个经济学诺奖给我们看看?然后再去批判别人。诺奖经济学奖是经济科学奖,既然是科学,就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就可能会引发争论甚至批判。获奖著作中的观点,可能不一定完全正确,可以各说各的,而不能说被你批判过就不应该获诺奖。该获奖著作中也分析了中国,说了一些不完全中听的话,从学述研究的角度看,都很正常,也无可厚非。的确,我们必须坚持制度自信,但制度自信不能被理解为别人什么都不能说,更不能理解为我们的体制、机制都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懈改革?为什么还说改革永远在路上?至于著作对我们体制、机制方面说的一些不中听的话,也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也可作为反面教材,批判、借鉴和吸收,而不是说你批判过了,他就不能获奖。</p><p class="ql-block"> 四是说莫言获奖是卖国换来的。这就有点无限上纲了。莫言2012年获诺奖文学奖,至今十二年过去了。本来国人获诺奖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这次韩国韩江获奖,韩国一片欢腾、引为自豪,总统亲自讲话,鼓励、祝贺。莫言获奖,不但没有引为自豪,相反给莫言带来无尽的麻烦。好在莫言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还是十分幸运,如果处在“文革”时期,一顶卖国的帽子,无论顶在谁的头上,都是灭顶之灾。韩江获奖,尽管其作品”直面历史的创伤和人类生命的脆弱“,但没有听韩国人说她靠卖国换来的,而为什么莫言的获奖会与卖国挂钩?记得莫言获奖前,每年盼望中国人能获诺奖,当时科研落后,大家感到获物理、化学或生理学奖难度很大,经济学奖也不太可能,和平奖更不可能,只有文学奖最有可能。就在国人最盼望获奖时,2012年,莫言获奖了。莫言的作品,获诺奖前就深受国内读者喜爱,没有人说过他卖国,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开始走向世界,也没有人说他卖国。获诺奖后,大家开始说他卖国了,而且越说越起劲,越说越离谱。坦率地说,诺奖文学奖是国际文学奖,评定标准肯定有别于国内文学奖。国内提倡的创作要求,肯定不适合国际文学奖要求,不能等而视之。国内创作倡导的主旋律、正能量肯定不是诺奖文学奖所必备的条件。诺奖文学奖更多地强调人与命运、人与自然、人与自已、人与历史、人与现实、人与社会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作品的表述方式,有时直面,有时嘲讽,有时露骨,有时尖刻,有时戏虐,这都是文学创作所允许的,与卖国没有关系。对于一个作家,即使作品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也是作者内心冲突和个人情感在作品中的自然反映,也是文学创作所允许的,也与卖国没有关系。对于一个作家,他具有的爱国情怀,不一定表现为他在作品中全说好话,全说过年才说的话,而应表现为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暴露负面,敢于说出真话,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位可爱的孩子,仅从这一点上看,莫言比那些标榜爱国者要强百倍!</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DczNDI1MQ==&mid=2247483784&idx=1&sn=876b7f2d5e71680167b3bfba3c681953&chksm=fe7dfc4cc90a755adfc266a6b3fbac130c692d674de378ca610eb52017491ba9c670b13f3d85#r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