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瓯市志(1989-2005)》“涉史部分”置疑(原创 /连载之一)

大观建州 吴传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安书院,朱子中年曾经常在此讲学。”朱熹1200年过世,建安书院创建于1238年,朱熹真有这番神力?“在艮泉井的左侧,有一株大樟树,为朱熹所种。”记得那棵大樟树才300多年树龄,朱熹真会穿越时空去种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友人办公室随手翻开2020年出版的《建瓯市志(1989-2005)》(下简称《市志》),见946页,竟蹦出这两个“异象”。志书还可这么写?出于好奇,我借来读。于“涉史部分”,读出许多困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将置疑胪列如下(只列页之“数”,均省去“页”;正文前有标页码所属,正文始径直标示页码“数”),并粗略辨析,权作抛砖,以引对建史感兴趣者、专家学者研讨、评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所谓“闽国古都”</b>(《市志》:扉页后1、2、3、26、27、62、92、112、152、162、192、234、272、308、328、356、370、390、432、484、510、528、568、586、606、624、672、706、734、754、798、836、870、886、93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闽国为五代十国之一,乃王氏据闽所建。唐景福二年(893)王潮入福州城,自称福建观察使留后,随后唐廷授予都团练观察使。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被封为闽王,都福州。后唐长兴四年(933),王延钧即位皇帝,国号大闽,仍都福州。无疑,闽国都城在福州。王审知病故后,几个儿子闹不团结,互相攻讦,内乱迭起,福州与建州成了两大战场。王延政于后晋天福八年(943)2月在建州“称帝”自立“殷国”——从闽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小割据政权,正史并未认可其“国家”或“王国”地位。后晋开运二年(945)正月,王延政胜出,掌控原闽国辖地,改殷复闽。《福建编年史•第一编由开闽至唐五代》记:“(945年)正月,闽旧臣请王延政归福州,改国号曰闽。延政以唐兵未退,战事急迫,无暇迁都,命从子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纪昌都督南都内外诸军事,镇福州。”康熙《建宁府志·卷之四十八·杂志四拾遗》“王延政”条中所载与编年史相仿。显然,按“礼统”王延政当去闽国都城福州举办个就职礼上任,可南唐兵逼近,他脱不开身。这年八月,南唐军攻克建州,闽国亡,建州归属南唐。显然,“闽国古都”在福州,并未在建州(今建瓯)。建州(今建瓯)只是“殷都”,但因“殷国”不具“国家”或“王国”属性,也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2.所谓“八闽首府”“素称‘八闽首府’”“第一府”“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建瓯素称‘八闽首府’的历史由来及其文献依据”“建宁府是闽域历史上第一个晋升为府的行政单位”“建瓯是当之无愧的‘八闽首府’”</b>( 《市志》:扉页后1、插图8、2、4、26、27、28、62、92、112、152、162、192、234、272、308、328、356、370、390、432、484、510、528、568、586、606、624、672、706、734、754、798、836、870、886、938、947、94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点“百度”查找“全国首府城市面积(或人口或GDP等)排名”,查找“中国31个省的首府”,跳出的一大串城市名中怎么没有建瓯?当然没有。建宁府是宋代福建成立最早的府能不能称“首府”?当然不能。理由:其一,“首府”是个固有名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其“首”字无“时间最早”之义;其二,全国史学界及各地从未将某省最早设置的府称“某省首府”,因人们清楚这个“固有名词”的用法(这类似固有名词“首都”,其“首”字亦无“时间最早”之义);其三,通常将省城(含自治区、州政府所在城市、国外州政府所在城市)称首府,建瓯显然不是省城。再者,也不宜称“第一府”,因这样容易产生歧义——理解为“最重要的府”。说建宁府是“福建最重要的府”,那么福州府呢?再者,也并非“素有‘八闽首府’之称”,而是近二三十年来有人叫起来的。再者,就时间而言,福建最早设置的府为闽国时的长乐府,设于龙启元年(933),治地在今福州。(闽国并非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但因正史认可,故其设置的长乐府也得认可。这正如东吴并非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但因正史认可,故其设置的南部都尉府、建安郡也得认可。)再者,先设于侯官的东部都尉府(后改南部都尉府),后迁建安的南部都尉府,主要是军事机构,与政区设置中的“州府”之“府”不同,不能混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3.所谓“建瓯市……美称芝城,别名富沙”“雅称芝城,别名富沙”</b>(《市志》:扉页后1、插图6、2、3、26、62、92、112、162、192、568、234、272、308、328、356、370、390、432、484、510、528、586、606、624、672、706、734、754、798、836、870、886、938、95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熟读方志、相关古籍及古人的诗文,把握建瓯历史沿革、变迁,了解传统,了解古人行文习惯,便容易理清:富沙、西瓯、建安、建州、建宁,均为建瓯古称;芝、芝城,为建瓯(城)别称。正如福州古称晋安、三山、长乐、闽州、泉州等,别称榕、榕城。美称,指赞美的称呼。譬如,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美称。譬如,建瓯有“竹海粮仓”“笋都竹乡”之美称。雅称,指美称、素称。如酒雅称碧蚁、玉液、天禄等。如月亮雅称金轮、玉盘、银钩等。(这本属基本常识,稍稍留意,便容易区分什么叫古称,什么叫别称,什么叫美称和雅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4.所谓“闽源”</b>(《市志》:插图8、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所说建瓯是“闽源”(含闽之源、闽源文化、福建之源)是错误的。其理由:其一,福建史学界、学术界从未界定福建有个“源”,或“源”在哪里;其二,全国各省从未见哪个地区说自己是某省之“源”,这既遵循了史学常识,也是传统文化谦和的体现;其三,建瓯历史厚重,文化灿烂,但并无证据表明是福建之“源”,更不能自己“认定”是福建之“源”;其四,一般地命名个“文化品牌”,大都冠以“地名”“域名”“国名”“朝名”等,如“中原文化”“徽州文化”“藏文化”“客家文化”“敦煌文化”“楚汉文化”“秦汉文化”“闽越文化”等,而从未见有“某省之源文化”,即“×源文化”之表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5.所谓“第一州”“闽之第一州”“建州治城(闽域最早、最大的州城)”“唐置第一州——建州”</b>(《市志》:插图8、4、2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陈永定年间(557-559),在晋安郡治地(今福州)设置闽州(随即改丰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立州。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记:“陈,武帝永定初,属闽州,后属丰州。”徐晓望《福建通史》说:“陈朝建立之初,又别置闽州,不久后又改成丰州,州治设在晋安郡。于是福建开始自成一州,这是福建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建置沿革。”《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于“南朝陈,丰州”图中注:“南朝陈增置丰州,统领晋安、建安和南安三郡。”可见,福建第一州在闽县(今福州),并未在建安(今建瓯)。唐武德元年(618),唐廷在福建置建州,州治置于闽县(今福州)。四年后的武德四年(621),建州州治迁至建安,州衙设于城南覆船山下(光孝寺后)。武德五年(622),设丰州,治南安。武德六年(623),置泉州,治闽县(今福州)。可见,唐置第一州在闽县(今福州),并未在建安(今建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6.所谓“建安郡统辖全闽长达300余年”</b>(《市志》:插图8、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建安郡设置于吴永安三年(260),隋开皇九年(589)因机构改革被撤,历时329年。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地置晋安郡,郡治在侯官(今福州)。建安和晋安开始第一次南北分治,福建早期两大区域形成。梁天监元年至十八年(502-519),设梁安郡(南安郡。今泉州),闽南分立。福建形成了闽北、闽东、闽南三大区域。建安郡统领全闽22年,与晋安郡(福州)并立220多年,与晋安郡梁安郡三郡并立70多年。可见,说“建安郡统辖全闽长达300余年”是错误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7.所谓“五凤楼(俗称鼓楼)”“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b>(《市志》:插图9、35、332、1000、1002、10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古代城市大都建有钟鼓楼。建州(今建瓯)鼓楼的前身乃建州子城正南门上的谯楼。子城“意必置州时所创,以卫州治者”(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之二十·古迹》)。唐建中元年(780),州署从城南迁建至城北旗山,也就是说,子城大抵这时候创建的。那么,鼓楼(谯楼)大抵也是这时候创建的。闽国时,王延政据建州自称“帝”立“殷国”,将唐代子城南门谯楼改称“五凤楼”——立“殷”称“帝”改“五凤楼”说到底是场“闹剧”。“殷国”只存在两年,“五凤楼”的“使命”也只这两年。当述说王延政这段历史时,可扯上“五凤楼”,如实述说,但不宜说“五凤楼”俗称鼓楼。780年至今1240多年,这座建筑的身份是鼓楼(谯楼),怎能因了两年的“小插曲”而改变呢?再者,五凤楼为帝都所有——宫城正门形制。王延政小割据政权所在的建州不是帝都,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五凤楼”。闽国都城在福州,福州可称闽都,但从未称帝都。“殷”所在的建州(今建瓯)能称帝都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8.所谓“建宁府孔庙,被誉为‘东南伟观’”“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b>(《市志》:插图13、3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所说建宁府孔庙,乃建宁府学学庙。明永乐元年(1403),建宁府学从通仙门内迁建至黄华山南麓,即今建瓯孔庙一带。随后明代重臣杨荣受请撰写《重修府学记》,记述了府学择新址、筹划、施工、规模等情况,赞:“信乎东南之伟观,而他郡莫及也。”显然,“东南伟观”赞的是整座建宁府学,而不是仅仅指“建瓯孔庙(文庙)”。建州州学建于北宋宝元年间(1038-1039),南宋建州升建宁府后,州学改称府学。明永乐元年(1403)迁建后,清顺治五年(1648)清军屠城焚毁。顺治八年(1651)重建。后来多次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罢科举,府学“闲置”。民国六年(1917),文庙管理员拔贡黄润募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为县立医院、林业森工医院、物资局等单位办公用房,学舍大部分被撤除改建。1984年组织抢救性修缮,仅文庙部分得到恢复。这样的历程,何以体现“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福建现列入“国保”的文庙(孔庙)有福州、泉州、漳州、建瓯、漳浦、仙游、永春等7座。网络上可查阅到的资料说福州文庙占地面积7552平方米,泉州文庙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漳州文庙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瓯文庙占地面积4688平方米(《建瓯古建筑》一书记载也是这个数)。显然,建瓯文庙(孔庙)并非全省规模最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9.所谓“光孝寺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福建佛教界素有‘南有开寺,北有光孝’的说法”“光孝寺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b>(《市志》:插图14、3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其一,福建最早的5座佛寺是侯官药山寺和灵塔寺、怀安绍因寺、建安林泉寺(开元寺)、南安延福寺,均创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而光孝寺创于陈永定二年(558),显然,不是光孝寺最早。其二,要了解历史上福建各座寺庙的面积,并作一一对比看哪座规模最大,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现今呢?光孝寺占地面积约四十亩;从网络上查找,泉州开元寺占地面积约117亩、福州雪峰寺占地面积约110亩,莆田广化寺占地面积约48亩……看来,现今建瓯光孝寺不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其三,“南有开元,北有光孝”,这8个字是1987年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林麟即兴所题,并非 “素有”“自古就有”——不是历史上就有这么说,也不是福建佛教界有这么说或素有这么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0.所谓“铁井栏,现存两侧的房屋多为明清两代所遗的传统民宅和宗族祠堂”</b>(《市志》:插图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辨析</span>:清顺治五年(1648)四月清军屠城焚城,全城焚毁,故建瓯城现找不到清代之前的房屋。铁井栏的房屋也一样,现存的大都是清代或民国时所建,找不到明代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