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秋浦河源头的田野采风

天下齐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来自秋浦河源头的田野采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钱 征</b></p><p class="ql-block"> 在秋浦河畔的石台县仁里镇与丁香镇交界处,有座山峰叫“梓潼嶺”。据明《嘉靖池州府志》五卷祀典篇“庙祠”“壇壝”记载:“三闾庙,在城北望京门外。祀楚屈原大夫。又谷潭、李阳河、梓潼嶺数庙,亦皆以灵異称。”今日,不见“梓潼嶺”的三闾庙了。</p><p class="ql-block"> 在秋浦河东源怪潭的“郢爰墩”,曾经发现过楚国贵族使用过金币郢爰。1991年8月,由黄山书社出版的《石台县志》“文化科技志”“文物古迹”“历史文物”记载:“楚国‘郢爰’金币一枚,呈不规则方形,长约1.7厘米,宽约1.4厘米,厚0.3厘米,重22.4克,币上有‘郢爰’二字,系统1983年4月,在横渡乡新桥生产队发掘,今存徽州地区博物馆。”这属国家一级文物。石埭县境,古属战国楚陵阳邑、秦鄣郡陵阳县、西汉丹阳郡陵阳县境地。有专家推测,怪潭郢爰墩出土的金币,可能与屈原在陵阳生活九年有关。</p><p class="ql-block"> 在秋浦河西源大山村的凹门口(又名天问岭),今有气象站。此处,紧邻大山滄溪,有森林氧吧。其中,“江南桤木”(420年),誉为“一棵鱼鳞树,接轨天地间”。我的这次秋浦河源头的田野采风,就是从大山村的滄溪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一、缘起于寻找“苏地”</p><p class="ql-block"> 我在《〈招魂〉的作者是宋玉吗?》(提纲)中专门寻找苏地。有一本书,名字叫《屈原的故事》。只有二万八千个字,只有2个印张,书不厚。编写者,是“苏地”。(武汉市书刊出版业营业许可证新出字第四号)出版者:群益堂。(汉口解放大道332号)总经售:新华书店武汉发行所。印刷者:武汉市国营湖北印刷厂。1956年8月第一版。1956年8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38000本。</p><p class="ql-block"> 该书的第42页至第49页,是第五章“凄凉的江南流浪生活”。内容介绍:</p><p class="ql-block"> 屈原忍着满怀的悲痛,与冒着生活危险来送行的人民告别,离开了郢都。</p><p class="ql-block"> 由夏浦乘船顺流而下,至了陵阳,就是现在皖南的青阳、贵池、宁国、绩溪一带。屈原就在这里住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屈原在陵阳山脉活动过。于是,他又回到了陵阳。在这里,他写了他有名的长诗“离骚”。</p><p class="ql-block"> 屈原在陵阳住了八九年,看到楚国的局面越来越坏,自己又没有回到郢都的希望,因而更思念起怀王,在情感激动的时候,写了“招魂”一诗。他设了怀王的灵位,大声朗读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寻找《屈原的故事》编写者“苏地”。但是,效果不显。我曾求助过湖北蔡靖泉教授。热心肠地蔡靖泉教授又让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帮助查,仍是混牛入海无消息。我没有放弃继续寻找“苏地”。因为他的《屈原的故事》所提及“现在皖南的青阳、贵池、宁国、绩溪一带”,成了我的田野采风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二、寻找“贵池”大山滄溪</p><p class="ql-block"> 池州府贵池县的大山滄溪,就是今日的池州市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的滄溪。这是大家都晓得的历史常识。</p> <p class="ql-block">  据《大清一统志》卷一一八记载,池州府建置沿革:“禹贡掦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为丹阳郡。”</p><p class="ql-block"> 其中贵池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东至青阳县界五十五里。西至东流县界一百十五里。南至石埭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庆府桐城县界十五里。东南至青阳县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建德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铜陵县界八十里。西北至东流县界一百里。汉置石城县属丹阳郡。后汉因之。建安中,孙策徙丹阳都尉治此。晋初改属宣城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开皇九年,废入南陵县;十九年,復置,改曰秋浦,仍属宣城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池州;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宣州;永泰元年,復为州治。五代楊吴顺义六年,始改名贵池,仍为州治。宋因之。元为池州路治。明为池州府治。本朝因之。</p><p class="ql-block"> 贵池县大山滄溪,距池州府城二百四十里,是池州府城的最南边。“贵邑大山滄溪,十四世长六公由小易迁”,这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易溪琅邪王氏家谱》卷首所记载的话,应该是有依据的。</p><p class="ql-block"> 贵邑大山“滄溪”,与“滄浪”一词,是有区别的。但是“滄溪”之名,与“滄浪”之名,有何关联,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p><p class="ql-block"> 《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滄浪之水”。注云:“漾水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又东为滄浪之水。在荆州。”</p><p class="ql-block"> 孟軻云:“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滄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p><p class="ql-block"> 屈原《渔父》:“滄浪之水清兮。”王逸《楚辞章句》注:“喻世昭明”。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浪音郎。”你说是巧还是不巧?今日大山村滄溪河上,就有“滄溪廊桥”,“浪”、“郎”、“廊”同音,人气旺得很,是众多游客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三、寻找仙寓镇的“湘潭桥”据说,湘潭桥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山溪村,距离大山村的滄溪廊桥不远。原桥始建于清代,单拱结构,长8米,宽2.7米,拱径4.3米,东西走向,横跨山间溪流,为当地古道的重要交通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湘潭桥被登记为一般文物点。</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因湘潭桥原址区域将作为石台县重点建设项目“石台抽水蓄能电站”水库区,为了更好地保护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安徽省文物局下发的《安徽省文物局关于石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用地范围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皖文物保函〔2022〕170号)文件精神,石台县人民政府部署石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湘潭桥迁建工作。迁建项目于2022年10月份开始,2023年7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恭濬河,是秋浦河上游的西源,属贵池县兴孝乡,是三县交界之地,东邻祁门县,西邻东至县。而湘潭桥,位于仙寓镇山溪村四组北面,横跨山间溪流,东西走向,历史悠久。但是,人们至今不晓得为什么叫“湘潭桥”,也不晓得与湖南省的湘潭县有何关联?</p><p class="ql-block"> 湘,湘水也。《楚辞》湘字十五见,多“江湘”,或“沅湘”连言,未见“湘潭”连言。其单言“湘”字,出处较多。</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沅湘”一词,影响大。如《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王逸注:“沅湘水名”。</p> <p class="ql-block">  四、寻找仙寓镇的“夔公桥”</p><p class="ql-block"> 石台古桥,沧桑斑驳。这些桥梁,横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当地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中,引起我高度关注的,除了“湘潭桥”外,那就是夔公桥了。夔公桥,位于仙寓镇珂田村珂下组下首1公里处,东西走向,为坑水系上的一道独孔石桥,也是秋浦河上游岸的古驿道上的石拱桥。此桥,距离大山村的滄溪廊桥不远。</p><p class="ql-block"> 此桥名,为什么叫“夔公桥”呢?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夔公”,是谁?</p><p class="ql-block"> “夔”字有五义:</p><p class="ql-block"> 一是神话兽名。《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蛇”。夔,一足兽也。</p><p class="ql-block"> 二是山林中的精怪。《国语·鲁》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p><p class="ql-block"> 三是传说舜时乐官。</p><p class="ql-block"> 四是春秋时国名。《春秋·僖二六年》:“楚人灭夔,以夔子归”。《注》:“夔,楚同姓国。”今湖北秭归县东有夔子城,即夔国故国,可参阅“夔州”一词。</p><p class="ql-block"> 五是姓。楚君熊挚之后。一说楚灭夔后,夔的子孙就以国为姓。秦鄣郡所属县,即今丹阳附近,就有夔的子孙活动记载。石台县仙寓镇珂田村珂下组下首1公里处的“夔公桥”,作为文物,值得保护和研究。我以为,“夔公桥”的“夔”字,似为指姓氏而言。</p> <p class="ql-block">  五、寻找仙寓山最早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清·《江南通志》卷四十七记载:池州府的“仙寓菴,在府孝一保仙女山。相传建德檀氏女学道于此成仙因名。又天童禅师白日化昇在此。”另外《建德县志》《贵池县志》及《檀氏宗谱》等均有这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仙寓山庙的遗址,至今尚在龙门里。龙门里,原属仙寓山林埸管辖的双坑村,茶叶品质优良。现划归为大山村境内。</p><p class="ql-block"> 仙寓山,最早的名称是什么呢?是仙女山?还是另外叫什么呢?不得而知。但是,仙女山也好,仙寓山也罢,名称里都有一个“仙”字。</p><p class="ql-block"> “仙”字,义有三:</p><p class="ql-block"> 一是指神仙。《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p><p class="ql-block"> 二是指非凡的人,如说诗仙、酒仙。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二《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p><p class="ql-block"> 三是指姓。宋有仙源;明有仙时忠。</p><p class="ql-block"> “仙女山”“仙寓山”的“仙”字,似指神仙义。就“天体论”而言,屈原《天问》言之尤详。自篇首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及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诗,以“天问”标题,劈头便对宇宙的起源,天地的生成发问。战国及其以前,对于天地的生成和起源问题,已多有思考,并流传有种种说法,这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和《庄子》书中的“混沌说”,已可看出端倪。</p> <p class="ql-block">  这一发问,对我们今天寻找仙寓山最早的名称,是有益的。</p><p class="ql-block"> 大山村有凹门口(又名天问岭)这一地名,也是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在大山村,我们要广泛宣传屈原《天问》,要大力介绍凹门口(又名天问岭)这一地名。</p><p class="ql-block"> 屈原《天问》,全诗三百五十余句,一千五百多字,全采用问句体写成。屈原《天问》一诗,不仅是中国诗史上的罕见杰作,亦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的无尚珍品。因此,我们为大山村有凹门口(又名天问岭)而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钱征(1952年4月一一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屈原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现任安徽省池州市屈原学会的会员、研究院的研究员和创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丨刘海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监制丨杨 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丨胡 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编辑制作 丨 齐海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