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北京市,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的前身是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溥仪退位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1914年,于外朝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于内廷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2024年暑假,我们游览了故宫。我们登上景山,远眺整个故宫。</p> <p class="ql-block">从景山下来,正是故宫出口——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左右各有一座角楼,我们游览了右侧的网红角楼。</p> <p class="ql-block">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为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设施。由于角楼如同敌楼一样,其外壁都向城墙外壁外凸,凭楼眺望,视野开阔,可以清楚地观察敌情。战时,驻守角楼的士兵不但可以从正面发射箭簇火器,而且还可配合两侧敌楼及城墙正面守军用交叉火力杀伤攻城之敌。</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就正式从午门进入,开始故宫之旅。</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米,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米,进深5间,25米,重檐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穿过午门,我们来到了内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桥是一座五座并列的灯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和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桥相对应,从天空俯瞰,内金水河的形状就像一张巨型的弯弓。而内金水桥就像五只箭头正蓄势待发,对外护卫着整个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穿过内金水桥,便是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故宫内,处于外朝中路,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上施有和玺彩画,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 <p class="ql-block">穿过太和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和殿了。</p> <p class="ql-block">库里同款</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后是中和殿。</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故宫后宫东路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因影壁上刻有九条龙而得名“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雕有九龙,被分隔为五个空间。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此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千秋亭分别位于御花园内浮碧亭、澄瑞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p> <p class="ql-block">后宫出来,便是神武门,故宫之旅完美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