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 </p><p class="ql-block">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正月初八九后,各村腰鼓队便开始了拜年活动”,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p><p class="ql-block"> 安塞腰鼓参加者一般为男性,分为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路鼓,即行进中边走边打,姿势有双手缠腰、跑跳步、倒踢场及单过街、正八字、倒八字等;另一种是场地鼓,在广场、舞台及指定地点表演,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八人杂打等,队列有三角马八鬃等,变化奇妙。表演者都是当地农村小伙子,二人、五十人、上百人不等,视表演场地而定。小伙子把鼓固定在腰间,两手执鼓槌,在大鼓、大锣和铜铙的伴奏下,左蹦右跳,跃上腾下,生龙活虎,意气风发,令观众眼花缭乱,充分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那种 “能劲”、“虎劲”、“蛮劲”,显示了陕北高原农民的炽热情感,是健与美的凝聚和爆发,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 那年随闽江国际摄影俱乐部到安塞高家峁村参加社火民俗活动,头一回拍摄安塞腰鼓,与朋友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