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市老街游记

胡广庆

久历尘嚣之后,总想觅一处宁静之所,让脚下闲庭信步,让思绪天马行空。<div>  10月13日晨。从东坪出发,沿资江南岸往东,不久即达江南镇。左拐,约二十分钟车程到洞市。其名曰“市”,其实为村。这里本来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集镇。1995年并入江南镇,从此改名“洞市村”。虽是村的建制,却仍保持着镇的繁华。在这片繁华之下,深藏着一处闹中取静的好去处:洞市老街。</div> 老街入口的标志是一座青石搭建的大门。门楣上刻着“洞市老街”。两则分别刻“洞天福地”“市井古衢”。进入老街,的确有进入洞天福地之感。说是街,其实有点像一条小峡谷。两边青山延绵,明清式的木制楼房依山而建。中间是街道,用青石板铺成,或是平整的路面,或是别致的阶梯,伸向远方。雕花的木门、古老的招牌、光滑的路面……这一切,像是在袒露着古街的老态,更像是在向游客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稀疏的游客,三三两两,徜徉其间,畅享古街的静谧。偶尔会有人登临街边的店铺。或随心所欲地挑选着土特产,或开玩笑式地和店主砍价。不管你买,或是不买,店家总会热情向你打招呼,请你坐,请你喝茶。你若不赶时间的话,可以坐一会。然后尽情地品一品这里的特产——安化黑茶。 洞市老街,原名“鹞子尖古道”。历史上,无论是从新化、邵阳北上安化,还是从安化西出云贵,这里都是必经之道。至于古道何以发展成街?还得从安化黑茶说起。<div>  安化黑茶滥觞于先秦。闻名于唐宋。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皇帝钦定湖茶(安化黑茶)为官茶,允许边销易马。自此,安化黑茶贸易步入鼎盛时期。陕、甘、晋等地茶商云集安化,争相收购。当时,制作好的黑茶汇集于资江岸边的各个码头,时称“茶市”。在茶市完成交易的黑茶通过水运至麻溪,然后朔溪而上运至鹞子尖古道。因此处滩高水急,故弃舟登岸,依靠马帮运输。鹞子尖古道遂成为黑茶的关键集散中心,同时也成为马帮的起运点。大批茶商、马帮在此落脚歇息,需要添粮草、住宿、餐饮、购置必需品。这里很快变得人气旺盛,生意兴隆,俨然一幅安化版的“清明上河图”。安化茶马古道的起点——洞市老街至此形成。</div> 后来,虽然朝代更迭,但黑茶贸易一直长盛不衰。洞市老街的繁荣历明、清、民国三朝,延续了数百年。<div>  现在的交通发达程度早非当年可比。茶马古道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历史的记忆。洞市老街从此归于宁静。</div> <b>后记:</b><div><br> 过去,这里人流熙熙,马蹄得得,铜铃咚咚。如今,这一切随着历史的烟云消散殆尽,繁华不再。唯有老街人热情待客之道代代传承。老街入口右侧有一处“贺氏宗祠”。始建于乾隆,扩建于道光。祠内有人,自称姓贺。经允许,我入祠参观。应邀品茶。从闲聊中,对方得知我来自沅江。临别,即兴赋诗一首相赠于我。我很感动。谨抄录于下,留作纪念。<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洞庭秋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远望沅江入洞庭,深秋寒露果香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鸳鸯比翼浪花白,树影随风橘叶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瘦柳滩芦双起舞,斜阳鸿雁两相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桥飞赤岛流沙渡,且听渔歌唱晚亭。<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4.10.13.晚 益阳安化</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