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 廖庆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甲辰年的国庆佳节,在参与纪念右江农运领袖韦拔群诞辰130周年相关活动间隙,应弄沙籍烈士后人黄日泽先生的盛邀,我幸临一直记挂着韦拔群率领刚改编的右江独立师师部及61团整训备战的弄沙峒,瞻仰革命先烈,感悟英烈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日午间的太阳热情奔放,让镶嵌于军旗上“弄沙红军山”的牌子愈加鲜艳夺目。峒门“迎宾广场”劈山而建,迎面是登山的“红军路”,左侧为人工开凿的“弄沙隧道”。登上小平台,举目四望,环山葱茏叠翠,大自然的轻声细语在这曾经硝烟弥漫的山岗悠然回荡,处处折射出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陡坡缓步而行,宽约4米的“红军路”峰回路转,拐角处修建有“雕像园”,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21师领导人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黄举平、陆浩仁等的塑像,栩栩如生,我们对视无语,只有细细品读和默记各人的简况。再往前百来步,便是岔路口,左边是s形折往山坳的“战场工事”步道,右边是193级台阶的“红军亭”。</p><p class="ql-block"> “红军亭”建在弄沙峒最高峰独龙岭的顶端,亭高7米有余,双层六角,重檐高翘,覆盖着碣色的琉璃瓦,古色浓重,气势磅礴,尽显红军的英雄气概。置身于亭阁台榭,俯视曾经战火纷飞、杀声震天的弄沙峒,追思当年师部特务连副连长黄绍金身先士卒,没日没夜带战士们在此站岗放哨的情景,他们敏捷攀爬的身姿、时刻警觉的火眼金睛,似乎还在山间闪现。当年那棵鹤立鸡群由哨兵摇动树枝传递敌情信号的乔树,如今挺拔参天,暮色苍茫,穿越了烽火连天的岁月,片片叶子都在诉说那段历史的沉重!此时此境,“红军亭”成了活生生的历史课程。</p><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下台梯后,我们转上四五百米长的“战场路”。转角处立有“红军初级指挥员黄绍金”的简介牌。叙说黄绍金是东兰县三石镇泗爷村外弄沙屯人,1901年12月3日生,1926年11月任泗爷乡农民自卫队队长,1929年8月参加攻打太平区(今三石)民团的战斗;是年冬,经黄举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春任中共泗爷乡支部书记。1931年8月,红七军21师改编为右江独立师,机智果敢的他,被任命为师部特务连副连长。随后,韦拔群率右江独立师61团和师部直属队800余人到弄沙峒一带扎营休整,黄绍金率领连队担负师部的警卫、侦察、纠察和作战物资、军饷筹集等工作。期间敌人欲进犯泗爷根据地,他率部在弄眼坳阻击并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为坚守东山革命根据地,他带领东山根据地军民在山坳修筑石墙,在险隘修筑工事,在山道崖顶安装石架、石床,在岩洞设宿营地,在高山崖脚建立兵工厂,利用山区有利地形与敌周旋,开展游击战,坚决阻滞敌人的围剿。1932年10月19日,韦拔群因叛徒韦昂杀害牺牲于西山响刷洞;12月23日,陈洪涛因叛徒王廷业出卖被俘在百色就义。至此,右江独立师解体。黄绍金化悲痛为力量,坚定革命信念,在泗爷一带秘密联络党员,开展地下武装斗争,组织成立东山抗日救国会。1936年3月初,中共黔桂边委书记黄举平派代表到东山弄芽峒秘密开展重建党组织活动,黄绍金受命重新负责泗爷一带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作。当月6日,他在返回泗爷途中,被反动民团80多人围追至山坳,无路可走的他,滑下悬崖,爬上一蔸老树隐蔽,被敌人乱枪射中跌落山崖壮烈牺牲,年仅35岁! </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往山坳踱步,沿途修复陈列有当年的战场工事——红军秘密兵工厂、红军秘密宿营地、红军秘密指挥所,当年御敌的石门坳卡、石架石床等,再现得惟妙惟肖。路边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工事,似乎都在静静地倾诉西山、中山、东山乃至整个右江革命根据地极其艰难的战斗故事,我们行走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响之上。睹物思情,触摸过往,我们油然而生对时代的感慨,对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付出生命的先烈们的无限敬仰,更有对未来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翘首以盼。山风轻拂,鸟语花香,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呼吸都闻到了勇士们的气息,每一次凝望都充满了深沉的拷问! </p><p class="ql-block"> 此时,弄沙屯的乡亲们已弄好丰盛的午饭,催促我们去用餐了。</p><p class="ql-block"> 落座后,首先享用地道的小米饭、南瓜汤、红薯干粮“红军套餐”。随着酒过三巡,来自邕城的厅官覃武先生即渐入状态,不时豪言壮语。他以为参观的行程已结束,招呼打道回府了。演员出身的伟俊兄弟声情并茂说:“且慢,好戏还在后头,我们还要到‘红军园’安营扎寨!”</p><p class="ql-block"> 客随主便。循着主人的引导,我们向村前走去。弄沙屯十来户人家,沿山脚而建,户户是洋楼,两行排开。走出小村,眼前是方圆约两三百亩的盆地,石山把村庄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似乎与山外决绝了。欲眼望去,全是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地无三尺平,尽是坑坑洼洼。田地里种有一大片的小米,黄澄澄的谷穗,把穗杆都压弯了,正“笑眯眯”的等着村民去收割归仓,空气里弥散着谷香。遍地的南瓜,横七竖八,金黄相间,衬托出一片祥和的天地,无声的告诉人们烽烟已经远去。正当我们陶醉在这人间仙境中时,眼前突兀出现“红军园”巨牌。</p><p class="ql-block"> 入得园来,园中有园。那红军营房、红军操场、红军泉、中共东兰中心县委临时办公处,等等,都是依照当年右江独立师61团和师部直属大队在此驻扎整训期间的设施模样复原兴建的。增添的无名英烈纪念墓地、红军将领塑像、纪念碑、怀英亭等,充满着后人对牺牲英烈的无限怀念。园中还陈列有东兰籍文人墨客焕峰、恒泽、伟俊等的诗文牌刻。漫步“红军园”,每一件物品无不是红色的印记,每一个脚印都述说红军英勇战斗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在弄沙峒的黑石林里,修建有黄绍金烈士之墓,那是当地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的阵地里抢回他的尸体后秘密掩埋的。如今在这松青柏翠的幽静之地,烈士睡得很安宁。</p><p class="ql-block"> 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卷册,弄沙峒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大革命和红军成立时期,韦拔群创立的西山革命根据地,由西山、中山和东山(简称“三山”)组成,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而弄沙山处于“三山”的金三角地段,东面翻过一座山便是红水河,进出大同、长乐、都阳、古河一带,西、北、南面与凤山、奉议(今田阳)、恩隆(今田东)等县相交,拥有回旋余地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1929年12月11日,韦拔群率领以东兰、凤山为主体的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一路军参加百色起义,编入红七军第三纵队,韦拔群任纵队长,纵队部设在东兰县武篆魁星楼,傍靠西山,开辟东兰、凤山中心根据地和创建苏维埃红色政权。</p><p class="ql-block"> 1930年4月中旬,红七军政委邓小平从河池县长老村前往东兰,经坡豪渡过红水河从苏托上岸,取道泗爷一带山区小路来到武篆与韦拔群会合,直接领导东山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争。是年10月,正当右江苏区和新生的红色政权不断巩固发展之时,红七军主力第19师、20师奉命转战闽赣中央苏区,韦拔群任师长、陈洪涛任政委的第21师,率部留守右江苏区,抗击桂系军阀和地方民团武装。</p><p class="ql-block"> 1931年3月间,桂系军阀为了肃清内患,摧毁红色革命根据地,遂不惜“繁费浩饷”,急不可待地纠集三个正规团、一个特务连、两个杂牌团、一个绿林支队及十几个县民团,共1万余兵力,由桂系第七军副军长兼21师师长廖磊任总指挥,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穷凶极恶地展开对东凤革命根据地进行大“围剿”,妄图一举消灭红21师,灭绝右江革命武装力量。 </p><p class="ql-block"> 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等师党委班子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冷静分析敌情。认为我红21师虽然只有2000多兵力,敌我力量之比敌人占绝对优势,但我方是正义力量,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敌军远道而来,深入山高林密的险要地区作战,人地两生,缺乏后援,难以持久作战。于是,决定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坚壁清野,分兵把守,以游击战为主,分散击破敌人,以逐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标。</p><p class="ql-block"> 随后,由副师长黄松坚率领师直属部队一个连、61团第3营和62团在恩隆七里区的乙圩至百色的龙川一带,阻击敌沈玖成、阚维雍部;由63团团长廖源芳率领该团的第1、2营和师部特务营第3连,在凤山、凌云一带与黔军周旋,牵制黔军和凤山民团的活动;由师部参谋黄大权率第61团第2营到东兰长江一带监视凤山方面来犯之敌;由韦汉超率63团第3营在都邑区阻击石化龙民团;韦拔群在武篆、西山领导群众坚壁清野,把粮食牲畜、家禽搬进西山弄场,把兵工厂搬进西山弄京村。同时,还组织师部工作人员把红21师师部、中共右江特委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机关从乙圩搬到峰峦重叠、地势险要的西山弄索洞,以此地作为反“围剿”斗争的指挥中心,由韦拔群率领师部特务营第1、2连驻防,指挥全局作战。 </p><p class="ql-block"> 此时,桂系军阀已完成对东兰、凤山根据地的层层包围,廖磊指挥部已进驻西山根据地的南大门——盘阳,迫不及待地促使红军与其决战。谁知,我根据地军民已空室清野,敌军连红军主力的影子也找不到,决而无战。</p><p class="ql-block"> 廖磊恼羞成怒,于3月23日在东兰县城召开军事会议,营级以上军官和各县民团司令悉数参加,部署以西山、中山、东山为进攻重点的“分区搜剿、挨峒攻打”的方案,由民团打头阵,桂军主力步步为营,以黄金白银为奖赏,以捉拿红军将领为目的,妄图把红军一网打尽。 </p><p class="ql-block"> 会后,廖磊率指挥部移驻武篆,指挥部队从武篆、兰木、甲篆和坡月4个方向进攻西山。一时间,西山大地炮火隆隆,浓烟滚滚,生机勃勃的根据地,在敌人的蹂躏之下,到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p><p class="ql-block"> 4月初,韦拔群针对西山红军弹药缺乏,武器低劣,兵员不足的实际情况,决定“放敌进山,不再阻击”,把部队分成若干小组绕到敌后游击歼敌。我21师特务营营长黄世新奉命率队于西山弄友洞伏击,打死打伤押运粮食的敌兵数人,夺得敌军从田州运来的几十担粮食和菜类,致使廖匪军粮菜供应不上,吃喝困难,加上人困马乏,病疲交加,土气日益低落。敌团长沈玖成给第4集团军总部的报告中哀叹:“红军三五成群,窜匿山洞,聚散无常,所派侦兵,多被杀死,鲜有回者,恐非短日能肃清。” </p><p class="ql-block"> 至4月中旬,敌人的三路“围剿”,左右两路被击溃了,而廖磊亲率的中路,变成了孤军作战,又处处挨打,陷入被动,弄得廖磊一筹莫展。5月,桂系头目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与广东军阀陈济棠互相勾结,联合反蒋,急电廖磊所部主力撤出东凤根据地,开往田州到平马集结,待命出发讨蒋。于是,廖磊得以“脱身”,留下罗活团和余剑鸣团在东兰、凤山驻防,改“围剿”之计变为“围困”之策,桂系军阀对东凤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暂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1931年7月中旬,北上转战的红七军主力,在江西于都县桥头镇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随后红七军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建制。鉴于此,中央军委决定将红七军21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亦称右江独立师)。 </p><p class="ql-block"> 8月初,中共两广省委特派员陈春霖(化名陈道生)代表中共中央南方局赴右江地区向红21师党委传达中央军委的决定。当时,南宁至百色尚未通汽车,留在右江地区的红21师又处于隐蔽状态。陈道生打扮成理发师傅,走村串寨到处打探,历尽艰辛险阻,终于在恩隆(今田东)七里区找到红21师政委陈洪涛。随后两人一起到东兰县的西山弄莫洞会见韦拔群。随后,右江特委在西山弄京村弄岩峒召开会议,陈道生传达中共中央关于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整编红21师、改组地方政权等重要指示。</p><p class="ql-block"> 为及时传达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当月中旬,中共右江特委、21师党委在东兰县兰泗区泗孟乡的丘八村召开右江特委扩大会议,东兰、凤山、那地(今属南丹)、恩隆、都安、凌云等县党委和部队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p><p class="ql-block"> 会上,陈道生传达说:“根据各种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已经决定把红七军第21师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亦称右江独立师),下属部队编制基本不变。同时,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右江苏维埃政府改为右江革命委员会。” </p><p class="ql-block"> 由此,会议决定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宣布红七军21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又称右江独立师),韦拔群任师长,陈洪涛任政委,黄松坚任副师长,黄大权任参谋长,陆浩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团,韦菁任61团团长,黄松坚兼任政治指导员;滕国栋任62团团长,黄书祥任政治指导员;韦国英任63团团长,蓝志仁任政治指导员。同时,决定把右江苏维埃政府改为右江革命委员会,由黄举平担任右江革命委员会主席。会议还分析右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形势,提出在右江的红军部队必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外线打游击的主张。 </p><p class="ql-block"> 会后,陈道生随同陈洪涛、韦拔群、黄松坚率师部直属队和61团共800余名指战员从西山到东山的麻品峒、弄沙峒一带休整。一时间,弄沙峒人欢马叫,部队驻扎了一个多月。其间,韦拔群一方面组织总结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反“围剿”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一方面整训队伍,补充给养,提振了士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弄沙峒成了独立师整编后第一个落脚点,在右江独立师生存和发展上起到了非常特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打开反围剿新局面,黄松坚于9月中旬率61团从东山弄沙峒东渡红水河,取道板升、隆福山区,袭击都安县九顿圩(现大兴)团局,歼灭“还乡团”二十多人,缴获各种枪支数十条,子弹千余发,其他物资一批,成了弄沙峒整训后取得的第一场胜利。</p><p class="ql-block"> 11月中旬,桂系军阀又对东凤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二次大“围剿”。他们调集桂系第七军余鸣剑团、罗活团和特务营,联合盟军张发奎第4军的3个团,纠集民团武装,共8000多兵力,向中共右江特委、独立师指挥机关所在地西山区域展开猛烈进攻。</p><p class="ql-block"> 是时,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能够直接指挥的右江独立师及地方革命武装不足1000人,分散在西山、中山、东山、板升、扬州、岜暮及凤山的几个要点抗击敌人,敌我力量相差四倍之多,此次反“围剿”斗争极其艰难。 </p><p class="ql-block"> 11月底,敌第4军张发奎的沈玖成团在余剑鸣团配合下,气势汹汹地开进西山“搜剿”。他们采用长期封锁与短期攻击相结合的办法,企图把驻西山的红军部队困死在山里。面对险恶的局势,中共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在西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反击敌人“围剿”的战略和措施,决定跳出敌人包围圈,向外发展。为了韦拔群的安全,黄松坚派黄举平护送他转移到中山山脉的弄令、弄伞、弄腊等山弄隐蔽。黄松坚则指挥部队分散成小分队,避开敌人主力,在千山万弄、峒场坳口之间与敌周旋转战,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相机歼灭敌人。敌人在西山始终找不到红军部队决战,气急败坏,就对各地红色据点军民实行大规模屠杀。罗活团攻陷东兰红水河东岸的据点后惨杀500多人,在那平寨把290多名男女老少全部枪杀,弄沙一带村屯全部被血洗一空。</p><p class="ql-block"> 势不两立。1932年8月初,桂系军阀第七军军长廖磊又率万余兵力,向东凤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采取“军事经济政治并进”的办法,叫嚣“木头要过火、石头要过刀”,妄图一口吞掉右江独立师。在军事围剿的同时,他们还到处张贴告示,分别以1.4万块和7000块光洋,悬赏捉拿师长韦拔群和政委陈洪涛。此时西山根据地外围据点相继失守,指战员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只能化整为零,61团被迫分解为10个杀奸团和3个独立营,潜伏各山洞。</p><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初,廖磊又亲率第7军的第56、57和61团围剿西山,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法,逐山逐村地搜查,同时还把各村的群众都集中圈住,不准私自外出。在敌人的围困下,韦拔群、陈洪涛相继牺牲,曾经轰轰烈烈的西山、东山革命斗争黯然中断……</p> <p class="ql-block">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牺牲在东山根据地的红军战士达561人,其中泗爷村47人、弄沙屯7人,他们成为东山的英灵!</p> <p class="ql-block"> 弄沙山,英雄之山!弄沙峒,英魂长存!</p><p class="ql-block"> 历史并不遥远,感知过去,才会珍爱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来到这座承载过鲜活生命又凝固烈士鲜血的弄沙山,请不要只顾观光揽胜,请稍为停下脚步,去领略这片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红色文化,一点点感知红军指战员的铁血豪情,毕竟,这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内涵饱满,光芒闪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廖庆堂,广西东兰县人,壮族;出版有《根是一条河》《韦祖珍将军传》《姜茂生传》《覃国翰传》《韦国英传》《黄松坚传》等著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政协河池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委、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一级调研员。</p> <p class="ql-block">弄沙红军亭</p> <p class="ql-block">弄沙屯</p> <p class="ql-block">廖庆堂出版的开国少将《覃国翰传》</p> <p class="ql-block">廖庆堂出版的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廖庆堂出版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廖庆堂出版的《韦祖珍将军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