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两堂语文课,恰似两幅绚丽画卷,于脑海缓缓铺展。“关键词”在这两节课中频繁闪现,查找、圈画、理解、朗读关键词,共同奏响了语文课堂的美妙旋律。</p><p class="ql-block"> 《少年中国说》一课上,老师抓住十多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情感,特别是抓“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时,老师精心设计任务,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国少年”一词明晰了中国少年作为国家新生力量应有的朝气与进取,责任与担当。从“少年中国”一词领略了国家充满活力、不断前行的蓬勃形象。倘若教师能增添更多让学生说说、议议的环节,相信学生定能收获更深的感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愈透彻。</p><p class="ql-block"> 执教《坐井观天》的老师同样多次巧妙运用了关键词教学法。在理解“井沿”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找井沿、将小鸟置于井沿上、把青蛙送到其应在位置,在指一指、放一放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青蛙在井沿下的局限以及小鸟在井沿上的广阔视野。聚焦“哪儿”这个关键词时,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仿佛听到了青蛙充满好奇又略带困惑的询问。若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猜一猜,学生的思维必将更加开阔,对故事的理解也会更加多元。</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而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想要理解文章的意,抓住文章的魂,就离不开关键词的教学。教学中,如果能够<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准把握关键词,那就拥有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轻松开启文本的奥秘之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