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今天的语文课堂我把讲台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表演课本剧《陈太丘与友期行》。我的初衷有两个:其一,孩子们月考后一定经历了相当多的情绪“洗礼”,来自老师的,家长的,还有孩子自己的;其二,对于古文学习,孩子们的畏难情绪较大且兴趣偏低。恰逢周五,我也想让孩子们高速运转的大脑和疲惫的身心在这个活动里能稍微放松一下。孩子们的热情那叫一个高涨!虽然准备的时间不到10分钟,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一次让我惊叹!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都想上台表演,甚是让我为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表演是按平日的学习小组进行,所以必须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表演,这就要求组长必须做好分工和组织工作,而组员必须团结一致,且认真投入。有个小组上台后就出现了问题。旁白开始了,但饰演“陈太丘”的同学怎么也不肯上台,僵持了将近有一分钟,我就说;“看来你们还没有准备好,那你们就先下去,咱们让其他组先上台表演”,这个过程我承认我也是有点情绪,因为他们组明明是踊跃举手的,我心想没准备充分为什么还要急切上台表演呢。在其他组表演时我看到他们组的四个同学都情绪低落,有一个甚至趴桌子上哭了,我轻声走过去低声给他们说让他们重新上台,可饰演“陈太丘”的组长同学还是很坚定地说“我不演”!那时恰好是语文课代表那个小组在表演,她们组的表演非常精彩,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们组表演完我和同学们一起点评,把他们组表演过程中可圈可点的亮点逐一细数了一遍,尤其是当我们圈点这个组小组长的组织能力的细节时,我看到那个坚定的不愿饰演“陈太丘”的小组长同学头慢慢抬起来了,而且挺直了腰身,听得非常认真,眼里也有了神采。我猜想他一定是突然明白了刚才自己小组活动过程中问题所在了,所以我就话锋一转,随即说到:“我刚才看见✘✘同学听得很认真,老师从他的眼神里猜到他大概是想告诉老师他学到了!是的,我们初次小组合作演课本剧,同学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这很正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同学们,只要你参与其中,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哪怕是出现失误和“意外”,恰恰也是另一种学习。”那一刻我看到那个不愿上台的“陈太丘”同学眼睛更亮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下课后我刚走出教室,那个不愿上台的“陈太丘”同学就走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问他为啥要说对不起,他说我让他们组重新上台表演时他当时还是有情绪地给我说他不演,他为他在课堂上任性的行为道歉。我说我明白他当时有情绪。他嗫嚅了一下又问我:“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表扬我?”我说:“我和同学们在点评那组同学的表演时,我从你的坐姿和眼神中猜到你的所思所想了,我猜你是觉得你知道你们小组的问题所在了,是这样的吗?”他笑了,说:“是的,老师!谢谢你,老师!”他的笑容里分明有欣喜,还有被懂的欣慰!</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