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故乡-安徽(一)

慕晴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北京,但我的老家在安徽。在父辈的描述中,老家多山,山清水秀。老家少地,世代耕种依然穷。我只回过一次老家,还是在去黄山的途中。这次参加池州的康养旅游,就是想停下脚步看看这梦里老家。</p> <p class="ql-block">这次康养主要看池州的几个景点:九华天池景区,牯牛降景区,仙寓山景区,醉山野景区,九华大愿文化园(九华大佛)。</p> <p class="ql-block">九华天池景区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包括自然生态和新建的傩仙镇,有峡谷、溪流、飞瀑、奇石、奇树、高山平湖、竹海等自然景观,还有个奇特的“矮人部落”。</p> <p class="ql-block">傩仙镇融汇了中国传统傩文化和古徽派建筑风格,并以“仙侠”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为一个集文化展示、主题旅游、民俗表演、活动市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元素街区。建此景点的目的一是宣传傩文化,二是为游览九华天池的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他的面具多种多样。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2006年,池州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九华天池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为了农业灌溉,将原天池筑坝成湖。</p> <p class="ql-block">坐船去矮人部落。这个部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居民都是身材矮小的人,他们被称为“矮人”,实际上是一群侏儒症患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靠演出谋生。最大的50多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们在岛上的住所,每个草屋住三个人。天气冷了进入旅游淡季他们将回到各自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生活完全靠演出收入,生活不易。不知道他们除了演出还能做些什么?希望他们过得好一点,我为他们捐了款。</p> <p class="ql-block">安徽池州杏花村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杏花村旧址为基础,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路二水三区”。景区很大,开发多个主题景点,乘景交车游览可省去体力。</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著《清明》诗使之名扬天下,邑人郎遂撰《杏花村志》,收录中国《四库全书》。世人誉杏花村为“天下第一诗村”,村内树木葱郁,杏花在林,小桥流水,酒旗若现,怀杜轩、青莲馆、昭明堂、吟诗台、半亩园、杏花岛、六朝长廊处处流露出村的意境、诗的芬芳。</p><p class="ql-block">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为“杏花村”商标暗战8年,最终国家工商总局将商标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南我们入住石台县城。石台自南梁时期(536年)置县,已有近1500年历史。地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享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美誉。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它被一座大山隔开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我们住在历史悠久的新城区。石台县常住人口7.75万人,也被称为最小县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沿街道种的都是桂花树,十月正值桂花盛开,满城弥漫着花香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牯牛降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与黄山市祁门县交界处,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西向延伸的主体,以雄、奇、险、秀著称。因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李白赞美牯牛降的佳句是:“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这句诗出自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景区包括严家古村,龙门潭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牯牛降严家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皖南古村落,坐落在牯牛降山脚下。‌</p><p class="ql-block">严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拒绝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多次邀请,选择隐居富春山,其后裔迁徙至此,建立了严家古村。村内保存着典型的徽州民居建筑,包括古磨房、古祠堂等,其中‌严氏宗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公桥,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郑之珍寓居秋浦剡溪时,编创了传世巨著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之珍,号高石,当地居民将郑之珍当年经常走过的这道桥取名为 “石公桥”。</p> <p class="ql-block">村口古树林。走过石公桥便是一片苍天古树的风水林。严家村村规不允许任何人随意砍伐这里的树木,否则会受到族规的严惩,因此风水林保存完好。这里的树种主要是樟树和银杏树,有多株树龄达3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村口这座小桥取名子陵桥。</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p> <p class="ql-block">严氏后代现在还居住在古村落的古民居中,粉墙黛瓦,承袭徽派建筑传统。</p> <p class="ql-block">村外便是经年流淌的小溪。</p> <p class="ql-block">见缝插针种植茶树。</p> <p class="ql-block">鸳鸯潭</p> <p class="ql-block">四叠瀑布</p> <p class="ql-block">龙门潭。高山对峙犹如龙门。潭水碧绿清澈。</p> <p class="ql-block">秋浦河,原名秋浦江,又名云溪河,长江安徽省池州市段支流。全长150公里,河宽100-250米,流域面积约2235平方公里。由于杜牧、萧统等都曾在河边驻留,特别是李白“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此河被称为“流淌着诗的河”。</p><p class="ql-block">李白一生写诗千余首,其中1/5是在安徽创作的,在这其中1/5又是在秋浦县写成。可见秋浦在他心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秋浦河,石台县的母亲河,流经石台县城,绕城而过,蜿蜒北行约15公里,在矶滩境内形成一个“┓”弯,形似一条匍匐弯身的巨龙,故名“大龙湾”。春秋时节,水流减少,大龙湾又似一个宁静的湖面,碧绿的潭水深不见底,倒映着两岸群山之上各种颜色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岸边矗立着李白的雕像。据说汛期时只能看到李白的上半身。</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竹筏想体验一下诗人畅游秋浦河的感受。哈哈,似乎找到一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感觉,而没有“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醉山野景区。这是景区外盖的欧式小镇。因为疫情房屋空置,没有经营。但也不失为一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醉山野—黄崖大峡谷风景区。踏上沿山而建的木质栈道,映入眼帘的是满山的绿植,山泉飞瀑,溪水叮咚,玉珠飞溅。一潭潭泉水如碧玉的镶嵌在山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进入枯水期,河道乱石堆砌。</p> <p class="ql-block">醉山野景区之慈云洞。全长3500多米,已开发2500余米,贯通三座山。与其他溶洞不同在于只有一条路,没有高大的穹顶空间,穿梭于石笋石幔之间,有的时候还要弯腰穿过。地下河从洞内蜿蜒而出,水声潺潺,波光滟潋。</p> <p class="ql-block">仙寓山横跨安徽省东至县和石台县境内,是黄山的西脉。仙寓山主峰海拔1376米,是皖南第四高峰。有着皖南山水的自然属性和文化上的徽派特点。仙寓山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更有古老浓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仙寓山景区内的七彩玉谷,大约形成于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原名仙寓大峡谷,之所以称之为七彩玉谷,是因为这里的石质为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彩色花岗石。经过水流的千百万年冲刷、溶蚀,彩石层表壳的岩体被推走了,彩石便显露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榉根关古徽道,古称“徽饶通衢”,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东至县和黄山市祁门县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是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一条省际大道,亦即古时的“国道”,自唐以来一直是中国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地。</p> <p class="ql-block">石板铺就的山路,可以想象当年挑夫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大山富硒村是全国罕见的富硒地质区域,2002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对这里的土壤检测时发现,大山的土壤含硒量每公斤高达4.4微克,确为罕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大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瘦子村,全村480多口人,80岁以上就有12%,建国五十多年来,没有发现一例癌症及地方病患者,引得专家们惊呼:山林之家“富硒村就是一幅药”!</p> <p class="ql-block">村民因为“硒”富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紧挨村庄的就是神龙谷景区。青山绿水相映成趣,飞瀑流泉相互衬托。</p> <p class="ql-block">走过的这几个景点真正感受到了“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徽州地貌。大山中的乡民靠着自己的勤劳创造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