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开封博物馆新馆

曹东

<p class="ql-block">开封市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开封新区五大街与六大街之间的郑开大道北侧,中意湖东临,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787件。2009年5月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7年1月19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第七次理事长会议审议核准,开封市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展厅是该馆的重要展厅之一,以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原型,通过多媒体互动和高科技展示手段,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繁华市井之中。</p> <p class="ql-block">所谓“清明上河”。意即清明节期间到河上去观春景。在北宋,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扫已故亲人的节日,也是标志着万物复苏、气清景明的节气。清明前后,汴河开始通航,第一批漕粮运抵京城,漕运等各种商贸活动日趋繁忙。《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它同《清明上河图》中的描绘相互印证,正是对北宋未年开封城清明节繁盛景象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北宋大晟夷则铜编钟。开封市博物馆馆藏镇馆之宝,北宋大晟夷则铜编钟,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在东京(开封)铸造的青铜乐器。编钟通高超过27厘米,口径约18厘米×15厘米,厚0.7厘米,重6.05千克。整体为青铜质地.属椭圆简式形打击乐器。编钟上部有双夔交接旋钮,夔龙首部饰粟粒纹龙身饰回纹;舞部、征部周廓以及篆带饰多层的蟠螭纹;乳枚作螺旋式式半球休; 隧部以蟠虺纹组成的翼型图案。编钟征部正面的中间部位有阴刻篆书“大晟”二字,背部中间部位有阴刻篆书“夷则”二字。“大晟夷则”编钟铜质精纯、造型古朴、纹饰生动,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题名记》碑。国家一级文物《开封府题名记》碑,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也是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碑高2.14米,宽0.96米,厚0.24米碑额 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除局部模糊外,大体可辨。全碑共计3208个字。碑文较为翔实地刻票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二月,下说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闰二月八日,146年间历任开封府长官名录,共计183人次,内容包括任职人员的姓名,上任年月及官职等。《开封府题名记》碑原在北宋开封府署,明末河水淹城,府署记坏。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人祠,移碑于祠内。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开封府署改开封具政府,祠仍存。解放后,开封建市,县级机构迁出市区,原府署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小学,祠被圈入市人民委员会院内。《开封府题名记》碑及《开封尹题名记》碑(该碑修人防工事,为《开封府题名记》的续篇,据明《如梦录》记载《开封府开颜“起崇宁四年李孝寿,讫上官悟,共四十八名未附金名记》:韩仲适一名。”)被置大街上。《开封尹题名记》碑被破坏《开封府题名记》碑由开封市博物馆运回。</p> <p class="ql-block">个钓窑玫瑰紫窑变瓷碗。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窑变艺术而闻名。釉色独特:瓷碗的外壁通常为玫瑰紫色,碗口处有一大片玫瑰紫斑,与天青色错综掩映,相融相渗,互相衬托,呈现出如梦如幻的美感。窑变艺术: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而著称,这种自然形成的釉色变化,使得每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钧瓷的釉色和形态体现了宋代钧窑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当时的审美情趣,是宋代瓷器魅力的典型代表。收藏价值:由于钧瓷的稀有性和艺术价值,它一直是收藏家追捧的对象,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钓窑玫瑰紫窑变瓷碗不仅是开封博物馆新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二体石经。始刻于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完成于嘉祐年间,因此也被称为嘉祐石经或北宋石经。这些石经最早被放置于开封太学内,因此也被称为开封府石经、国子监石经或汴学石经。内容与特点:二体石经因其使用楷体和篆体两种字体来记述儒家经典而得名。这些石经的刊刻背景、内容以及时间等详细信息可以在南宋时期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类书《玉海》中找到记载。发现与保存:20世纪在河南开封陆续发现了6块二体石经残石,这些残石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其中,《尚书》残石高150厘米,宽86厘米,厚22厘米,存字4列半,内容为“康诰”和“酒诰”。学术价值:二体石经《尚书》残石对于研究古代儒家经典、校勘传世版本、考证古代文字和书法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们不仅是研究北宋时期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当时书法艺术和石刻技术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明鎏金龙凤铜薰炉。现收藏于开封市博物馆。现收藏高26.3厘米,口长径20.3厘米,口短径16.1厘米底长径17.1厘米,底短径13.6厘米。长方形,直口,弧腹,下腹渐收,圈足较高并外侈,通体鎏金。两侧有狮头衔环,环饰海水纹,腹饰海水、龙、瑞兽纹,圈足饰莲瓣纹。上有盖,盖下有子口,中部隆起,镂空云纹上盘双龙双凤戏珠,盖正中球状捉手,饰镂空云龙纹。圈足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方章款。龙纹瘦长,眼睛突出,纹饰繁缛,鎏金保持较好。</p> <p class="ql-block">绿釉荷叶口瓷缸。是辽代时期的一种特色瓷器。釉荷叶口瓷缸以其模仿荷叶的形状而得名,缸口呈荷叶状展开,给人以自然之美感。这种设计不仅美观,也体现了辽代契丹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崇尚。</p> <p class="ql-block">浮雕吹笛人物陶砖。宋</p> <p class="ql-block">开封博物馆内的这尊真武大帝铜像与武当山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一位老道长透露,这尊铜像可能是以前龙亭公园里万寿宫的一尊祖师像。尽管博物馆内没有提供详细的简介,但可以推测这尊铜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明。</p> <p class="ql-block">钧窑瓷瓶,元代时期。精品文物。</p> <p class="ql-block">天平三年石造像 东魏。东魏时期,佛教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艺术特点:东魏天平三年石造像体现了当时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如身体比例的变化、容貌的端正和神情的慈祥,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的穿着。此外,背后的大型背光和华丽的纹样装饰也是这一时期造像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彭城窑象形蜡台。元</p> <p class="ql-block">开封博物馆藏这件明代蟠螭纹铜投壶。这件文物是古代宴饮时一种投掷游戏的用具,胜者免饮,负者罚酒。投壶游戏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尤为盛行。宋代司马光曾著《投壶新格》对投壶的玩法进行详细记载明代投壶游戏依然流行,这件蟠螭纹铜投壶就是明代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唐白釉双龙瓷尊,藏于开封市博物馆。口径12厘米,底径12.5厘米高54.8厘米。口部呈盘状,圆唇,长颈,颈部饰有六道弦纹,丰肩,圆腹,深腹,腹上部较为丰满,腹下部缓内收,平底足。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两条矫龙弓身由下而上爬向壶口,龙口衔于壶口作窥视探饮状,神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在使用上又是瓷尊的手柄,达到了实用和美观兼具。尊上部施白釉,白中透黄,底腹部无釉。这件瓷尊高52.8厘米器形较大,釉色光润,是唐代瓷器中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四面十龛石造像。是隋代的佛教石刻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这些石造像通常是在石头上雕刻出佛像或菩萨像,用以供奉和礼拜。在隋代,石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造像风格既继承了北魏的庄重,又融入了南朝的细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隋代(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但重要的时期,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石刻造像艺术也随之兴盛。</p> <p class="ql-block">开封博物馆馆藏的南宋影青皈依瓷瓶。是佛教用来存放骨灰的器物造型精致,生动形象。这两件独特的影青皈依瓶,瓷瓶高6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10厘米。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称为影青,是江西景德镇的名贵釉种。瓶有盖,盖顶雕成神鸟的形状,口部和颈部饰弦纹口部弦纹下方贴塑有一圈花边,颈部在弦纹上以堆塑法饰有仙道人物和龙的造型,如同“天界仙境”,是亡灵归依之所,所以称为“魂瓶或皈依瓶”。这对瓷瓶造型精致,拘恋厚生霉芝动形象,较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开封博物馆藏这件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四系瓷罐。该瓷罐为宋代磁州窑器物,口径10.7厘米,底径14.2厘米,高48.5厘米,腹围113.5厘米。其造型为小口卷唇,短颈,颈部饰四个扁形耳,丰肩,鼓腹,下部微收,圈足。胎质较粗松,呈灰白色。器表上部施白色釉,下部施褐色釉,肩部饰花卉四朵,腹部开光处各绘一朵折枝牡丹,中间以水波纹相隔,由肩至腹还绘有七道弦纹。</p> <p class="ql-block">水运仪象台天柱系统。天柱系统是水运仪象台的主传动系统,由天柱枢轮、浑仪、浑象、报时装置、天轮和枢轮轴等部件组成。天柱是贯通全台上中下三隔的传动轴。天柱下轮与枢轮轴伸出的地毂啮合传动,天柱中轮与拨牙机轮通过齿轮传动,天柱上轮与天毂通过啮合传动。当通过水力驱动枢轮转动时就经过地毂传动,使天柱旋转起来由此带动全仪。</p> <p class="ql-block">水运仪象台。北宋元枯元年(1086年)至元祐七年(1092年)由苏颂和韩公廉在东京(今开封)合作设计。水运仪象台是一座上狭下宽的四方台形木结构建筑,高约12米,宽7米上下分三层。上层为浑仪,中层浑象,下层为报时装置,成功地集天体观测、天象演示和报时功能于一体,是十一世纪末一部杰出的天文仪器。李约瑟认为它是欧洲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水运仪象台上层为一露天平台,设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撑。浑仪上遮雨蔽日的木板屋顶由九块活动木板构成,可随意开闭。中层密室内放置的浑象,一半在象征地平面之下,一半在平面之上。下层司辰有向南开的大门,门内分为五层木阁:第一层木阁内有三个司辰木人,负责全台标准报时;第二层有二十四个司辰木人,报时初及时正;第三层共设有九十六个司辰木人其中二十四个报时初、时正,其余报刻;第四层击夜漏金 ,木人根据四季昼夜长短不同击征报更数;第五层木阁内设有三十八个木人木人随着节气的变更,报告昏日出以及几更几筹等详细情况。</p> <p class="ql-block">雍正款黄地绿彩婴戏瓷碗。清·雍正(1723一1735)</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霁红瓷瓶。清·乾隆(1736-1795)此瓶为玉壶春形,灯草口,通体施霁红釉,圈足内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p> <p class="ql-block">紫檀边框织绣屏风。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根据搜索结果,这件屏风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在1980年拨交给开封博物馆的属于清宫旧藏。屏风由12扇组成,每扇之间通过挂钩连接,可以开合整体长7米,高3.6米,体量巨大,材质珍贵,做工精细。屏风的木雕和刺绣内容丰富,展现了清代宫廷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碧玉双兽耳活环炉。清·乾隆(1736-1795)该炉玉质为新疆和田玉,善耳为恩形各带圆环一只,器身带靡棱,炉底有“乾隆仿古”四字双行隶书款,炉盖为红木制成,炉顶青白玉,以镂雕技法雕琢莺鸯莲纹。此炉仿西周青铜篮的造型,玉色深况,极似青铜器端庄肃穆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雍正款仿官窑双耳扁瓷瓶。清·雍正(1723-1735)</p> <p class="ql-block">掐丝珠琅回纹双环瓶。清代(1644--1911)</p> <p class="ql-block">画去琅花卉双耳瓶。清代(1644-1911)</p> <p class="ql-block">乾隆画珠琅开光鸟兽纹手炉。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雍正款青花釉里红折枝石榴宝月瓶。清·雍正(1723-1735)该瓶镶钢口,颈部镶钢箱一道,颈肩部对称塑如意云头耳,腹部呈國瓶。该瓶颈部饰有回纹和青花折技莲纹,腹部饰折枝石榴纹,足部饰缠技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宇篆书款。</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釉里红龙凤贯耳瓷瓶。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松石绿地粉彩折技花卉瓷瓶。清·轮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画珠琅花果瓜棱盖罐。清·乾隆(1736-179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