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灯火阑珊</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01522586</p> <p class="ql-block"> 母亲快80岁了,身体总体来说还算不错,没牵涉我太多精力。近日抱恙,11日入住医院,今天出院,前后八天,刚把她送回老家。陪护数日,有所感悟。</p><p class="ql-block"> (一)保重身体,病得晚一点。</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人们生老病死的最佳状态是“生得好,老得慢,病得晚,死得快。”人生在世,谁也逃不了生病这件事。能够病得晚一点,对自己、对家人都是一件好事。长辈能在自己临近退休、工作不忙、有时间有精力陪护的时候,才会住院治疗,是件幸事。身边好多朋友因为各种原因 ,年纪轻轻身体就不好,经常住院,自己生活质量差不说,一旦住院,子女陪护就是一个大问题。年轻人一方面要在职场打拼,一方面又要担心长辈的身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曾见过一位儿子前面轮椅推着母亲,肩上绳子拉着后面轮椅上的父亲,行走在医院的走廊上,那场景,见者无不落泪。</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年轻的时候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经常锻炼,虽然食五谷杂粮之人免不了生病、离不了医院,但尽可能病得晚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如果我们的医院能够一条龙服务,老人进了医院就像小孩进了幼儿园一样,不用家人担心,把子女陪护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应该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 (二)医护人员的态度,决定患者康复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这次母亲入住市人民医院 ,接诊医生是通过网上预约的卢伟力主任医生。卢医生个子不高,态度和蔼 ,说话轻声细语,虽然戴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不管是第一天接诊,还是每一天的查房,或者在他的办公室、院内偶遇 ,他都有问必答、不问也解释,从不居高临下 ,让人感觉心里很踏实。</p><p class="ql-block"> 快出院时,他加了我的微信,说有事随时联系。他的门诊从早上一直到下班,都有人前来问诊。那天我问他当天接诊几人,他说有100多吧。</p><p class="ql-block"> 隔壁床的患者阿姨年纪和我母亲相仿,前些天因为别的毛病刚出院 ,间隔10来天又来住院 ,所以总是叹气。但她的接诊医生每天查房都跟她开玩笑,开心地告诉她今天那些指标又好转了,之后就是爽朗的笑声。阿姨问医生:“你怎么这么开心啊?”回答说:“因为你在康复中啊!我当然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每位护士的服务也非常到位,从来都是随叫随到,及时解决问题。今天办理出院手续时,我在自助设备上打印不出相关清单,求助护士,她二话不说就跑过来帮助。一台设备有故障,又带我到另一台,我看了她的胸牌,名叫陈小燕。</p><p class="ql-block"> 医院有句口号:37℃,最有温度的医院。我想,他们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三)医院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p><p class="ql-block"> 现在医院的院区面积很大,有六个病区。车开到地下车库,如果你是第一次,就容易找不着北。那天我看到有位女士就忘了车停哪里 ,即使通过停车查询系统也没找到,最后只好求助医院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地库到病区只有一条通道,必须从门诊一号楼的电梯才能上,感觉还是疫情防控时候的管理方式。这种做法 ,医院的安保是有保障了,但患者和患者家属就不方便了。特别是病人,拖着病体找出口,有点不人性化。如果能再开两条通道 ,管理方面是增加了成本,但是方便患者啊!不是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么?</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