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柳斌

魏元石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日22时36分,对于北京师范大学1963级一班的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时刻——我们的老师走了,我们的恩师柳斌走了!</p> <p class="ql-block">一、师爱是这样炼成的</p><p class="ql-block">1.回溯到1963的9月,我们这群学生,遇上了柳斌老师。他是我们的写作课教师,也是我们的辅导员。从此,我们见证了他是个朴实方正的人,见证了他对学生“有教无类”的大爱,也见证了师爱或者师魂是怎样炼成的。</p> <p class="ql-block">2-1.还是让我们先讲两个故事吧。</p><p class="ql-block">★故事一 这新照片背后的故事:瞧这师生俩的自然的神态、微笑和紧握的手,为什么?这背后是几十年前,柳老师给郑连浦同学批改作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2-2.请读者自己读连浦同学回忆当年柳老师如何批改作文的一段文字,你就会明白其中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2-3.再看看连浦同学保存了几十年的被柳老师批改的文稿,泛黄的纸上,字里行间的批语,增删的标记,粘贴的字条,——我想读者会悟出很多吧?什么叫师爱呀?</p> <p class="ql-block">3-1.★故事二 一封信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赵琴芬同学因病休学,柳斌老师送她回乡。然而,琴芬因乡亲的无知而被误解,谣言使她痛不欲生,写信求助老师,老师写了回信,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心理疏导方式以杨柳树作比喻,使琴芬从绝望中崛起,从小学代课教师做起,逐步成为了宜兴市的作家,再后来成为江苏省作协、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是师爱点亮了濒于绝境的心灵啊!</p> <p class="ql-block">3-2.赵琴芬写出成名之作,向老师报喜,柳老师欣然为她题词,用前贤名句鼓励她再接再厉。琴芬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作品被收入《散文十家》。</p> <p class="ql-block">3-3.柳斌老师和在京的631班部分同学与赵琴芬在天安门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师爱延续,相约永远</p><p class="ql-block">柳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他,尊敬他。虽说是同一校园的五年师生互动,却流淌出了六十年的师生情缘。师爱在延续,他已经身居高位,却永葆“师范”情怀、“师爱”精神。</p><p class="ql-block">1-1.无论哪位同学拜访老师,都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2.上世纪90年代初,徐敏同学在某杂志社任职,请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老师,作一次独家专访,柳老师欣然同意。徐敏写出文稿发表在《中国广播影视》杂志上,影响广泛。她至今还珍藏着柳斌老师审复的亲笔原件。</p> <p class="ql-block">3-1.★2023年631班同学大聚会的前前后后‖ 2013年是631班五十周年,同学们筹划在北师大相聚事宜。柳斌老师在病中,通过魏元石向全班同学转发他的祝福赠言。此后,老师的这段赠言被誉为“金言”广泛流传。他身居高位,却有平等、民主、深情的“师范”情怀,师生不离不弃的情缘跃然纸上;体现了老师一贯的方正朴实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3-2.老师还为同学们题词,也是寄语。由于原件暂时找不到,只能展示其内容。</p> <p class="ql-block">3-3.这是631班入学五十周年的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4-1.学生拜访柳老师剪影</p> <p class="ql-block">4-2.金慧宁朗诵魏元石的散文诗《老师,咱们相约到永远》,献给老师,表达了全班同学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4-3.师生瞬间</p> <p class="ql-block">4-4.老师赠送诗词集《柳斌诗词•心航集》,——柳老师这里总有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4-5.老师任我们抢着挑选他写的字幅。</p> <p class="ql-block">4-6.老师向着我们频频招手。</p> <p class="ql-block">5-1.柳老师与部分学生相聚北京。</p> <p class="ql-block">5-2.又是一次难得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5-3.相逢一笑总关情</p> <p class="ql-block">三、师爱在人生旅途中</p><p class="ql-block">1-1.同学们为啥爱在刻有“师魂”的碑前留影?</p><p class="ql-block">柳老师以拥有我们这些学生为自豪、快乐幸福!我们这些学生也为拥有柳斌老师而骄傲、快乐幸运!柳老师就是我们的师魂,我们相聚一起、踏遍千山万水也有老师关爱引领!</p> <p class="ql-block">1-2.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聚会旅行也是人生。柳老师因为不能前往参加聚会旅行,就写了这首人生哲理诗,与学生们共勉。</p> <p class="ql-block">1-3.你看,同学们出发了,手里为什么擎着龚惠庭同学手书的柳斌老师诗《无题·人生漫漫》的条幅?这是不是一种象征,我们有永远的柳老师、永远的师魂在前面引领!</p> <p class="ql-block">1-3.柳斌老师的这首诗,后来被学生制作成背诵视频广为流传。(请点击收听。)</p> <p class="ql-block">2.同学们在旅途中也能感悟到师爱,感悟到哲理,无论是集体旅游聚会,还是个人远游,都有一种特别的精气神——都在古往今来中,都在青山绿水中。</p> <p class="ql-block">四、师生勤在笔耕中</p><p class="ql-block"> 柳斌老师是写作课老师,大概是师承关系的缘故吧,师生在后来的事业、工作、生活中都有写作习惯,往往笔耕不辍,多有成果,也是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1.柳斌老师的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2.631班部分同学的专著</p> <p class="ql-block">★柳斌先生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身居高位(曾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兼国家语委主任、国家总督学等职务),把爱献给了学生,也献给了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他曾写《咏水仙》与同仁共勉,这其实也是他的自况。他就是“不与百花争高下,数九时节送幽香”的水仙,上善若水,让我们背诵《咏水仙》给恩师送行,柳老师您能听到吧?。</p> <p class="ql-block">五、深情的悲悼</p><p class="ql-block"> 当孟昭为同学转发了柳斌老师之子柳楠关于老师逝世信息后,六三一班同学都不胜哀戚,纷纷以各种形式致哀。身在美国的陈冠柏,还有在病中的徐敏也发来唁函或挽诗。</p><p class="ql-block">1.五湖四海的学生会聚微信群寄托哀思。</p> <p class="ql-block">2.唁函和部分挽诗</p> <p class="ql-block">3-1.挽联一</p><p class="ql-block">北师大中文系六三级一班全体学生的挽联</p><p class="ql-block">柳斌恩师千古</p><p class="ql-block">德高为师春风化雨育桃李</p><p class="ql-block">身正为范润物无声泽后昆</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六三级一班全体学生 敬挽</p><p class="ql-block"> (赵永明 撰 / 吕伯涛 书)</p> <p class="ql-block">3-2.挽联二</p><p class="ql-block">北师大中文系六三级全体同学的挽联</p><p class="ql-block">柳斌恩师千古</p><p class="ql-block">泽润杏坛 生前烁烁飞霞彩</p><p class="ql-block">关爱弟子 身后缕缕送幽香</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六三年级全体学生 敬挽</p><p class="ql-block"> (魏元石 撰/吕伯涛 书)</p> <p class="ql-block">★送别恩师</p><p class="ql-block">4-1.2024年10月17日,在京的孟昭为、金慧宁、杨家声和刘文德等同学代表北师大中文系六三一班全体学生、六三年级全体学生,前往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沉痛哀悼柳斌老师,送柳老师最后一程……</p> <p class="ql-block">4-2.柳斌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老师

柳斌

同学

学生

师生

师爱

恩师

全体学生

我们

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