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三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艰苦艰险的14-3任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的8月15日和9月18日,一列又一列专用列车从北京秘密发出,在上百名参训队人员和导弹专家们的随护下,一路向东,穿过雄伟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越过山峦起腹的辽西大地,行驶在古老而文明的关外第一大镇的奉天城后,飞驶过辽北进入美丽而富饶的东北三江大平原,专列经过三天三夜不停奔跑,终于到达了沈长线的一个很小的火车站---朝阳镇车站。然后由它分支线就进入我部专门新建的火车转运站---辉南站,它离朝阳镇城区五公里左右处,这里原来是一处山丘林地,在它的不远地方,是吉林省国防工办物质保障储备库。就是从这里开始,一条神秘的公路从这里延伸,翻过老爷岭长白山余脉,绕过由于火山喷发后形成古老的玛珥湖,向深山老林之中的东北试验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10月未11月初,刚下了几场雪的长白林海,到处是一片洁白。常青松还是那样挺拨直立在万树丛中,只有它绿茵葱葱好似向人们展示着,只有它精神抖擞在这片森林之中。然而,当人们看到在小西沟在白山屯,深山之中大王山区域,经历过了几场冬雪洗礼的试验场区,是那样的洁白无瑕,是那样的热火朝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一段时间,各种工程车辆日夜繁忙集聚到这里,在3号还不停的直升飞机起飞和降落,它们快速往返在柳河东风机场和通化、长春及沈阳,把工程急需物质和装备,从四方八方运送回东北导弹试验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4号和5号这两个技术阵地,参试的技术部队人员都是有序的忙碌着,两号之间人员及装备车辆来来回回穿梭着,一时间这里显得无比壮观和忙忙碌碌。目的就是完成这次东风4号弹道导弹全程飞行发射试验,考核新研制的产品和地面设备和发谢设施,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是否能够担当战时条件下的各种准备,是否能够完全承担起战略导弹部队所有技术条件和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从8月开始,怎个场区的人们都是在抗奋环境中工作着,运动着,整个部队一直都处在紧张、迫切、认真负责有序的节拍里。测试技术中在忙着;加注技术中在忙着;气象技术站在忙着;154技术中队在忙着;七机部试训队在忙着;307厂试训队在忙着;后勤保障部门在忙着;就连小车司机班也在忙着,因为过不了几天我国的第一种两级增程后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就要在这新的东北导弹竖井发射场完成首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工区的人们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来到了!紧张的是井下加注是首次,结果怎么样还是个未知数,因为它和东风基地里塔架固定加注有很大的不一样。比如塔架是开放性的,微气体是散在大自然中吸收的,而井下井内是密封环境不开放性的,微气体只能靠空气调节通风排除,是否能达到战斗状态下的实施方案要求,在是井口发射是否一次成功这些等等问题,都是这次发射试验中要知道和解决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从中央军委,国防科委,到东风基地,从第一试验部西北导弹试验场到二工区东北导弹试验场,关注中国第一颗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目光,一起投向小西沟大王山4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11月22日,天气是晴空万里,小车队和大巴士从小西沟直上山上,停在了6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钱学森主任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任新民总师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第一研究院专家们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京三零厂专家们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洒泉东风基地副司令员江萍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东风基地第一试验部王世成参谋长也来了,他是整个新的发射阵地启动程序负责人,也是这次14-3任务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沈阳军区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陆空各军种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炮兵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程兵代表也分期分批到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个东北导弹试验场都处在热烈气氛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发射前誓师大会上,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身穿草绿色的军装和草绿色军皮大衣的钱老,他态度和霭面带笑容,跨矫健的步伐和在场每一个干部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一一握手,并不间断的说着:“同志们辛苦了”,握住手的干部、战士、工程技术人员同一声音回荅:“为人民服务”,他为了中国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亲自来东北导弹试验场指导和检查工作。检阅后他讲了话:党和人民信任我们,把14-3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来完成这次试验发射。完后钱老在场区领导陪同下视查了6号各技术中队,并在加注技术二中队同干部战士们一起共进了午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们老东风基地,地地导弹试验部有个让人们特别兴奋不已高兴的光荣传统,那就是常去基地首长和基地领导,都会有时要去基层技术中队,喜欢和和参试干部战士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用餐,因此,我们这些基层搞后勤火头军们,都基本要掌握和知道有关首长们,在饮食上的个别爱好和他你的饮食习惯,这在东风基地是一项工作和责任之一。比如钱学森主任他喜欢吃不加矾的油条;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喜欢吃四川味回锅肉;聂荣臻主任喜欢吃红焖羊肉;李福泽司令员喜欢吃溜肥肠;粟在山政委喜欢吃南阳味牛肉烩面;侯福主任喜欢吃小笼肉包子;徐盛德团长喜欢吃东北味水饺,还有北京试训队和南京试训队全体专家们,都喜欢在发射试验节点时段吃肉馅包子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所有发射试验技术部队要请专业厨师陪训,尽快使中队食堂掌握一些饮食技术,特别是常来场区首长们一些饮食习惯和爱好是早在69年5月就开始了,我记得我们二中队是从通化军分区宾馆招待所请的杨大厨,他有点秃顶,脑门儿特亮,主付食都在行,是通化出了名饮食专家。他人很好,在我中队一指导就是一个多月,象我前面提到的各位首长吃的爱好,都是他亲手教会了炊事班班长罗幼芳、班长杨孝成和副食主管雷冬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11月22日下午开始。我清楚记得我们加注中队全体参试验人员,当接到可以开始加注命令后,就开始了井下加注推进剂燃料,直到23日黎明前完成。当东风4号导弹安全平稳立在4号竖井发射平台时,加注中队全体才松了一口气。要知道这是我国第一次用自主建造的首个竖井发射两级弹道导弹,也是首次执行井下加注,井口发射任务,把这一庞然大物从井口发射升空,包括所有发射场区里的人们在内,谁也没有真正见过两级导弹火箭在井口上点火升空时状态,大家的心都是提心吊胆着和万分期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11月23日上午10点整,在5号山撤出阵地平住呼吸观看发射的人们,跟着扩音机喇叭里发出的10、9、8、7、6、5、4、3、2、1口令,点火起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刹那间,只见大王山半山顶井口发射平台上,乳白色的火箭腾空而起,橘红色的火焰从四个发动机同时喷出,直射在浩瀚无垠的林海雪原上空,把整个深山峡谷震得发抖,照得一片通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盐白色的长白山地带里积雪,墨绿色的林海松涛,辉映着火箭喷射出的橘红色火焰,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则是另外一种白里透红。红里聚绿,绿中显白的美丽景色,在深山老林中夹杂着突如其来轰隆隆的巨响,震得千古洪荒的长白山冻土地带不尽的回荡。就是从这里开始东风4号弹道导弹腾空而起,向着它预定目标急速飞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播里传来程序转弯口令,接着是飞行正常!遥测正常!观看的人们欢呼雀跃起来!毛主席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口号一浪高过一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长春的飞行测控站和东北导弹试验场一样,处于紧张烦忙之中。时间已秒飞速转动着1.2.3.…,共计68秒后显示屏上指示停滞不前了, 同时154中队也发现了问题,并及时上报了发射指挥长。在现场观看发射的加注中队有经验参试人员,也目测看出了问题,根据经验和经历告诉我们,两级火箭试验发射飞行,在火箭冲出大气层后,应该是先第二级点火,我们第一试验部人叫它一次正常冒烟,出现飞行亮点。然后,紧接着是第一级关闭并同时紧急脱离很快爆炸,二次正常冒烟,可是,这次只有一次出现也没有飞行亮点,按参试人的行话讲产品可能“栽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啰,在没有得到可靠技术指标确认之前,我们加注技术中队全体还都是期盼不会出现问题,可是没过多久,接下来的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无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发射阵地发射首区报告,目标已出现长春回达,长春报告,发现目标北京回达,北京报告没发现目标,长春回达目标出现,阳方口报告没有发现目标,长春回达目标出现,渭南报告没有发现目标,东风报告没有发现目标,落区报告没有发现目标。这一切在现场观看发射的人们是不会查觉到的。他们只知道用眼睛紧紧盯着天上亮点,看一会再看一会时,突然,亮点没有了,紧盯着的是一朵白云式的烟团!显示在发射场的西北面上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情观看的人们。还站在原地也没有移动地方,还在那里高兴笑谈着,导弹火箭冲天时的情景带来的喜悦。更没有发现发射技术部队参试人员接到命令快速集结,在各中队指导员帶领下跑步向4号发谢场坪出发,发射经历提示情况不容乐观,本来准备好的巨型横幅标语也没有在发射阵地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久消息传来了,因弹上子位计算机装置故障,致使第一级火箭关机预令信号未能发出,第二级火箭未能点火,飞行至第一级推进剂耗尽关机后,因姿态失稳导弹在空中自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井口场坪上,集会的技术各中队听到了钱学森主任简单而严肃认真的讲话他说:“这次我们执行的14-3任务,在我国东北导竖井弹试验场首次发射试验,首次从东向西飞行,井下加注,井口发射是成功的,飞行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下午,周恩来总理电话指示就传达到各技术中队,他指出:“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下次打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连几天,各中队都是按照总理指示进行总结检查,对照自已在它次任务中,哪些操作程序是按发射条例进行完成的,有没不当和为规操作。在我的加注技术二中队,由于它的特殊要求和危险的工作,检查是一条一条进行,一条一条总结,一条一条保证,一条一条落实。在中队党员保证大会上,在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保证大会上,在中队参试人员誓师大会上一致表示了决心,请党中央放心,请周总理放心,努力奋斗完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消息进一步传来了,自毁后的导弹残骸经飞行后,散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乡境内。部队接到出事地报告后,迅速命令勤务中队四收分队马上出发,赶往事发地区,并通过组织于当地政府及人民试装部取得联系,感谢他们主动提供了具体地址和导弹残骸,为分析事故提供了重要依据。随后发射部队和研制单位(东风基地第一试验部、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第三零七厂)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这次试验资料和残骸认真负责进行了分析、对比,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是:因子位计算机装置故障,致使第一级火箭关机预令未能发出,第二级火箭未能点火,飞行至第一级火箭推进剂耗尽关机后,因姿态失稳在空中自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因找到了,我的老天呀你可把咱们坑苦了,你怎么不在发谢前检测时出现呢?怨天怨地情绪和过激情绪,都在事后有所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指挥部下发了更深一步检查对照自己自身工作要求,号召大家更进一步自检互检,自查互查,把自身的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在任新民导弹设计总师的讲话回忆里得知,这枚两级导弹火箭出现跟第一次东风场区飞行一样的失败问题,并非偶然,从一开始第二级火箭的质量就很不稳定,尤其是电器部分毛病最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东风4号这个导弹控制系统的电器件基本从它开始趋于型化,把过去的大接头改成了小接头,插接件都缩小了好几倍,出发点是好的,这种工艺上的改是为了减轻导弹的自身重量,但是,插件小型化了以后,质量都没有过关,这在当时是我国电器产品的通病,属技术本身问题。技术工艺不过硬,产品质量不过关,导弹工作起来就很不稳定,有的在加上人为情况,你说那产品能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方面,这个型号的研制正赶上1969年的特殊年代,生产管理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生产环境也非`混乱,再加上生产研制本身就不太过关,很多的部队不吻合不配套。所以这次在东北导弹试验发射场失败似乎也是个必然。只是苦了那些参试的各技术中队里干部战士们,你要知道,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每拿下一次发射试验这一关,是多么的艰险艰苦不容易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