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的错配确实是中国目前消费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 供需结构不匹配:研究表明,中国消费市场供需结构开始出现明显错配的时点是2006年前后。2007年以来,居民实际消费比潜在消费平均低约20%,即匹配供需结构可以给中国居民消费带来约20%的提升空间。</p><p class="ql-block">2. 收入分配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均衡导致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错配。老年人收入过高,因需求低而只能增加银行存款,造成金融膨胀,而需求旺盛的年轻人收入过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如果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有强消费能力的富人受到消费意愿的限制,有强消费意愿的穷人受到消费能力的限制。</p><p class="ql-block">3. 生存性支出占比过大:居民的生存性支出,如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占比过大,导致消费不振。居民必须先将大量的收入配置到这些生存性物品上,而只有在支付了“生存性支出”后,才能考虑其他消费支出。</p> <p class="ql-block">4、 消费者信心分化:不同消费群体信心与情绪出现明显分化,进而影响其消费支出、预期及品类结构。例如,Z世代、一线富裕银发族、三线富裕中老年明显更为乐观,而一二线新中产、农村中老年最为悲观。</p><p class="ql-block">5. 储蓄率提高与消费意愿降低: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历来很高,而近期的宏观经济压力却令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受到影响。股市与房市低迷,以及为遏制疫情蔓延而采取的措施,都为消费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6. 高质量供给不足:最终消费倾向低、高质量供给不足、供需错配是制约我国消费升级、内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高质量供给是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重要源泉,但目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7. 经济增长压力: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短期和中长期的双向压力,这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下降,从而抑制消费意愿。</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的错配是中国目前消费不振的多方面原因之一,涉及到供需结构、收入分配、生存性支出、消费者信心、储蓄行为、高质量供给以及经济增长等多个层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生存性支出、提升消费者信心、增加高质量供给以及稳定经济增长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