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总是能孕育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说湘西。总感觉湘西人很会做菜。不管什么食材,经他们随便弄一弄,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一道独具特色的美味。即便是一条我们司空见惯的鱼,他们用来作一番炸、炒、煮、焖之类的操作后,竟成了令人食欲大振的佳肴——苗鱼。 初尝苗鱼,是在2015年秋,湘西泸溪县。那年我们第一次到湘西工作。双休日,我们去白沙镇(泸溪县县城)拜访湘西友人。友人请我们到一家“仙泉鱼馆”,并很自豪地向我们推荐了一道别致的苗鱼干锅。五到六厘米见方的鱼块被油炸至金黄,将大量青椒段炒入其中。看之热气腾腾,只见辣椒不见鱼。闻之咸香扑鼻。举箸拨开青椒,夹鱼块入口中,皮脆肉酥,咸辣适中。作为一名常吃水煮鱼的益阳人,头一回知道新鲜草鱼居然可以这样炒着吃,令我大开眼界。从此,苗鱼的味道成了我舌尖挥之不去的记忆。<br> 泸溪县有座小镇,叫洗溪镇。从吉首往洗溪镇的半道上,有一处峭壁。峭壁之下有一股清泉流出,四季不绝。传说此泉是远古神仙点化而成,故当地人称此为“仙泉”。仙泉对面,有一农家鱼馆。其取仙泉烹鱼,亦以此仙泉命名,曰:仙泉鱼馆。此即湘西各处仙泉鱼馆(包括上文提到的泸溪县城仙泉鱼馆)的总店。再尝苗鱼,即在此仙泉鱼馆总店。2016年秋,我继续在湘西泸溪工作。有益阳领导过来慰问,安排在此处会餐。这一次我不但又一次品尝了苗鱼之美,而且目睹了苗鱼的烹饪。大块剁鱼,大盆腌制,大油煎炸,大锅炒鱼。最后大块朵颐。全程无不透着一种快意,一种湘西式的豪放。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后,溯沅江而上,夜宿泸溪白沙屈望村。当地渔民早已耳闻屈大夫忧国忧民的事迹,于是纷纷前来看望并以鱼肉相待。当夜,屈原与渔民们对酒当歌,大块吃鱼,大碗喝酒,吟成《九歌》绝章。屈原离开后不久,传来了他投江的消息,泸溪人们很悲伤。为纪念屈原,他们把那夜与屈大夫共进晚餐的鱼肉大餐菜谱保存了下来。因为湘西深山高湿,鲜鱼肉不易保存。为确保能随时吃鱼以缅怀屈原,人们将鱼肉腌制,然后以菜籽油炸熟存于坛中,随用随取。从此有了苗鱼。 历经漫长岁月,苗鱼渐渐从泸溪延及湘西全境,且演变出各种做法,形成了不同的风味。 湘西凤凰县的苗鱼以当地特有的一种稻花鱼为主食材。二、三两一条的稻花鱼剖腹洗净,腌制。再用油炸至八成熟备用。凤凰古城及各乡镇餐馆的冷藏柜里通常能看到这种半成品的苗鱼。需要食用时取出,和姜、葱、蒜、青椒段一起炒熟。或装盘,或做成一道小干锅。鱼有辣椒味,辣椒含鱼香,味蕾瞬间得到激发。<div> 而湘西花垣县的苗鱼,又有不同的特色。县城里也有一家仙泉鱼馆,主做苗鱼。但当地人说花垣苗鱼以麻栗场镇的最正宗,名列花垣三大美食之一(另两大美食是西门口性肠和团结镇乳猪肉)。</div><div> 麻栗场镇的苗鱼以鲤鱼为主食材。烹饪方式稍有点不同。苗鱼一般是干锅。但这里的苗鱼却有较多汤汁,这成为了一大特色。鱼肉之鲜,辣椒之辣,尽在浓浓汤汁之中。吃完鱼肉后,汤汁中若下入蔬菜、粉条、油豆腐等配菜,则既补全了营养,又让苗鱼的美味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湘西有一种用淡盐水浸泡至变酸的包菜叶,他们叫酸菜。用这种酸菜烧制的汤,叫酸汤。在麻栗场吃苗鱼时,必定会搭配一大盆酸汤。吃一块苗鱼,喝一勺酸汤。苗鱼生鲜,酸汤开胃,相得益彰,不失为一对绝妙组合。</div> 苗鱼不仅味美。对于湘西人来说更是某种载体。每到农历腊月接近岁末之际,湘西各处苗鱼馆都会人满为患。远赴外省务工的湘西人回到家后,都会与久别的亲友相约。然后找一家附近的苗鱼馆,尝尝久违的苗鱼味道,细品其承载的浓浓乡情。 <div><b>后记:</b></div><div><br></div> 以上闲话苗鱼,只就我个人经历之所及,如实述叙。既是“闲话”,必有很多遗漏。虽如此,我还是希望不了解苗鱼的人读了这些文字后,可管中窥豹。谨此记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4.1.14.花垣长乐</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