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到北京逗留几天,住哪里好?</p> <p class="ql-block">《城南旧事》将我的目光引向二环内的西南片区,就在网上订了酒店-东方饭店。</p><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这家店是由1918年、1953年和1985年三座不同时期的建筑构成。没有想到,老楼(1918)留下了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的足迹,见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曾经辉煌一时,与北京饭店、六国饭店并称“民国三大饭店”。</p><p class="ql-block">园子里,曲经向幽,好像能通到以前。</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鲁迅、钱玄同、张学良、白崇禧等人曾是这里的常客。坐在咖啡馆里,好像回到了风雨如磐的民国时光。</p><p class="ql-block">那么,明天就去附近转转吧。</p> <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晓岚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饭店往北,巷口斜对面,是纪晓岚故居。</p> <p class="ql-block">在此住了60年,主编《四库全书》,又花十年完成了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他是世人景仰的清代文学家。</p><p class="ql-block">买了本讲他的书。</p> <p class="ql-block">2、S会馆与鲁迅故居</p><p class="ql-block">纪晓岚故居向西1公里多的一个小巷里,藏着绍兴会馆。对,就是鲁迅曾经钞书的“S会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在这里,鲁迅接受钱玄同的建议,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时光荏苒,“S会馆”还在,只是屋顶的瓦缝里长满了野草。</p> <p class="ql-block">从“S会馆”向北不到6公里,西二环边上阜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买的第二座四合院。1924~1926年鲁迅住在这里,直到躲进东方饭店写完《纪念刘和珍君》,离开北京南下。</p> <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鲁迅在院子里种下的两株白丁香,今已亭亭如盖。</p><p class="ql-block">不知怎的,一进院里心就静下来,那种浮躁与紧张统统都留给外面的世界了。我想,人们还是怀念以前车马慢的日子吧。</p> <p class="ql-block">堂屋向后院延伸出10平米的一小间,是先生的书房兼卧室,先生戏称为“老虎尾巴”。在这个小尾巴里,先生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包括《阿长与山海经》。</p> <p class="ql-block">先生和几位青年在畅谈。而我,收到了他来自民国时期的一封信,备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3、建设中的林海音故居</p><p class="ql-block">再回城南,寻找南柳巷40号。</p><p class="ql-block">循着导航找到一处修建中的四合院,院子里三棵大槐树遮天蔽日,精神地挺拔着,百年来的故事,它们都知道。修建中凌乱的院子,即将焕发出生机。我觉得政府将钱花在这里对的。城市不该是一片石屎森林,故宫、天坛、颐和园要保护,胡同文化也要保护,名人故居要给后人讲述往日故事,留住美好,留下城市的记忆与温度,不让人们生活在文化沙漠中。</p><p class="ql-block">听旁边的街坊说,这里是林海音故居-《城南旧事》发生地。好多年前,林海音从台湾来这里探寻过,不知道她是否找到了那个学着骆驼咀嚼的小英子?</p> <p class="ql-block">4、曹雪芹故居</p><p class="ql-block">东方饭店往东3公里,广渠门内大街边是曹雪芹家的“17间半”,掩没在一片高楼大厦的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当年,雍正帝圣谕一下,显赫了60年的江南曹家被抄家,年幼的曹雪芹随着家人回到这里。后来家境日落,终于搬到城外的西山脚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敦敏的这首七言绝句写曹雪芹酒后挥笔作画,生动地再现了他的性格风貌,一方面对他的绘画艺术推崇备至,另一方面对他傲岸不屈的战斗精神又深表赞许。</p> <p class="ql-block">这件工艺座钟,以水银作为重力锤。《红楼梦》里,这是贵重且稀罕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无处缅怀史铁生,就去了他以前常去的地坛。</p><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很大,但与史铁生没有一丝联系,我有些失望。公园里健身的人很多,随机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史铁生是谁,只有公园南门的售票员说他以前常来这里,有时能在园里呆一整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像个野园子,少有人来,是个观察与思想或着发呆的好地方。史铁生坚持来这园子里,长达十几年,在此写出了著名的哲思散文《我与地坛》,还有入选初中课书的《秋天的怀念》,一时名传天下。很多人因此知道了北京有个地坛公园。</p><p class="ql-block">这才十几年,地坛公园环境优美了,游人多起来,可是这里的人们已经不知史铁生是谁了。我不能理解。难怪有人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p><p class="ql-block">挺可惜,修缮一新的地坛已经风干了,只是个游园、健身的场所而已!</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约不上,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来不及去,留待下次吧。</p><p class="ql-block">说实话,北京来的不多,但感觉对这座城市熟悉而亲切,或许是因为走过了S会馆,看到曹雪芹、纪晓岚、鲁迅和林海音生活过的地方,去了史铁生曾经留恋驻足的园子,又曾由他们的笔、他们的故事对北京有过一种温暖的感觉吧。游走其间,仿佛穿越时光机见到了一个个高尚的灵魂,或孤独呐喊,或漂泊著书,或深院里捡花,似故人一般缓缓而来,飘渺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好</span>、真实又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