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侨胞之家在普济村成立

仰望都峤山

<p class="ql-block">秋天的阳光柔和洒落在田野上,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一条蜿蜒的乡村道路直通普济村委会的小院。小院既是蓝球场也是停车场。院墙上挂起了二条红色的条幅,“热烈欢迎海外华侨荣归故里”;“热烈欢迎普济村海外华侨荣归故里”。横幅内容都是一样,其中一条重点指明了是普济村的海外华侨荣归故里。今天我是特邀嘉宾参加普济村的海外华侨荣归故里活动。</p> <p class="ql-block">回归故里的这群华侨、归侨大部分我都认识。曾与他们一起拜过祖,一起吃过饭。每年的重阳节,华侨归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宗。人不能忘本,没有祖宗哪来的自已。每年的重阳登高拜山,是华侨回乡的高峰期,漂泊海外的华侨,看到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很是羡慕。如果国籍能自由改变,很多本地的华侨早就改为中国籍回归故里了。</p> <p class="ql-block">早年漂洋过海去谋生的第一代早已埋骨他乡,按中国人的传统,落叶归根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第一代老去的人,只能长眠异国他乡了。普济村里的归侨绍才夫妇、官声夫妇退休之后,每年往返于中国——泰国祭拜父母。五年前我曾参加过泰国勿洞华人的清明祭祖活动,认识了绍才夫妇、官声夫妇,按照他们的心愿想把父母的骨骸回葬故里,这仅是一种意愿,国与国之间的宗教信仰及政策是不允许的,而且他们兄妹之间也不同意,只能从父母的墓地里抓一把黄土回归故里,以示落叶归根。</p> <p class="ql-block">普济村最早漂洋过海的是封兴桂,1905年的某月某日,新婚之夜与新娘不辞而别,跟着“水客”下南洋了。在《广西人下南洋》的纪录片里我曾经写过一个《米唛藏信别娇妻》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升格到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第六季。</p> <p class="ql-block">翻开中国的近代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外敌入侵,民间造反,民不聊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相当苦。当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对广西影响非常大,随着大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被打散的游兵残勇流窜于民间,当地称之为“大洪贼”,“大洪贼”没有军需给养,唯有抢劫民间。百姓为了生存高筑城堡防御,因此容县各村庄筑有很多城堡。如杨梅有石岭堡,六祥堡,灵山有久荣堡,华兰堡,黎村有热水堡等等,据《容县志》记载全县有88个城堡,百分之九十的城堡都遭匪徒洗劫过。</p> <p class="ql-block">后来“大洪贼”被清军剿灭,一部分“大洪贼”从陆地边境凭祥那里逃往了越南,由越南漂洋过海去了东南亚,东南亚各国,总称为南洋。最早去南洋的人就这样产生了。早期逃去南洋的人,改朝换代后已没人追究,时间久了总得要和家乡报个平安,渐渐的就有人往来于南洋和大陆(中国)之间,这些人为家乡的亲人带上家书或一点手信(物品),书信中还有的写上付给家人的银两数字。最早付在书信中寄钱的信件称为“侨批”,收信人拿信件去到专门兑换的侨汇庄兑钱。</p> <p class="ql-block">注:侨批:在闽南语中称为“批”,意为“信”。它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广西容县等地。我曾经写过一篇《话说杨梅老圩侨汇庄》的文章,在百度可以查到。</p> <p class="ql-block">初始作为信者的人仅为传递书信而已,久而久之由信者衍生出了一种职业称为“水客”,“水客”从南洋带书信回大陆,而且书信中还有少量银两补贴家用,下南洋成为当时的另一条谋生之路。跟“水客”下南洋,其实是被“水客”贩卖到东南亚当奴隶。“水客”相当于人贩子,把大陆身无分文的男青年带去南洋,转手给南洋的某些矿山的业主当苦力,以劳力偿还路费,一般要为业主白干二至三年,才得以赎身,成为自由人。成为自由人后,很多容县人由马来西亚的矿工辗转来到了秦国勿洞开芭种橡胶,多年后拥有了自己的橡胶园,然后陆续回乡带兄弟叔侄,亲朋戚友去南洋。普济村老一辈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去南洋谋生的。从1905年至1949年将近半个世纪,往来南洋的人可以自由定居,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政策制度不一样了。在南洋的就入籍南洋成为了华侨,回来的人也不能再出去了,这些人被称之为归侨。</p> <p class="ql-block">归侨的性质各不相同,一种是在南洋干苦力没挣到钱的不愿去了,另一种是为了确保香火的延续,家长有意把孩子从南洋送回故乡。去在南洋生活的人一般子女较多,每家每户都有十个八个孩子。孩子虽多,为了确保香火的延续和保险起见,因此每家每户都有男丁,比较聪明的小孩被从南洋送归故里念书。普济村是个华侨、归侨、侨眷特别多的村庄。全村现有人口1627人,其中归侨、侨眷1253人,海外华侨华人1500多人。</p> <p class="ql-block">今天首个侨胞之家在普济村成立,(村一级)在展厅里的几位耋耄老者就是当年被送回故乡的男孩。他们不负祖望,很争气,看看展厅里的个人履历:</p> <p class="ql-block">普济村归侨封绍才</p> <p class="ql-block">普济村归侨封官声</p> <p class="ql-block">普济村归侨封绍柱</p> <p class="ql-block">泰国广西总会简介</p> <p class="ql-block">容县在南洋产生了很多侨领,历任主席封君晓、封明光、饶培中、封家正、封祖超、封嘉盛等荣誉主席。今天列举的主要是普济村里的华侨、归侨。</p><p class="ql-block">在与华侨或归侨的接触中,无论在故里还是在异国他乡,说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话。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贺知章那脍炙人口的诗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p> <p class="ql-block">桂系侨领封祖超</p> <p class="ql-block">东盟商界封面人物封家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