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河南—河南博物院(2023.12.7)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河南作为京畿南部门户,政治地位十分重要。明代伊始,河南即为封藩重地。清代设直隶省,所辖包括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明清农业工业水平已超过前代,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此时的河南商路通达,既有万里茶道贯通南北,也有京杭运河辅助通道。漕运繁忙,会馆林立,沿河名镇古韵犹在。历史的长河,虽惊涛澎湃,但依旧滋养延续着中华的文脉。</p> <p class="ql-block">  1368年明朝建立后,便在河南设立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确定军事与法律制度,并封分诸王就藩河南,以加强王朝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同时采取移民垦荒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1636年,清朝建立,承袭明制,同时改革土地制度,缓和民族矛盾,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发展。</p> <p class="ql-block">  “明清河南”展馆门口,有一尊“镇河铁牛”,其通体呈铜黑色,体形宽大,双目如炬,宛如威震八方的门神护卫。</p><p class="ql-block"> “镇河铁牛”与治理黄河水患密切相关,是为了抑制洪水而铸造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来自荥阳泗水河边。</p> <p class="ql-block">  《饥民图说》木印雕版,明万历二十一年(1594)黄河决堤,顷刻沃野变江湖,灾荒肆虐,百姓无安身之地,无充饥之粮。本木印雕版共22块,主题鲜明,内容写实,令人触目动情。</p> <p class="ql-block">  “御制蛟龙碑”清代,铁胎铜面,铸造工艺精湛,集皇帝书,文,印真迹于一体。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华第一铜碑”。御碑非常精致,碑头标明“御制”,并有三龙环绕,碑身前后雕有24条青龙,象征一年中24节气,也代表大清所辖24个区域的水系。被压在碑下的是传说中的“蛟龙”,是一只龙头牛身狮尾鹰爪的怪兽,用御碑将其镇住,希望黄河不再泛滥。</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达到顶峰,此时漆器用料考究,工艺繁辩,装饰富丽典雅。雕漆,填漆,镶嵌,彩绘,金漆等多种技法的运用。显示独特的漆艺神韵。</p><p class="ql-block"> “填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盒”清代,鼓腹圈足,上为盖,下为器身。内黑漆,外枣红色漆,采用填漆戗金技法。</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玉石原料立足玩赏陈设美玉器的制作。工艺水平达到极致,集阴线,阳线,平凸,镂空等多种传统技法雕琢成各种动物,植物和其他器物。质地细腻,光泽莹润,精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  “玉观音造像”清代,圆雕,站姿容貌端庄,眠目微笑,衣饰华丽,造型优美。玉质莹润,雕刻精致。既有菩萨的慈祥,又有女性的柔美。</p> <p class="ql-block">  青玉兽面纹炉,是一件古代用来焚檀香的熏炉。</p> <p class="ql-block">  明代金银器,以其写实的花鸟虫草的灵动皇家龙凤的尊贵,镶嵌宝玉的富丽展现新的容颜。这批精美的器物,不论大小,都在收藏领域中有重要席位。</p> <p class="ql-block">  “凤纹金帔坠”明代,70年代在河南上蔡县明太祖朱元璋之孙顺阳王朱有烜与吴妃的合葬墓出土。外貌扁桃形,似水滴形,饰一展翅欲飞的凤凰,祥云缭绕。</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彩瓷的巨大发展是主要特点,它不仅运用了青,白瓷胎釉烧制工艺,而且又借鉴了自西汉以来发展的低温色釉,在宋元制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烧造出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等色彩斑斓的瓷工艺珍品,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时期的彩绘什锦瓷杯,其中一只“仿海螺的像生瓷杯”,是一件模仿天然海螺的像生瓷杯,整体仿自然海螺式,内施釉呈杏红色,釉质光滑,似有珍珠般的光泽,白色褐色深浅不一。</p> <p class="ql-block">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清代,一套12件。胎体轻薄细腻,色泽清新淡雅,釉面洁白。12件外壁绘五彩水仙花,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图案,并有五言或七言诗为题。每杯一花一诗,并落款“赏”字印于诗尾。足内青花六字楷款“大清康熙年制”。</p> <p class="ql-block">  “黄釉粉彩云龙纹瓷豆”清代,豆,古代盛食物器具,此物呈半圆球形,上顶一圆扭。足内刻六字楷款“大清光绪年制”。为光绪官窑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青花梵文莲瓣洗”明代,莲瓣洗通体描绘青花,造型精巧别致,青花艳丽明亮,每层十六瓣,内凹外凸 ,圈足,底内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款。此物原为宫廷旧物,是明代万历年间瓷器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明代,这件春瓶侈口,细颈,溜肩,垂腹,下腹渐鼓,至底微收,圈足微侈。造型优美,曲线流畅,通体施滿釉,釉下青花绘画,器身绘云龙纹图案,龙头小,细颈,双目圆睁。</p><p class="ql-block"> 此物是明代藩王墓葬出土,有明确出处,其次,构图有致,工则良巧,色则美备。</p> <p class="ql-block">  “青花束莲盘”明代,里外画有缠枝花卉,内口沿绘海水纹一周。内壁绘缠枝莲纹,中心主体纹样是一束莲花,青花素雅清冷的色泽衬托莲花纯洁高雅。</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粉彩荷花吸杯”,粉彩是釉上彩瓷的一种,创烧于康熙时期,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此杯整体造型如盛开的荷花,淡绿色釉的荷花梗上竖写墨字楷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所以叫“秋操杯”。“秋操”亦称“会操”,光绪年间进行大型秋季军事操练。这器物是中国晚清秋操活动的实物见证。距今108年了。</p> <p class="ql-block">  “粉彩云蝠纹瓷盘”清代,敞口,浅腹,底有矮圈足。内外施白釉,用米红色彩绘近百只飞舞在云间的蝙蝠。底盘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款。是清光绪年间景德镇官窑作品。</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牙雕工艺已经历了六七千年发展,日臻成熟而达到鼎盛。明代牙雕以人物肖像见长。清代则以陈列品和文房用品为佳。乾隆以后流行刻镂染色象牙雕件,造型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  “象牙萝卜”清代,绿叶,红茎,白根,一只蝈蝈伸着前肢由萝卜叶爬向茎部,张开嘴欲吸甘甜的汁水。画面十分动感。</p><p class="ql-block"> “象牙白菜”叶脉脉络分明,可见做工精细,技艺精湛,白菜白帮,绿叶,黄心,褐根,菜叶层层叠叠,布满生物皱纹,前端蛰伏一只绿体蝈蝈在吸白菜汁液,还静卧一只七星瓢虫,同时附有一支野花。</p><p class="ql-block"> 这对“萝卜白菜”已有300年历史了,是乾隆年间用象牙雕刻而成。如今依然鲜嫩如新。</p><p class="ql-block"> 根据官方资料,七十年代,博物馆花800元从当地农民手里收购的。</p> <p class="ql-block">  珐琅器在元代由西亚传入中国,经明宣德景泰两朝的努力,工艺突飞猛进。以金属为胎,施珐琅釉烧而成。工艺技法不同而分为掐丝珐琅,鋬胎珐琅,透明珐琅和画珐琅数种。色调鲜艳,格调秀雅。</p><p class="ql-block"> 这几件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器,在元代由西亚传入中国,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名“景泰蓝”,在中国已有600多年历史了。一度是皇家独享工艺,被誉为“东方奇葩”。</p> <p class="ql-block">  “珐琅太平有象”清代室内陈设品,常以成对使用。象通体用掐丝珐琅工艺做出皮毛鞍鞯,以錾胎珐琅工艺做宝瓶,大象垂尾,四足直立,背托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吉祥平安”。珐琅工艺源自阿拉伯。</p> <p class="ql-block">  “珐琅镶玉葫芦”清代,葫芦因与“福禄”谐音,古今人们认为是福禄的象征。器身巨大的葫芦形,表面覆滿葫芦枝叶并嵌饰若干个白玉,黄玉制成的大小葫芦,还有许多五瓣红珊瑚珠制成的葫芦花,顶盖为带柄的葫芦头,可打开使用。器底錾有阳文楷书“乾隆年制”4字2行方图章刻。造型之巧,制作之精,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乾隆时期錾胎珐琅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2024.10.18)</p>