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诗卷》作者之谜

笑红尘

<p class="ql-block">  望着窗外的细雨,我思绪万千!无巧不成书,也许是上天赐于我的缘份让我从一位山东网友喜获几篇关于东姚白云山清初稿的诗篇,也许是这位网友看了我写的那篇《东姚镇的传说》后对我的信任,让我有幸把这位佚名150多年的佳作由我一个无名小辈公诸于世,也许是我的荣幸,更多的是缘份!但是对于这位网友提出让我查询这位已给去世150多年的作者是谁,这真的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不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林县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始修县志,至民国21年(1932),修志6次。这些旧志,记载了林县历代经济、政治、文化、风土民情,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很多事情歪曲了历史真相,混淆了是非界限。而且历史久远,朝代更易,战火变乱,加之当时印刷、纸张、技术和存放条件的限制,有的散失,有的残缺。</p><p class="ql-block"> 林县山脉分布于林县南部和北部,一般海拔在500-800米,局部超过800米,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2%。山脉多由石灰岩组成,山势平缓,山中有较宽平的谷地和小规模平地。山脉是由若干支脉所组成,支脉有的是直接由太行山伸出,有的是林虑山的分支。总观低山脉系,可分为3条大支脉,即林虑山支脉、柏尖山支脉和淇山支脉。</p><p class="ql-block"> ( 一 )林虑山支脉</p><p class="ql-block"> 1.北支</p><p class="ql-block">北支发端于林虑山脉北部的倚阳山,向东延伸为达驼岭,后又分为2支。一为达驼岭东北伸出的一支,到任村乡东部为当清岭,延伸到东岗乡北部为红岭、王墓垴、伞盖垴,王墓垴、伞盖垴向东延伸为人头山、漳河垴,向东入安阳县境。一为达驼岭东南伸出的一支,在任村乡、姚村乡之间的为猫儿岭,延伸到东岗乡、河顺乡的为矿山,由矿山向东北伸出的为岩峰山,向东南伸出的为马鞍山,再东入安阳县境。</p><p class="ql-block">2.南支</p><p class="ql-block">南支发端于林虑山南部的栖霞山,沿浙河向东,绵亘为大圣山,到小店乡和采桑乡为乌云山。东北入采桑乡东部为景色垴,入横水乡南部为凤宁山;东南入东姚乡南部为白云山、香炉垴,向东为乌山岭,再东入鹤壁市境。</p><p class="ql-block">(二)柏尖山支脉</p><p class="ql-block">柏尖山支脉由原康乡西南部的太行山山脉的柏尖山发脉,曲折东下,蜿蜒于原康乡和茶店乡之间的为扁垴、王臂岭、回旋垴,向东到小店乡南部为佛儿岭,又东到临淇乡和茶店乡交界处为九龙山、万泉山。</p><p class="ql-block">(三)淇山支脉</p><p class="ql-block">淇山支脉自辉县境太行山山脉的王莽岭发脉,东行自临淇乡西南入境,山势嵯蛾,主要山峰有秦王垴、雁顶、鸡冠山,统称淇山,向东伸入泽下乡为楼儿山、东大岭,东入淇县境。其分支:一是自淇山西部向北伸出的为鹿岭,一是自淇山东端向东北伸出的为成子岭。</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林县山脉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白云山、乌云山、柏尖山为什么成为赵公明三个妹妹的法地,神仙和凡人一样也有私心,不然云霄不会使诈让南顶老爷让出法地!</p><p class="ql-block"> 从《林县志》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林州南部有名的山有大聖山(合涧镇三阳村岱顶山)、巫雲山(采桑镇柏峪村)、景色崰(采桑镇南北景色村之间)、香爐崰(五龙镇花地村)、白雲山(东姚镇东姚村)、柏尖山(原康镇境内)。</p><p class="ql-block"> 《林县志》里记载当时东姚镇境内上榜的寺庙有:興國寺、三仙廟、東嶽廟、福興寺。白云山当年叫三仙廟,道教之地又称"白云观"!</p><p class="ql-block"> 说了那么多废话,我们进入今天讨论的正题,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佚名清朝诗人《怡情诗卷 一》里关于白云山的几篇佳诗:《夏日登白云山四绝》。</p><p class="ql-block"> 《正殿》</p><p class="ql-block"> 殿角寒生六月间,</p><p class="ql-block"> 炎威不到白云山。</p><p class="ql-block"> 坐来便觉尘心静,</p><p class="ql-block"> 分得高僧一日闲。</p><p class="ql-block"> 《天门》</p><p class="ql-block"> 历尽崇巅兴转增,</p><p class="ql-block"> 天门有路可阶升。</p><p class="ql-block"> 梵房已在云霄里,</p><p class="ql-block"> 更上云霄第一层。</p><p class="ql-block"> 《南楼》</p><p class="ql-block"> 山霭当窗翠影流,</p><p class="ql-block"> 清人心月是南楼。</p><p class="ql-block"> 即今盛夏炎蒸会,</p><p class="ql-block"> 天半风来直似秋。</p><p class="ql-block"> 《东门》</p><p class="ql-block"> 步出东门一掌平,</p><p class="ql-block"> 石栏空处好生风。</p><p class="ql-block"> 开襟独向云间立,</p><p class="ql-block"> 不是飞仙体亦轻。</p><p class="ql-block"> 《登白云山》</p><p class="ql-block"> 云梯石磴隐相招,</p><p class="ql-block"> 历历晴川回望遥。</p><p class="ql-block"> 才到半山心已旷,</p><p class="ql-block"> 举头行复上青霄。</p><p class="ql-block"> 《重修白云山西峰余为题碑》</p><p class="ql-block"> 天造更烦人力修,</p><p class="ql-block"> 白云西畔小崑邱。</p><p class="ql-block"> 为操丹笔题碑碣,</p><p class="ql-block"> 数到仙峰顶上游。</p><p class="ql-block"> 《王母祠》</p><p class="ql-block"> 步出禅门更向西,</p><p class="ql-block"> 白云不共古祠齐。 </p><p class="ql-block"> 游人尽说中峰好,</p><p class="ql-block"> 却恐中峰对此低。</p><p class="ql-block"> 《 后洞》</p><p class="ql-block"> 云消石壁洞门开,</p><p class="ql-block"> 阵阵清寒逼面来。 </p><p class="ql-block"> 六月炎威无处避,</p><p class="ql-block"> 请君到此一徘徊。</p><p class="ql-block"> 《八仙庙》</p><p class="ql-block"> 群庙低斜各一隅,</p><p class="ql-block"> 阴崖险处是仙都。</p><p class="ql-block"> 云生石角迷岩往, </p><p class="ql-block"> 大似武侯八阵图。</p><p class="ql-block"> 《南极庙》</p><p class="ql-block"> 数遍八仙尚有零,</p><p class="ql-block"> 人云此是老人星。</p><p class="ql-block"> 何缘得与星偕老,</p><p class="ql-block"> 常伴南山万古青。</p><p class="ql-block"> 这位山东网友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怡情诗卷》发给了我,内容见下。</p><p class="ql-block"> 此诗卷2024年9月16日,购自山西闻喜杨江珠。经识读,确定作者为河南林州晚清一位私塾先生。此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九月。诗稿应为清稿本。诗中涉及纪年有丙辰(1856)、壬戌、甲子、癸酉、辛巳、壬午。诗题有“闰六月初三”、“闰六月望日得秋”字样,据此可确定为癸酉(1873)闰六月(此年闰六月十五正是立秋节气),时年作者50虚岁。从“姚镇元夕”看,他59岁时住在东姚镇上。所涉地名有:将军墓、寒庄、淇畔、西坡、东桥;白云山及天门、南楼、东门、西峰、王母祠、后洞、八仙庙、南极庙;大庄、黄华营、韩庄、北岭、淇阳、李家脑、龙岩寺、官庄、西村、姚镇(应即现在的东姚镇)、西岭、黄岩底、神林、北官村、辉泉寺、汴城、朱仙镇、岳忠武庙、六楼集、牛市屯、新镇、司家庄、钜桥、曹家集、东溪、于家店、大村集、雁顶、塔儿冈、淇县枣生村、卫辉府、竜泉寺(在今林州五龙镇南坡村)。这些地名绝大部分是林州本地的。其中诗中多次提到的白云山,地址在现林州东姚镇。所涉人物名号有:孙生、杨勉斋、德馨;友人赵瑞生、薛冠文、王鲁斋;邑侯周公、沛然,陈、万二友、西村邓君、晓上人、赵翁、孙公、孙和老、刘华国、石九赵化、刘德宗(人玉)、王调元等。鉴于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可能都不是名人。邑侯(县令)周公,清朝在林县历史上倒是确有两位周姓县令,但时间上似乎不太对得上,可能道咸同光时另有一位周姓县令。诗卷多为七绝、七律、五绝、五律。诗中有题菊诗21首,七夕、中秋、重阳、元日都是两三次题吟。作者文化底蕴较深厚。诗作真实反映了晚清私塾先生的日常生活、感情和交游,很接地气,生活意味很浓,读来觉得十分亲近。这使我联想起那本古朝鲜的《金晚樵诗集》。两册诗集我都非常喜欢,原因在于所反映的古文人生活,都发生于百年之前,让人感觉陌生而新鲜。诗作都是由感而发,非常真实,毫不作做,很感动人。这与现代人为做诗而做诗,不可同日而语。诗词,古人把它作为记录生活和情感的工具,而当代人写旧体诗,有的则拿它作为高大上的玩意儿显摆自己的水平;有的则纯粹爱好,多为无病呻吟,难出好作品。古代文人所读之书,所行之路,所历之事,与今大异。加之文史知识广博,用典很多,词汇丰富,所以读他们的诗作,钦佩之情幽然而生。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有产生的时代环境。离开这个环境,不能说出不了好作品,但读来终有隔世之感,贴合不到一块。就如同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笔法画当代城市,总有那么一点点违和感。查林州白云山的介绍,可知现存景点与诗题相比变化很大。东姚镇的村名、地名,与作者150年前诗作时,也有很大变化。如黄岩底村,民国时已经改为黄崖底村。有些村名已经消失。关于白云山各景点、竜泉寺、龙岩寺等的一些题咏,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如在现景点上将老先生的旧作刻石,或书写悬挂,以待游客,能给景区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在生命的面前,我们都是一个个蝼蚁!在文字面前,我们都是一个个搬运工!知识和文化无省界,一个外省的人用重金买得此书也只是通过我想找一下当年的这位作者是谁,我却恕难从命!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姚人,难道不应该有责任去宣传、去研究一下东姚镇的一些文化吗?关于东姚镇乃至白云山文化还有我们许多未知的故事和文化等待我们去研讨,这个不是名和利的问题,而是一个责任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