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湘西香肠

胡广庆

<h5><b>《</b><b style="font-size:15px;">齐民要术》:“细锉羊肉,及葱盐椒豉,灌而炙之”。</b></h5><h5><b style="font-size:15px;">《事物绀珠》:“灌肠,细切猪肉料,拌纳肠中,风干”。</b></h5> 如果要说美食无国界的话,那香肠应该可作为一个有力的例证了。无论是西方的欧美,还是东方的中国,都有吃香肠的习俗。欧美的香肠,以肉糜加淀粉填充。中国香肠则以小肉块加香料制成。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比较倾向于中国式香肠。尤其湘西香肠,我以为是香肠中之佳品。 中国香肠至少超千年历史。在很久之前,世居深山的祖先们以打猎为生。他们时常有吃不完的肉。丢之可惜,保存又易变质。聪明的祖先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即用树叶将肉包裹,挂在树枝上,让水分自然蒸发。这样,成功地解决了吃不完的肉食的贮存问题。如果传说属实,那大约这就是香肠最初的雏形了。<div>  而关于香肠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则首推北魏。当时有一位农业专家贾思勰编著了一部《齐民要术》,第一次对香肠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云:“细锉羊肉,及葱盐椒豉,灌而炙之”。其次是明代《事物绀珠》。云:“灌肠,细切猪肉料,拌纳肠中,风干”。上述记载的,大概就是历史上的香肠了。</div> 经过不断演变,中国香肠衍生出各种制作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风味。有甜味的广式香肠,有辣味的川味香肠……。 湘西境内,香肠至少有两类制作方式。 花垣人制作香肠,是在冬至之后。选新鲜猪肉,肥三瘦七。手工切碎,大小不定,以能顺利灌入肠衣为准。依个人口味,加盐、花椒粉等调味;加少量苞谷烧(湘西地区用玉米酿制的酒)防腐、增香。拌匀后手工灌入肠衣。灌好后挂通风处自然晾干。即“及葱盐椒豉”、“拌纳肠中,风干”。<div>  灌制过程,是香肠制作成败的关键。两人协同,效果最佳。一人灌肠,一人用手向下轻抚肠衣,确保肉块均匀填充,以防堵塞而胀破肠衣。若肉块间隙空气淤积产生气泡,肠衣也有被胀破的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花垣朋友们会一边灌制,一边用缝衣针在肠衣各处不停扎孔。既保护肠衣,又让水分易于蒸发。</div><div> 风干之后,取下。切片。炒之,则腊味四溢,嚼劲十足。蒸之,则香酥软糯。</div> 永顺人制作香肠,其季节、过程与花垣这边大体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灌制好的香肠以烟火熏烤,促其水分蒸发变干。即“灌而炙之”。熏出来的香肠,颜色深红。食之,带淡淡的人间烟火气息。 “拌纳肠中,风干”也好,“灌而炙之”也罢。湘西香肠制作一直沿袭古法,已是确凿无疑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大寒迎岁末,隆冬寒意浓。此时,取下一段湘西香肠。水煮脱盐,切片爆炒,撒上葱姜蒜,做一个香肠干锅。满室生香,寒气全无。古人智慧化作美味沁入味蕾,回味悠长。 <b>后记:</b><div><b><br></b></div><h5><b> 湘西香肠是我喜爱的湘西美味之一。偶尔也曾泛起过写点相关文字之念,但都一闪即逝。上周,承花垣友人盛邀,让我亲历了香肠的制作全程,不甚感激。忽旧念重生。遂也以文字的形式,说说我认知里的湘西香肠。谨此记之。</b></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ff8a00">——2024.1.22.晚 沅江</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