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研读明代嘉靖状元丁士美所撰《柯公五峰墓志铭》时,笔者发现了关于湖口县坚山桂枝源始迁祖进四公迁徙路径新线索。文中记载:“其先出池州,宋尚书颖公、给事中暹公之后,自五世进四由东流、历荷田、迁湖口坚山居焉。”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进四公的迁徙路径,也为柯氏家族的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宋尚书柯颖公与给事中柯暹公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 柯颖,生卒年不详,曾任宋朝户部尚书。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极为有限。据明万历《重修济阳柯氏宗谱序》记载:“九华山祖颖,颖传来凤。”《谱图书后》亦载:“据旧谱序,……叔和传霆龙、霆龙传元盛、元盛传天四是为颖公、颖公传来凤,……”《济阳柯氏宗谱》恩荣录篇载“天四讳颖,宋进士,为户部尚书”。由此可见,柯颖即“天四”,其传代来凤公(1174~1240)。</p><p class="ql-block"> 柯暹(1389~1467),字启晖,号东冈,建德尧封(今安徽池州市东至县洋湖镇)人。永乐乙酉(1405)年中举,1406年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后被选入翰林院。曾任户科给事中,因直言谏议被贬至永新、吉水两县任职,后历任云南按察使。柯暹工书法,尤善行草,诗风深沉古雅,清莹无滓,有《东冈集》传世。</p><p class="ql-block"> 文中提到柯暹公是五峰公的先人,表明柯暹公家族与秋崖公家族在柯颖之前有交集。尽管以前有传言称望江柯氏是天三的后人,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柯暹公是否为天三的后裔。天三和天四是兄弟关系。或许,正如进四公房下支系与细一公房下支系一样,他们的先辈有着共同的祖先。然而,这仅是猜测,仍需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墓志铭作者丁士美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 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彦,号后溪,明嘉靖状元,后官至吏部左侍郎。《淮阴县志·人物》记载,丁士美为明清河(今淮阴县)人。《丁氏族谱》载,丁氏祖上来自江右(今江西),世居涧桥,弘正后逐渐迁入淮阴城旧县(今码头镇)。</p><p class="ql-block"> 丁士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考中己未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谕德、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兼教习庶吉士、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他历仕三朝,辅导二帝,因父丧致仕,卒于家。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恪。</p> <p class="ql-block">丁士美撰写《柯公五峰墓志铭》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丁士美应好友赐进士文林郎监察御史、五峰女婿张道之邀,撰写了《柯公五峰墓志铭》。作为一位状元出身的官员,丁士美对历史的记录极为严谨。他在撰写前对五峰公家族历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些信息多由五峰公的家人族人提供,经过丁士美的反复斟酌,最终写入墓志铭中,并得到墓主家人的认可。凭借丁状元的身份,他对铭文中的历史记录字字珠玑,掷地有声。</p><p class="ql-block"> “其(五峰公)先出池州,宋尚书颖公、给事中暹公之后,自五世进四由东流、历荷田、迁湖口坚山居焉。”这句话直译为:“五峰公的先祖从池州迁出,(迁移之前世居池州九华山),他是宋朝尚书柯颖公,(明代)给事中柯暹公的后裔,五世祖进四公从(安徽)东流县迁至(江西)彭泽荷田,再从荷田迁至湖口坚山桂枝源定居。”</p><p class="ql-block"> 然而,文中并未明确指出进四公是在其父松隐公时期迁至东流县,还是在进四公时期本人从荷田迁至东流县后再返回荷田。在研究荷田家族迁徙史时,笔者没有发现荷田柯氏自秋崖公从青阳县九华山迁至彭泽县荷田后,其子孙(三世和四世)有外迁记录。秋崖儿子节公时期守旧址。《祖节公祖妣白孺人合墓志铭》有载:“诞生我公(节公)承守旧址,丕振家声”。四世祖松隐、云隐、竹隐似乎也没有外迁轨迹,均在旧址安居乐业。没有外迁记录,但也不排除短时间外迁后再返回的情况。直到1352年,因兵荒马乱,荷田的秋崖后人被迫迁至湖口县坚山、彭泽县上潦洪等地居住。</p> <p class="ql-block">马当柯氏宗谱中的迁徙记录</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马当柯氏宗谱时,笔者发现该家族有先人迁至东流后又返回马当原址的记录。他们族谱中记载,先人曾埋葬在东流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柯公五峰墓志铭》中提到进四公当年由东流迁至荷田(应为复迁),再迁至湖口坚山,说明进四公或其父松隐公曾在东流县某地暂居,可能是与彭泽县交界的今东至县香隅镇某地。除墓志铭外,族谱中未见更多关于这一迁徙过程的详细描述。</p> <p class="ql-block">秋崖公后人的迁徙记录</p><p class="ql-block"> 《柯氏宋元遗系》记载,秋崖公后人在元季壬辰年(1352)遭遇兵灾,宫室被毁,各散而居。这一年或之后,进四公迁至湖口县坚山,细三公迁至上潦洪。细二公(即丹崖三世孙梅隐继子震二公)随梅隐迁至宿松县九程坂安家落户的具体时间尚未考证。</p><p class="ql-block"> 细一(本深)公的子孙分迁至小水源、分水岭、黄花坂、安乐港,笔者认为这些迁徙发生在1352年之后,可能是在本深公告老还乡,长子隆一、次子隆二及其孙辈随他返回家乡后分迁的。至于隆七公(生于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迁至湖口县浙桥大塘,则是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中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