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源人文行走记实(2024年10月9号)

天山来

<p class="ql-block">摄 影:天山来</p><p class="ql-block">摄影地:松江•石湖荡</p> <p class="ql-block">‌‌ 松江浦江之首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零公里起点,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境内。‌这里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上海文化的延续,融合了‌江南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和‌长三角文化。浦江之首区域环境优美,水流清洁,展现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乡新画卷。‌</p><p class="ql-block"> 作为松江二十四景之一的“浦江烟渚”,浦江之首是黄浦江的源头,三江汇流处千帆竞航,景象壮观。这里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和文化体验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地,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松江在浦江之首区域推行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绿化、涵养林等,保持和提升了田园风貌,成为都市的绿色港湾。</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9号,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松江区洞泾镇社区学校组织了一个《生态松江,漫游乡村》为主题的人文行走活动 。我们一行来到了松江石湖荡三江源——浦江之首。</p> <p class="ql-block">  松江因“吴淞江”得名。东汉时期,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侯,松江古时也有华亭之称。唐天宝年间置‌华亭县,元代升为‌华亭府,次年改为松江府,因为“吴淞江”就在华亭府境内,所以“华亭府”改名为“松江府”。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这历史人物雕像,都是治水先賢,经世济民的英雄。</p><p class="ql-block">这位历史人物是海瑞。</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林则徐</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明永乐</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叶宗仁</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任仁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松江非遗糖画</p><p class="ql-block">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p><p class="ql-block"> 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p><p class="ql-block"> 糖画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p> <p class="ql-block">  叶榭软糕是‌松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  叶榭软糕起源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施隆茂创始,是‌上海地区著名的传统名吃。它源自松江东南面的‌叶榭镇,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水运发达,商贸繁荣。叶榭软糕以其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而闻名,吃起来松软香甜而不腻,特别适合夏日食用,甚至可以加入薄荷成为夏日饮食的佳品。</p><p class="ql-block"> 叶榭软糕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选用当地特制的‌白粳米和‌糯米按比例配制,加入‌豆沙等配料。经过十六道工艺制作,包括筛粉、点坑、挤馅、铺面、脱模等五道工序,最终形成其软糯香甜的独特口味。叶榭软糕不仅在上海地区广受好评,还曾出口国外,并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亮相。</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 治水先賢</p><p class="ql-block"> 经世济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耍《草龙》。</p> <p class="ql-block">‌松江浦江之首三江汇流处的景象非常壮观,江水烟波浩渺,江岸柳绿桃红,孕育着道不尽的江南水乡风光。‌这里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是黄浦江的起始点,三江汇聚之处。斜塘江、圆泄泾和横潦泾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块三角洲形状的宝地,浦江之首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从石湖荡浦江之首公园出来来到了《江南第一松》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江南第一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元代,由著名文学家杨维桢亲手种植。‌ 杨维桢在元末避乱于松江府时,手植了两株罗汉松,一株在金山亭林,另一株在松江石湖荡。这两株罗汉松因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被后人称为“江南第一松”‌。</p> <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一松的具体位置在石湖荡集镇西端的中心幼儿园内,这株罗汉松树龄超过700岁,高约20多米,胸围达11.6米,树冠遮阴约60平方米。这株古松不仅因其巨大的体积令人惊叹,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被誉为“江南第一松”‌。</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株古松经历了多次劫难。1972年,这株古松因雷击起火而枯死,但园林技术人员在其树桩中植入了一株新的小罗汉松,以示铁崖精神在上海的传承。此外,这株古松还曾因人为损坏和火灾而受到严重破坏,现仅存5米多高的枯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江南第一松——古罗汉松留下的枯树杆。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和劫难,依然还顽强的站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这次的《人文行走》活动,就到此结束了!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松江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