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随笔:夜访前山屋6号抱膝斋。

寒风飞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日,微信致敬樵隐先生,问能否到抱膝斋坐坐,樵隐先生爽快答应,约8点抱膝斋见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抱膝斋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复古建筑,让人恍惚走进了陈亮笔下的龙川书院:“往前行走数步,是一座巍然矗立的柏木构成的三间房子,门口的匾额高悬着“抱膝”俩字,在这座房子的周围秋香海棠轻舞,翠竹环绕,寒梅点缀其间,松柏苍翠欲滴,小池子碧水潺潺,此景此情,足以令人忘却尘嚣,愿意终老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陈亮研究会所在的抱膝斋门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穿越感,此情此景,仿佛眼下的抱膝斋和880多年前的抱膝斋叠印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亮在给朱熹的信中说:“抱膝”的东面,步移景换,一杉亭赫然在目,名曰“小憩”,亭子气势非凡,三面敞开,庭前的池水悠悠……”。而眼前的抱膝斋同样在右侧的东边有一排气派端庄的小楼,小楼的东侧就是一方紫气氤氲的水库 ,水质清冽,汇聚山泉水而成。樵隐先生说,气温适宜,空暇之余,他都会下水畅游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晚的抱膝斋,在山水的烘托下,更显得幽静和雅致,听不见车水马龙的嘈杂,也闻不见鼎沸的人声,唯有清风明月,空谷足音。曲径通幽处,方显抱膝斋。一路姗姗而来,仿若误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路过抱膝斋门前的水库岸边,你不由得会停下脚步,水库深处,山脚之下,有一幢建筑矗立在水上,在水雾的弥漫中若隐若现,仿佛瑶琳仙境,此种意境无法用语言去描绘。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南北朝时王籍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古人的意境,把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王籍面对这样美好的地方动了归隐之心,而我何尝不是有这种隐居山林的念想。王籍厌倦仕途,为没有在这绝美的地方早日选择归隐而深感忧伤。当今世上,有多少人面对清幽的环境,想着官场的尔虞我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心生过这种寄情山水的念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访抱膝斋,恰好遇上央广记者采访樵隐先生。一晚上聆听樵隐先生侃侃而谈永康企业界践行陈亮“义利并举”的具体事例。樵隐先生如陈亮附身,把先哲陈亮的“义利并举,王霸并用”的理念,阐述得深刻而又通透。结合永康手工业历史发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永康是如何“挑担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移动企业”,逐渐进步到“小五金”到“中五金”到“大五金”的历史。纵贯历史,条理清晰,如果不是学富五车,深入研究,如何能够如此精准的阐述陈亮精神和陈亮理念呢?听得我如坠云海,方知自己对陈亮认知的孤陋和浅薄。听樵隐先生的一夜的分享,胜读十年书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完采访,时间已晚。从樵隐先生的书架上“猫”了十本关于陈亮的书:《陈亮传》、《在五峰,谒见陈亮》、《陈亮集》、《陈亮诗文》、《陈亮教育思想探微》等等。樵隐先生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亮集》已经很珍贵,出版社想高价回购而不得,许多人想要而未给,而这次樵隐先生的赠予让我倍感荣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抱膝斋,正当明月当空,樵隐先生送我至水库岸上。此时,清风徐来,拂面而过,山光水色,交相辉映,让人不由心生感慨。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古人之语:“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不见今时月。”仿佛听见了880多年前的南宋才子陈亮,在五峰,在龙川低吟浅唱。我遥想,在同样的月光下,陈亮是否如我一样独自漫步,仰望苍穹,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与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亮,一代豪杰,胸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仕途坎坷。我仿佛看见了陈亮在月光下思考如何以笔为剑,唤醒沉睡的南宋君臣与世人;如果陈亮地下有知,对自己的理念能够在800多年以后,在自己的故乡得以实现,该是何等的兴奋和宽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月下,我仿佛感受到陈亮如同“孤勇者”的那份超越时代的孤独与坚持。他用毕生去诠释了何为“士志于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无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亮虽已远去,但他的“义利并举,王霸并用”的精神与思想却如同这轮明月,穿越时空,照亮着永康人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