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好望角之旅

東海釣客

<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应朋友所约,一行人进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此次旅程跨越宁波北仑穿山半岛,一直走到被誉为宁波好望角之称的峙头山。一路行走感觉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却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此行第一站首先参观了穿山半岛东端的总台山,此山又名三塔山,海拔309.2米,是穿山半岛东端最高的山峰,同舟山群岛的朱家尖隔海对峙,据说,山顶上能清楚地俯瞰北仑港口码头雄姿,梅山港、螺头水道和峙头洋水面的点点航帆。</p> <p class="ql-block">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前行,至半山腰积德亭停驻后,一行人顺道而上,大概走了二十多分钟的山路,郭巨总台山烽火台赫然在目。据记载,此座烽火台石屋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虽然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仍支撑到现在,可谓不易。明初,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明朝信国公汤和曾在浙东沿海建了四个卫(临山卫、观海卫、定海卫、昌国卫),九个所,其中就包括郭巨千户所及柴桥的后所,互为键角。</p><p class="ql-block"> 按照郭巨城构筑,此处设为烽火总台,设旗军以望声息,昼夜烟火,互相接应,所望独远。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等五个烽火台。石屋建筑结构独特,台基用沙土夯成,其上建石屋。台基呈梯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十分坚固。石屋硬似山顶,条石盖铺,石柱和石梁采用榫卯结合,四壁孔石垒筑,开南厅,设有望窗孔,保存基本完整。</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大石板拼起来的石屋,早已漏顶,石条缝隙只能挡些阳光却很难挡住风雨。屋边的烽火台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而现今复原的烽火台恰似一个大了一圈的野外圆形烧烤炉,可能由于天长日久,又缺乏打理,导致杂树丛生,石块崩落,故此,站在烽火台中心的夯土上面,不禁让人徒增感慨。</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由于时间的关系,两辆车直奔穿山半岛的最东端,探寻长坑古村旧址。如果说,中国海岸线的最东端是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龙须岛镇的成山头,那么浙东的最东端无疑就是北仑区穿山半岛东端的峙头山。十年前,峙头山下还曾有一个长坑村,村旁有南北两座山峰,中间有一条漫长的溪坑,源于峙头山的水,四季不断,长溪坑穿村入海。此村不仅是宁波市海岸线最东端的村庄,还是中国长江以南海岸线最东端的村庄,而作为宁波的好望角,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曾经山海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2014年,古老的长坑村,被规划拆迁,于是,曾经规模庞大的古渔村,海岸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沦为废墟。此次前去,因为有向导的指点,所幸还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往以前村前的两个砾石沙滩,于是乎,我们兴趣盎然,按捺不住想沿着海边小道前去探索一番。</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靠海吃海,以前村里的村民就是从这里出海,满载而归岸,用鱼获换取米、盐、油及日用品。如今虽然村民已被安置在白峰镇东香茗苑等地,但有些村民还是旧习难改,在近海沙滩搭出一个小平台,架起当地渔民常用的捕鱼工具“扳罾”捕获小海鲜。行走在砾石沙滩上,我眼目所及就看到好几个“扳罾”在海中起起伏伏,网中有不少近海小海鲜,如鲻鱼、鲈鱼、柴鱼、泥鱼及一下蟹虾,据说运气好时还能捕获野生大黄鱼。虽然看着那些渔人自得其乐,但曾经如此规模不小的古渔村,海岸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浙东好望角,十年时间,沦为废墟,确实让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  从海边而归,已近中午,遂将回程定位于郭巨老街,原因无他,就是想吃郭巨小海鲜。众所周知,在宁波,大大小小以“郭巨海鲜”名字为招牌的餐馆成百上千家。而郭巨海鲜主要是滩涂小海鲜,尤以近海涨网、串网为主,无论是螃蟹、扇贝、淡菜,蛏子、泥螺都透骨新鲜,正是因为如此,郭巨海鲜才被大家所熟知,但郭巨地区本地人并不把海鲜叫做海鲜,而叫“涨网货”。顾名思义,涨网货就是用涨网捕捞来的鱼虾蟹三类,下厨之前,这些鱼虾蟹一律都是活蹦乱跳的。现如今很多海涂被填,加上赶海辛苦,涨网的人越来越少,往往“一鲜难求”, 但好在还是有漏网的海鲜。</p><p class="ql-block"> 停好车后,一行人就近找了一家海鲜酒家,本地泥螺、毛蚶、皮皮虾、虾潺是必须尝的,白蟹炒北仑虾腊年糕也可以来一盆,当然,弄一些鱼鲞佐酒那是最理想不过的,于是,在一桌海鲜“下饭”陪衬下,除了两位司机,其余成员不由分说,当浮一大白,尽兴小酌。</p> <p class="ql-block">  稍作休息后,按照计划继续前往白峰日头山探奇。日头山又称箬雷山,海拔406米。山顶处旧有箬雷台,故名。站在山顶之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白峰的马盘、阳东、上阳,郭巨,北仑港四期码头,梅山都尽收眼底;再往远处望去,舟山群岛中六横岛、虾峙岛等诸岛在海上云雾中时隐时现,美不胜收,好似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 日头山上古道和登山步道纵横,从多个方位都可以前往日头山顶峰。而作为驴客,一般会以白峰街道的焦山村为起点,走刺坑岭古道、机耕路、盘山公路,到达日头山顶后一路下行,再走马盘岭古道到达马盘村,在马盘村终止,或者从马盘村往西北走马盘岭墩古道回到焦山村,形成环线。</p><p class="ql-block"> 焦山村的东面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条小路,走到山脚下左转进入丛林,便可到达刺坑岭古道。这条步道全长约1.5公里,刺坑岭古道仅占三分之一,却是整条森林步道最美的风景之一。古道很宽,两旁是茂密的绿树,石缝间长满青草,堪称绿野仙踪。刺坑岭古道在过了日头山之后全部为下行路段,而刺坑岭古道的尽头是盘山庙,门前有多条登山步道,从庙东侧最宽阔的机耕路往东北方向进发,在朝南山头可以看到一座观光亭,沿着亭前的水泥公路一路上行,路的尽头就是日头山。</p><p class="ql-block"> 山上有一个箬头山民宿。门前是一个石板庭院,西南角有几棵大树,树下有茅草凉棚,大石和观景台。这些看似普通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就成为美丽的风景,甚至有几分诗意。坐在树下的大石上小憩,或者在观景台上摆上桌椅野餐,都很有情趣。站在观景台前扶栏而望,山下的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峰、风车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箬头山民宿东北侧的步道十分平坦,乘着几位朋友坐在观景台赏景之时,我一个人决定再往上走一走。在穿过一片丛林之后,发现有一条岔道,道旁挂有两个木牌,箭头所指劈开岩及日出亭,于是,我选择前往日出亭。此道都是上坡路,曲曲折折,走得蛮有意思,特别是看落叶铺地,听鸟语阵阵,感觉风景这边独好。一路行走途中居然没碰到一位游客,倒是稀罕,时间一长还是有点瘆得慌,且部分为陡峭山岩,需要从圆石上行走。好在走了不久便到了日出亭,亭上刻有一幅对联“日月叠壁阳出东方,山川焕岫绮透红光”。可喜的是,站在亭下的岩石上可以看到梅山港水道全貌,也算是不虚此行。回程途中,我选择走了另外一条山道,算是比较平坦,并顺利归队。</p> <p class="ql-block">  天色欲暗之期,一行人依旧游性不减,顺路又去了趟瑞岩寺,此寺三十年前我曾来过,记得当时应该叫瑞岩寺森林公园。说起此寺,在甬东三古刹(天童寺、阿育王寺)中以景取胜。十二峰、灵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绿筠屏、飞石坑、芝水桥、剪月亭、石菌阁、聚石堂等,号称瑞岩十景。北宋王安石任鄞县县令考察芦江水系时曾宿于此,其《鄞县经游记》写道“庆历七年(1047)……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遂宿”。</p> <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该寺佛名远播,高僧长翁如净、无外义远等住该寺,日本高僧寒岩义严、北条时宗、不退德温、圆尔圆辩曾到寺求偈、求法语、请作序或承法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临济宗高僧佛照禅师(名惠晓,字白云)于宋末从定海(今镇海)瑞岩寺带回日本的石刻南宋《舆地图》拓片,是宋代第一幅细致标注海外各国位置的大幅地图,地图有三大特点。一是范围广。地图以宋朝为主体;次为女真、西夏。周边则东包日本,西到葱岭,南到南海,北达蒙古高原。二是内容多。地图涉及政区部落、历史地理、交通路线、科举教育等多种。地图左上方刻“诸路州府解额”,即解试合格举送礼部参加省试的举人数额。三是注记详。此图注记详多,涉及地区皆有文字说明其历史与地理情况。</p><p class="ql-block"> 《舆地图》还是中国最早绘出航海线路的地图,绘制了两条从庆元府之蟹浦(澥浦)和定海(今镇海)出发的的两条航海线。前者从澥浦起航,沿着海岸北上过长江口至我国北方,被称为“过沙路”。后者从镇海起航,东渡大洋至日本,称“大洋路”。两者总称为海道舟舡路,是镇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的有力见证,可见此图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可惜此次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深入寺中一观,更没有沿着森林古道观赏山中诸多景点,走马观花,留点遗憾,或许是最好的安排,说不定此行就是为了下次能专程到寺中进一步瞻仰而作铺垫,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