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今昔小白楼

沟畔畔7401861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到津城的,居住地在黄家花园附近,距离小白楼仅一箭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到天津,第一次逛小白楼时,从南京路大道一拐进小白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手边的一座灰白色的小洋楼,傍晚时分,灯火辉煌的,墙上写着“音乐厅”字样,以为是人们听音乐的地方,很多人鱼贯而入,询问才知是电影院。当时以为小白楼就是此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才明白,正确的小白楼并非此楼,而是距此不远的开封道附近,那里曾有一座白色小洋楼。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小白楼一带成为美国租界。除洋人外,中国一些有权有钱人也在租界里建宅子。民国时期,有人在开封道建起一座外墙白色的二层小楼,据说是徐润的家庙,看描述更想住宅,后来那里又改为美国士兵的娱乐场所。因为这座建筑外观呈白色,十分醒目,开始人们称它“小白楼”,后来干脆把那一带都叫小白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第一次走进那座音乐厅看电影时,满眼新奇,在北京和成都进的大的洋的电影院也不少,这座算是袖珍又豪华,影院不大,两层,还有包厢痕迹,有舞台和乐池,解放前应该是天津很高档的剧院。我在音乐厅看过几次电影,记得有一部国产片,还有一部印度电影,音响效果很好;改革开放后有一阵音乐厅改成过仅可容纳几十人的沙发座影院,像茶座似的,为观影者出售糕点零食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想最初的小白楼一带应该是娱乐区,因为洋人比国人更爱玩乐,而非国人把吃字摆在第一位,而小白楼位于租界区,受动乱和战争影响小,比较安全,是娱乐的天堂。伴随那里建筑越来越多,商业化随之紧追直上,很快成为继劝业场之后的重点商业区。八十年代已经形成繁荣的商业一条街。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最近十多年发展尤为突出,变化也大,如果不是设计者“手下留情”,恐怕连昔日的一点影子也见不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音乐厅,左手边有座把着椭圆形路口的二层建筑,上面写着1930,也是近百年的老建筑了,现在是经营面食的餐馆。八十年代时是新华书店一家分店,住在皇家花园时我常来这里看看,如有喜欢的新书会买回去。谁会想到现在成了餐馆,也是,民以食为天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店对面,是大名鼎鼎的起士林西餐厅,现在依然如此。我刚来天津就听同事夸赞天津的西餐比北京的正宗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白楼起士林西餐厅始建于1901年,由德国人阿尔伯特·起士林创建;这位德国人既是起士林西餐厅的老板,又是主厨,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家餐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士林餐厅除经营有德式、法式菜肴,还自制精美的糖果、蛋糕。到起士林就餐,定制蛋糕,一时成为天津城的新风尚。不少达官贵人晚清遗老等纷至沓来,甚至连民国名媛张爱玲幼年时,也常随姨奶奶去起士林观看大人跳洋舞。我没说错吧,洋人即便吃着美食也不忘娱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起士林大厅,右手墙面上挂着这位德国创始人的全身像,微微发胖的身材,西服短裤,应该是夏季照,头戴礼貌,右手拿着文明棍,戴眼镜,不知是近视还是平光?他一定为给天津带来第一家西餐厅深感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框下摆放有各种起士林西点,可能是当年起士林主厨的经典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挂有起士林像的面店应该是就餐而非外卖店,客人就餐在二楼,不过一层摆有些大沙发,可供客人聊天等带其他未到的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卖店在旁边那处门店,不大的场地,转圈摆着各式各样的西点,很丰盛,不过我已过了爱吃奶油巧克力类糕点的年龄,只买了几个面包,算是对店家热情的回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起士林,右拐再右拐,走上昔日的商业一条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想到N年未光顾的老街,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变得无法辨认。原来中式传统的店面已被新时代的小店取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这条街上经营有吃、穿、用等各种用品,高档穿用占多半,如名牌服装、亨德利手表、化妆品,还有高档皮鞋,也有接地气的小吃、冷饮雪糕,有修理钢笔、修鞋的小门帘地摊,总之非常热闹。记得我曾经拿着我的第一块手表到那家亨德利店修理,里面那位上岁数的师傅很认真地查看着,并向我讲了些有关我那块表的知识,和容易出的毛病,让我感觉他很亲切,还有种温暖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如今,这条街上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我拍的这些出售小吃快餐的小店,有烧烤、拉面、天津的煎饼果子,有北方口味、南方味道,有西餐、麻辣,总之感觉在这短短的百米小街上像是能品尝到全国的所有口味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街右手边,猛然看到几个熟悉的文字“中国邮政”,应该是原来那家老邮局吧?如今却被高楼取代,不过还属于邮政。八十年代那可是家很繁忙的邮局,估计这一带仅此一家吧?我有几次在这里办理业务都得排队等很长时间,记得那家邮局还卖有多种杂志,是我热衷光顾的原因之一。从外面看,现在又再装修,便没有进去,下次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处简陋的门牌提醒着我去搜寻旧时的记忆,这里像是有点年头的,但也不像有八十年代那么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回到进口处,见靠南不远有座高大建筑,那造型像不像北京的央视建筑“大裤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伴随时代的发展,我想小白楼一带还会不断变化的,我对那里的回忆只是凤毛麟角,希望大家对类似的地方、人和事,多写些回忆,让人们知道我们居住地的今天,更应该了解它的过去。这样才会更加爱惜、珍惜我们的一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