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进入秋季,但仍然阳光灿烂,气温很高。几位舅老表凑到一起,约了个时间,决定到白沙村小表妹家去玩。 小表妹是我家属舅舅家的小女儿,夫妻俩在外地放蜂子,每年没过正月十五就去北方放蜂子,到了八月底才回家。延安、内蒙古、河北的承德这一路,都是他们放蜂子必去的路线,一路走,蜜蜂一路采花酿蜜。4月的江南紫云英花,5月的黄土高坡,是一年中槐花盛开的季节,还有延安的枣花;6月雨后的邯郸,荆条花盛开二度,都是蜜蜂采花的季节。蜜蜂采花,夫妻俩取蜜,辛苦寂寞,但也有乐趣,三不知的发些图片让我们分享当地的风景;有时与养蜂的同伴小聚喝酒;跟随他们的阿黑,偶尔也叼只野兔回来,给他们改善伙食。表妹、表妹夫每年放蜂子回来后,都要送二瓶蜜糖给我们这些老表品尝,真不容易。 老表们在一起是件非常开心热闹的事,无拘无束。大家从小都在一个老屋子里长大的,躲藏玩耍,情同手足,无话不说。中午夫妻俩忙前忙后,烧了许多菜肴,男老表们喝酒,女老表们喝饮料。乘兴我也喝了三两洒。饭吃好后,喜欢打麻将,坐四方,砌长城,其他闲着的人,做南瓜圆子。麻将我不爱好,圆子又不会做,无所事事,骑着老表家的旧自行车,去离这样里十华里远的绩溪蜀马去转转。 一个人骑着旧车,兴趣很浓,闲情逸致。行走在这片山野之间,心旷神怡,在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br> 近处的田野风光,村民劳作。村庄里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炊烟袅袅,徽韵悠长;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如画般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秋风徐来,阳光洒在竹林绿叶丛间。边骑边停,看看风景,拍拍图片,十分惬意。<br> 一路都是水泥路,大部分是上岭,时尔骑着,时尔推着,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蜀马村。 蜀马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板桥头乡北部,有1400多年历史,属“中国传统村落”,是一个山水秀丽、人文厚蕴的古村落。蜀马村还是明末(崇祯四年)状元陈于泰故里,是绩溪县唯一的一位状元,因此又被誉为“状元故里”,状元陈于泰的父亲陈一教、弟陈于鼎、族兄陈于廷皆进士出身。故有“一门四进士,兄弟是翰林”之说。 相传古时蜀马村道路崎岖,有官员在此走失坐骑,便称此地为“失马”,清乾隆年间改称“蜀马”,既取谐音,又含山路险如蜀道之意,故得名。<br> 村口仍然保留着一间古老的水碓房,记录着古人的智慧。拿现代的话讲,就是古代粮食加工厂,象这样的水碓,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来到水碓房,这里好久没人进来过,除了灰尘就是蜘蛛网。与我十几年前见到的相比,有很大的变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这里增加了几处景点介绍。 “三尺黄墙”,始建于公元930年。民间传说,朱元璋兵败落乱后曾在此水井边得到一陈形相助。朱元璋为报恩,赐陈氏黄袍马卦,立三尺黄墙,于是,就有了村水井边有了“三尺黄墙”的典故。“水井亭”,建于“三尺黄墙”处的古亭之上,在井上建亭的建筑在徽州地区十分罕见。古村落内保存多处古街巷,路面皆由石板铺设。 在村中,有座老徽派建筑的老房子,是“蜀马传统文化展览馆”,大门关着,门扣上套了一把锁,且没有锁上。记得我上次来,还没有这个展览馆,是新恢复起来的,决定进去看看便推门进入参观。展厅里的展牌,主要介绍蜀马的历史名人。陈于泰(1596—1649),字大来,号谦茹。江苏宜兴人(高塍镇毫村人),祖籍在绩溪蜀马。曾任翰林院修撰。陈于泰,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卒於清顺治六年。明崇祯辛未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回故乡省亲之时,曾主持修建了蜀马书院,为蜀马培养了大批人才,直至清末。整个展厅分:状元文化、陈猛文化、蜀马传奇、蜀马徽商四个内容,展陈蜀马古村落厚重的文化底蕴,弦歌不辍,文脉相传。 一个村落,能有这样的展览馆,是值得称赞,既是宣传自己,又是宏扬历史文化,鼓励后辈奋发进取。 再想想白沙村,说起来也是一处古村落,现仍保留着一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古道、牌坊、凌云塔、华重亭,这些穿越历史时空的古迹,展示的是古风蕴藉,文气沛然,是一个村落的辉煌历史,且在风雨中,残垣断壁、摇摇欲坠,侵蚀严重,面临倒塌的危险,由于竹根的侵蚀,石板古道已不通了,确无人问津,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