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期间我的大孙子在成都成婚,按传统,新婚后新郎要送新娘回门。这样我们有机会到孙媳家重庆开州区洪星社区吃孙媳回门的坝坝喜宴。</p> <p class="ql-block">刚下车就被浓烈地喜庆氛围拥抱。眼前,孙媳家门前国道边,一排大红灯笼下垂着几米长的大红婚庆条幅,象高大的迎宾仪仗队欢迎亲友乡邻前来赴宴;耳畔是欣喜欢快的乐声,不由得人的脚步更轻快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条幅和大门上的楹联,既是对新人的祝福,又表达了长辈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孙媳家门前的坝子搭了舞台,进行婚庆演出,坝坝宴摆在舞台后面社区的大坝子上。</p> <p class="ql-block">坝坝宴过去说“九大碗”。川渝地区历来有婚娶、添丁、做寿、建房等大事请亲朋乡邻吃九大碗的习俗。因为“九”是吉祥数,又与“久”同音,因而九大碗有天长地久、九子登科、九九长寿等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九大碗肇始于“田席”,主人犒劳在田间帮忙干活的亲朋,在地头聚餐打“牙祭”。后来田席打牙祭的菜品发展成“九大碗”的定式,聚餐场地也由田间地头转到堂屋或院坝里,坐八仙桌。这样聚餐的“九大碗”不仅具有仪式感,更有主人凝聚亲邻,活络人情的社会功能。赴宴来宾也往往增多,一次坐不下,要分为若干轮,每轮的菜品完全一样,因而又称“流水席”。</p> <p class="ql-block">九大碗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我见过人民公社时期大巴山农村吃九大碗时,方桌座位上放一张桐子叶,上的最后一道菜是肥砣子肉。客人把这砣肥肉放在桐子叶上包好带回家,代表主人对宾客及其家人的回敬。那时城乡居民少见油荤,视肥砣子肉为至宝。不象现在的人对肥肉敬而远之。</p> <p class="ql-block">如今乡村的九大碗或流水席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规模更大了,室内没有足够大的后厨和摆席桌的厅堂,只有放在院坝里甚至村镇的街道上,因而成为“坝坝宴”。这次孙媳家办的回门喜宴,从后厨到十几张大圆桌,都在社区的大坝子上。</p> <p class="ql-block">菜品也突破传统的“三蒸九扣”,在保留九大碗精华的基础上创新用食材。如孙媳家备的食材就有海味和鳝鱼等。(下图上,师傅正在剖鳝鱼)</p> <p class="ql-block">过去九大碗没有爆炒菜,因柴禾、煤炭火力不够。如今用煤气罐加鼓风机,坝坝宴上爆炒菜也难不倒厨师了。</p> <p class="ql-block">这次坝坝宴有中午和晚上两顿,午宴说是便餐,其内容已超过传统九大碗,晚宴是正餐,其丰盛的程度就更不用说了。每顿都有三轮,来宾在就餐前后可在孙媳家门前看民间艺术家的文艺演出。</p> <p class="ql-block">文艺演出有午场和晚场,分别由两个艺术家团队承担。节目以欢天喜地热情洋溢的歌舞为主,乐队虽只有架子鼓、电吉他和键盘手三人,但这些电声乐器加两个大音箱,让欢乐的歌声和器乐声直冲云霄,大有天地同喜之感。</p> <p class="ql-block">演出节目除现代歌舞外,还有川剧“变脸”等传统节目和带有“只此青绿”影子的古典舞蹈,这都是大众化的阳春白雪。过去吃九大碗不会有文艺表演的。</p> <p class="ql-block">每轮宴席开始都要放鞭炮,欢腾响亮的鞭炮声宣告开喜宴了!</p> <p class="ql-block">晚宴鞭炮响后,一对新人和双方父母,在回门喜宴主持人、德高望重的孙媳的二舅公(下图右一)带领下,站在社区房前台阶上向赴宴的亲朋好友邻里致谢,二舅公还发表了激情奔放言简意赅的祝酒辞,感谢所有来宾赴姪孙女的回门宴,又表达了对新人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二舅公又带着新人和亲家逐桌敬酒,新人向宾客送红包再次表示谢意。回门喜宴在相邻舞台传来的喜庆歌舞声中,高潮迭起。</p> <p class="ql-block">入夜礼花绽放(下图摄影:安全岛),礼炮声在夜空久久回荡,孙媳的回门坝坝喜宴又推向新的高潮,预示着新人令人仰望的灿烂未来!</p> <p class="ql-block">九大碗,我儿时吃过,由九大碗进化来的坝坝宴,这是第一次吃。与这次喜宴相关的一切不仅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尤其真切地产生了难以言表的幸福感。回门喜宴已过去好些天了,但赴宴过程中产生的幸福感不但没有稍减,反而愈发浓烈,于是写成这个美篇,表达难以抑制的幸福心情和对孙媳家亲朋的诚挚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