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点读(二)

吉林延边老年书画

<p class="ql-block">  作品点读专栏旨在为各位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通过刘明生老师的专业点评,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得到启发,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在这里,我们鼓励大家踊跃投稿,分享自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希望大家刘老师点读之后,积极发言,无论对错,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因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引发不同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以谦逊的态度对待每一幅书画作品和每一个观点,做到不骄傲、不自满,不气馁,始终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在我们这个创研群的大家庭里,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我们欢迎其他老师也加入到点读作品的活动中来。</p> <p class="ql-block">1、《迎月山》</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幅泼彩山水,气势磅礴,突兀眼前,给观画者以巨大的冲击力。可见画家挥笔时胸中的气度,笔下的力量。画题为“迎月山”,山下之水当为明月湖啦,足见写实精神与故乡情结,为此画又增添了热度,尤为感人至深。此画夺睛之处,在于主峰泼彩泼墨的画法。泼得大胆而成功,形象逼真,而又色彩缤纷,变化神秘莫测。蓝色诡谲,墨色幽窅,演绎着无穷的变化,任你想象,又超出想象。从而把迎月山渲染得如同仙境,令欣赏者陶醉于无限的美感之中。</p><p class="ql-block">若深论此画,不由令人想起近代泼彩山水大师张大千,他在做山水时,不仅大面积泼彩,又在泼得风云雷火之时,间以细勾细勒画出局部山石景物等,从而形成强烈对比,显得山更高谷更深,烟云更神秘。其用精细之小巧,以博磅礴之幽深,那种震撼效果难以言表。与之相比,此幅“迎月山”的欠缺,也恰恰在此。若能在云烟掩映处,拨云开雾精准的细画一些岩石、沟壑、树木等细节,或隐或现于泼彩水墨间,一定会大增效果。</p><p class="ql-block">另,远山画得过于淡薄,与近景的浓墨重彩缺少过渡,反显得画中主体有些孤立。 </p> <p class="ql-block">2、《青山秀水烟云闲》</p><p class="ql-block">(此画一组两幅,为区别,分别称为“有款识幅”、“无款识幅”)</p><p class="ql-block">这两幅山水,题材相同,虽内容略有不同,但都属令人眼前一亮的上乘之作。首先表现在画山上,勾皴染点,技法娴熟老道。尤其在山石造型,远近布局上,颇有自家的谋划和追求。浓墨重彩,绿意苍苍深沉厚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极具风格,已达到很高的画格,可谓气韵生动!</p><p class="ql-block"> “有款识幅”,近景山石画得生动得体,树木屋舍生动。接着领起几重大山高崖,由近向远排列而去,无不层次分明,其间幽谷烟云深不可测,山岭向远又似无穷无尽。中景山崖间点缀出高山落瀑,曲折跌宕,动感鲜明,大有回音荡谷的效果。“无款识幅”,近景的山石、树木、屋舍,梯路等画得最为丰富精彩。是两幅山水中,画得最为突出,最为生动的部分。“有款识幅”中远景画得好,“无款识幅”近景画得好,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需要探讨的有:1、“有款识幅”,近景处的林木、屋舍,为什么大都安排到山石的后面?显得不自然,不真实;2、“无款识幅,“近景中最大最上部那座房子处,即是画中的亮点,但又感觉像是用了焦点透视法,与整幅画的散点透视很不协调。3、在用墨用彩浓淡轻重上,远近景的差别略嫌偏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感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3、《清风无私---》联</p><p class="ql-block">整幅联作书写的大气磅礴,十分流畅,欣赏时甚至可以感觉到书家秉笔时的精神气度,大有一挥而就的效果。此作品,联语内涵清雅感人,书写生动引人,可谓里表互相支撑相得益彰。细察,有的字写得非常出色,上联“风无私雅爱”处连续几字,字字结构稳健,外有形势,内有力度,成为此书亮处。</p><p class="ql-block">主要问题是,章法布局上有欠缺,上联起笔“清”字过大,写到句尾,所剩空间不足,“我”字只好做矮小处理,有头重脚轻之嫌。下联也是,前四字大了些,后四字又都小了些。行书不必要字字均衡,但大小疾徐变化要前后呼应有理有度。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书山有路勤为径》</p><p class="ql-block"> 此幅楷书联,通篇看写得正气肃然,楷意十足,感触到书者的功力不凡。其中“路”、“为”、“涯”、“苦”等字,运笔有力,劲挺而自如,不仅字面工整,尤见内涵之丰富,写得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不足处,首在章法布局有欠妥处,如两联的起首字,就未对正,高矮不齐,且“书”“学”两字均写得过大,与全篇有欠和谐。另“无”、“作”两字,体势过于偏斜,跳出了全篇平正的总体风格。但瑕不掩瑜,总的看,此幅楷书联,仍不失为一幅好作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行书《天净沙》</p><p class="ql-block"> 此幅行书联,可谓字、文并茂,应是一件颇上档次的行书作品。全篇书写的十分流畅自如,节奏稳健,气韵生动。字的大小、肥瘦、或行或草,自然熟练。用墨或重或轻,把握得笔到意到,且疾徐有致,从容不迫,稳健中又极具变化。所书《天净沙》或是自作之曲,内容生动抒情,如此赏字读篇,恍若书家就在你眼前搦管疾书,不胜享受。</p><p class="ql-block"> 商榷一字:“栖”,你这里用的是简化字,书界常讲“繁简不混用”。“栖”古有此字,读“西”音,但是字意与“棲”无关。这幅字主体是行书,间有草书,这是无可厚非的,这里要说的是,作品中的几个草书字,不知何故,大都写得形小体弱,不见神气如“鸣”、“青”、“瓦”、“杯”、“诗”几字。其中“诗”字,写的有半行半草之相,“诗朋”两字是全篇中最弱之处。</p> <p class="ql-block">6、《盛世中华》</p><p class="ql-block">四枚大字墨色浓重,气势勃然,用笔颇有力度,读之令人一震,很是吸引人。再加上为祝贺国庆而书的主题,可谓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主要问题是章法布局太促狭,四字紧紧的挤在一起,令人喘不过气来,甚至有两字还粘到了一起。个别字的笔画,如“盛”中的小横折的折笔、大横折的横笔,都写得过于纤弱。还有后三字中的各长短竖画,都右弯的没有道理。下部小字,写得显然有点乱了。</p> <p class="ql-block">7、临帖“米芾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此书是一幅临帖作品,书家临的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蜀素帖》,八首诗中的第五首。对这幅临帖作品,我有两个理解:</p><p class="ql-block"> 一是作为一件略带有米芾风格的行书作品,还是很成功的。写得俊逸舒朗,清秀潇洒,观之令人赏心悦目,颇见书家在行书上的功夫和风格。</p><p class="ql-block"> 二是从临帖的角度看,离原作较有距离。蜀素贴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虽是即兴之笔,但写的酣畅淋漓,多用渴笔与侧锋,写得字字气势贲张,绢素上虽有乌丝栏格,但也框不住米书八面出锋的气势。而这幅临帖,显然过于文雅,字距也过于宽松,从“形似”上讲,有点距离。</p><p class="ql-block"> 临帖,初在形似;复在神似。简言之,形似在于写得像;神似在于掌握其风骨,领会其丰富内涵。这幅临帖作品,从“神似”、“意临”的角度来看,还是一件很出色的,带有米芾风格的好作品。写出了自己对米书的理解与追求,把米书中的许多精华,吸收融化在了自己的书写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