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有2100多年的发展史,历史悠久,古迹颇多。远的不去说,文城历经了四百余年兴衰,直到清末民初,才渐渐发展至文昌河两岸,形成了城市发展雏形。当时河道南岸上的一条小街称“便民街”,后改名“文南街”。我们今天就说说这条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它是文昌市的一条一公里来长的老街。这不是普通的街,而是承载着半部华侨海外创业的历史,见证了一代“南洋回乡客”对故乡的眷恋和反哺,展现了华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真实写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文城的城中心,蜿蜒的文昌河穿城而过,这条河就是民国文昌县长陈岛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开挖疏通河道,修建成了文昌河,多少年来造福子孙后代。河畔一侧是现代化的楼房,另一侧是一幢幢别具南洋风味的骑楼街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是华侨之乡,有12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的传统文化与异国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底蕴,这在文昌诸多的老建筑中充分凸显出浓厚的南洋风情。尤其我今天介绍的文昌城中心的文南街骑楼,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老街上的一堵墙一间房,甚至一砖一瓦皆是历史的传承,时代变迁的写照,成为了人们窥探当地历史文化的万花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即将走进文南街时,第一眼就被老街入口处牌坊所吸引,高大气派的牌坊矗立在街头,上面中央雕刻着“文南老街”以及文昌古称的“平昌”、“紫贝”字样在一左一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牌坊边上,一栋三层高的南洋小楼,名叫“望城楼”,非常的醒目,这里就是古街道的开端。望城楼也是整条街上最高的建筑,若在当时那个年代,站在小楼的阳台上极目远眺,整个文城的景象尽能收入眼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条文南街曾经是文城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旧时文昌有句俗话:“不逛文南街,就不算逛文城。”可见文南街在文昌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今的文南街,在文城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其商业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不容小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南老街很有特色,在海南省也是屈指可数的。街道由青石板铺就,两旁的骑楼建筑是由回乡省亲的华侨修建,呈现出南洋建筑风格,斑驳古拙。文城镇的政府机关就设在老街中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往往认为,一座具有历史沉淀的城市,必定是有一条古街古巷以它独有的建筑风格,给人们讲述这座城市的沧桑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其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底三部分,骑楼之间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街景是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窗口,也是一个民簇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体现。文昌的老街则是中原文化和南洋文化的完美交融和延续。轻轻地走近,透过年代的烟尘,这些街景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着昨天的繁荣和辉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南街在文城的地位,如同上海的南京路,海口的博爱路。文昌人对文南街有着不解的情结。“去番”返乡的华侨都要到此一游,以了却怀旧念乡之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南街的骑楼建设与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骑楼是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徜徉在整洁的文南街道上,两旁独具风格的骑楼建筑十分精美。仿佛置身南国他乡,如同行走在新加坡的“海南街”,南洋风扑面而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那斑驳的墙体,风雨侵蚀留下的道道痕迹,依然渗透出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街道两旁的骑楼,顶端的女儿墙当属骑楼最精美的部分,丰富多变的天际线条配上具有吉祥意义的装饰图案更是多彩多姿。尤其带孔洞的女儿墙、纷繁多姿的窗楣、壁柱和大量的浮雕砖刻花饰,中西合璧,变换万干,组合形成的独特建筑群体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它也承载了一段难以湮灭的南洋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后我国北影、长影、上影、珠影等多家电影制片厂,均选择文昌的文南街作为外景拍摄地,摄制了反映近现代题材电影,如《海外赤子》、《情天恨海》、《天涯怪客》和《台湾人的根》等十余部电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老街底楼为商铺,敞开的柱廊为人们遮阳挡雨,柱子外表大多带有简单的阴刻中式框纹。二楼和三楼为住宅,有极其纷繁的窗楣,壁柱上篆刻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浮雕花饰。还有狭长的木制百叶窗,独具南洋风格,别有一番风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店铺大多经营的是海南当地的特色饮食。如文昌鸡、抱罗粉、清补凉等。也有为生活服务的如服装店、鞋店、日杂店和照相、画像馆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绵延一公里长、300来间商铺的文南街,不寻常的是它传承了文昌华侨之乡的文化历史价值,也承载了众多海外文昌人的情感价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浓缩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烙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对于这条古街里的老街坊们,这条老街就是他们一辈子的生活记忆!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变化,老街每况愈下逐渐的失去往日辉煌,但他们始终都依恋着这条古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昔日,在文城镇老街的河畔,伴随着初升的太阳,文南街开始热闹起来了。出海打鱼回来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喝着“老爸茶”,眉飞色舞的谈天说地,品味人生百味。一幢幢南洋风情的骑楼在闹市中发挥着它的经济价值。如若此时您走过,不但能察觉到这侨乡过去的味道,还能感觉到文昌人的幸福指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针对年久失修和洪水的侵蚀损毁,文南街进行了彻底的立面改造。在保留原有骑楼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围绕“文化、博览、商业、旅游”的总体定位,挖掘地方特色,并以本土的手工艺品、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为主,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传统和现代相融、商业与文化结合,旅游和休闲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区——“南洋风情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南街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城发展的缩影。经过维修改造后的文南老街立面灰色的骑楼沿着青石板街道蜿蜒铺展,以“怀旧”的风貌重新亮相,受到了人们的喜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文南老街,一座高4.3米的白色纪念碑路过的游客都要仔细看看。只见碑文上刻有“2010年10月文昌特大洪水纪念碑,洪水最高水位达到4.3米。”2010年10月1日以来,海南省大部分地区遭强暴雨洪涝灾害。此次持续强降雨量之大、面积之广是海南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据统计,此次强降雨使海南16个市县受灾,全省1160多个村庄受淹,160余万群众受灾,紧急转移21万余人。文昌降水1188.3毫米,洪水最高水位达到4.3米,二楼以下的房屋被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道光年间重修。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五开间,共15米,进深三开间共7米。乾隆庚寅年,云于炳为“明孝悌”建“积庆祠”,祠内设文昌阁,祀文昌神,“佑文运”。祠早已被毁,现仅存“文昌阁”和咸丰八年的碑刻《积庆祠文昌阁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文南街中段文城镇政府的大门上,还依旧保留着“文革时期”红色的革命标语,虽然已经斑斑痕迹,但在文南街上与西洋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如此地耀眼。每每游客路过,总要在此驻足观看,拍照留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文昌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心也逐渐向外扩展,文南街渐渐成了人们怀旧的老街巷了。街道一侧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眼球,讲述着年轻人弃家荡产下南洋打工的辛酸故事,在国外经历各种磨难,事业有成后衣锦还乡建设家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雕塑的内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国外经历各种磨难后衣锦还乡。30多个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场景选择不但有华侨之乡的“侨”味,也有椰子之乡的“椰”味,还有文昌鸡味。幼年时吃椰子、卖椰子、种椰子,少年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打拼创家业,打响海南鸡饭品牌,事业成功荣归故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华侨有着浓厚的乡情观念,下南洋谋生,不带妻室,不背祖宗牌,两手空空而去,只要有积存就回家省亲团聚,投资置业,年老了还乡安度晚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人喜欢的“盅盘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华侨在外谋生打拼创家业,勤劳奋斗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之乡”铜雕,形象地描绘了文昌人民注重教育的场景。文昌是书法之乡,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祝嘉的故乡。受他的影响,文昌人书法教育蔚然成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椰子之乡”。反映了椰乡人从小对椰子情有独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下南洋打工,经历各种磨难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文南街上,这一组组系列雕像“诉说”着文昌华侨下南洋的故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情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是一个地处海南岛东北角的小众城市,现在发展成为了航天城。岛上旅游被三亚和海口抢了风头。但就是这么一个小众城市,却蕴藏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景致,只有深入到其中,才能感受到它不一样的韵味与魅力。朋友,介绍了这么多,您就不想来文昌探寻一番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