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17日清晨,天空虽阴沉沉的,却丝毫未能抑制住我内心的激动与期待。当我抵达云冈石窟景区时,小雨已悄然降临,但景区内依然游人如织。景区的布置典雅而精美,穿过华严寺,便来到了石窟前。</p> <p class="ql-block">临时抱佛脚</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石窟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仅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多达59000余尊。这些石窟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是佛教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窟有的是皇家石窟,高大、雄伟、壮观,雕刻精致,色彩斑斓。有的则是民间石窟,小巧而密集。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21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这一窟群数量庞大,但多数洞窟规模狭小,布局多样,洞窟形制各异,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石窟。尽管许多石窟因年代久远及人为因素而受损,甚至有些已不复存在,但保存下来的这些古迹仍令人肃然起敬,心生震撼。一尊尊佛像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第20窟为大像窟,因前立壁的崩塌,佛像显露在外,故又称露天大佛。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因风雨侵蚀,雕饰全无。然而,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日仅有东壁一佛独立。东立佛高约9.5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举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下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西壁立佛,大约当年与东立佛相对侍立,但早已坍塌无形,现在仅残留圆形头光和赤裸的双足及其莲台。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每一窟的门口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每尊佛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观赏完石窟,不妨再进博物馆参观,深入了解云冈石窟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一定要多看看大海,“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人的一生一定要多看看大山,山又以五岳为尊。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五岳所在的地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区,五岳如同雄浑的脊背,支撑起壮美的中国,与黄河、长江、长城等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翠木入云空自老,古碑横水莫知年。”唐代熊嗷的《游嵩山》带我们走进历史的悠远。“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是《诗经》对嵩山的赞美;“天地之中”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在申报世界遗产时的高度概括。嵩山钟灵毓秀,文物古迹众多,汉代三阙、北魏嵩高灵庙碑、北齐刘碑寺造像碑、唐代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每每都是丰碑巨制、绝品名篇,我们当然想向熊嗷那样,“独背焦桐访洞天,暂攀灵迹弃尘缘。”但是,通过中国传统的拓印技术,封曙光先生的当代创作,让我们来一次“卧游”,岂不也可以“林泉高致”!</p> <p class="ql-block">这一张张拓片,精致非凡,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创作精神,对当今的研究者和提取这些拓片的专家们表示由衷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观赏,云冈石窟精彩纷呈,等待着您亲自前来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