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女

郭强

<p class="ql-block">  在韩国济州岛有这样一个特殊人群,虽然人数不多但就其“职业”有着特殊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济州岛当地民俗。过去男性都出海打鱼为生,他们在不出海打鱼的时候家里的任何活计都不干的。女性在家里照顾或操持一切。这里的男性、女性、大人、小孩的称呼非常特别,家庭中的男性称作王巴力,巴力韩语讲是人,王是主人的意思。婚后的女人叫能巴力,能可能代表能干的意思,她们除了为王巴力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最重要的是田里的农活,家里的衣食住行都要她们来做。生下的儿子叫铜巴力,儿子要由母亲来带,由于母亲总是劳作,她们有一种特殊的带法。她们制作一个如婴儿床大小的笸箩,在笸箩中间用绳子编制成网状作为孩子的床垫将孩子放在上面,孩子大小便可以漏到箩底,小便从缝隙流出笸箩外,把笸箩倒过来一磕大便就掉了出去。笸箩还有另外的重要功能就是为让孩子睡觉。母亲总是把笸箩摇来摇去把孩子摇晕了而睡,从而锻炼了孩子的迷走神经和小脑平衡区,使其长大后驾船出海不晕不吐适应劳动环境。生下的女儿叫皮巴力。女孩儿一般都由家里上了年纪的女人来带。女孩儿也有特殊的训练成为“海女”打下基础。女孩儿从小洗澡都是用冷水来洗,使她们对寒冷有着极强的适应。通过训练的成长她们有一部分人走上以潜水打捞海鲜(如鲍鱼、海参、贝类等海底动物)的谋生之路,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海女)这一特殊人群。</p><p class="ql-block"> 由于“海女”是从小家庭训练成长,没有专门的职业训练和潜水器材,有这种本领的人不多并且年龄都很大。特别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女性已不是过去的皮巴力。她们有知识,有追求不再重复过去简单危险的劳动。现在的年轻人学习潜水是为了娱乐和锻炼,虽然有就业困难,物价涨得快于工资的增长,有个别年轻女性也要学习“海女”走谋生之路,但要成为一个职业性群体可能性不大。</p><p class="ql-block"> 早晨步行在防海浪大堤上,恰巧看到四位(海女),她们年龄都在60岁左右,虽然脸上已有皱纹但身体的灵活性和韧性不比年轻人差。在入水的铁梯上,她们穿上黑色胶皮的潜水服,用绳子串上七、八个圆形铅块儿缠在腰上,腰背插有一把小榔头是在海下敲击长在坚固石岩上的海鲜所用。头上戴有一潜水镜,腰上系有一装战利品的小网兜儿,脚下穿有蛙濮。随她们下水的有一圆形的漂浮物,漂浮物上还有一个大的渔网。她们下水后扶着漂浮物,腿打着蛙濮向海水深处游去。在游动中她们不断地吸口气潜下水去,大约1—2分钟上来把捞到的东西装入漂浮物上的网里。在近处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劳动的情景,她们不断地向深处游去,大约500米后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不断地在海的波涛上下翻滚。据说,她们在水里可以憋气5分钟。“海女”之所以特殊就在于没有氧气瓶之类的潜水工具条件下,她们锻炼出大的肺活量与水下换气技巧,并且训练出在海底如何躲避及处理危及生命的本领。“海女”这个名字非常好听也同样是一种心酸。“海女”和普通女人一样貌似怯懦,但生命瞬间造就她们入海成为蛟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